第126章 搞出T-80坦克样车(1 / 1)
T-80坦克外号飞行坦克,冷战时期的陆地巨兽。
最高马力1000。
配备榴弹,破甲弹,又装备有两种类型的导弹。
眼镜蛇导弹和反坦克导弹。
全车43吨,具备打击直升机能力。
拥有有效解决发动机灰尘倒灌的过滤系统。
巧妙调整排气口位置,加强坦克动力。
打定主意,张君看了看天色,说道:“李叔,帮我弄两只羊,明天咱们去科工委。”
“行,我这就去找后勤的同志。”
闻言,张君掏出钱包直接丢给李云彪。
一是一,二是二。
该给的钱一分不能少。
李云彪也不多说。
拿着张君的钱包,上车去后勤处。
领取工资,张君比李云彪还多几十块。
一个是少将,一个享受少将待遇。
除了基本工资,张君还有院士补贴。
“咩。”
隔天傍晚,科工委大楼出现了一幕有趣的景象。
张君前面走。
李云彪和雷胜利一人赶着一头羊。
也不知道是到了陌生地方不适应,还是吃坏了肚子。
两只羊边走边叫,顺便流了一地的小黑豆。
“你们这是?”
正要批阅文件的宁老总听到敲门声,随口说了一声进。
紧接着,宁老帅蒙了。
眼前是什么情况。
昨天打电话说要过来汇报工作的张君,身后怎么还跟着两只羊。
“小鬼,你搞什么鬼?你的畜牧工作不是交接给徐教授了吗?”
以为张君是过来报功,宁老总饶有兴致地起身走到办公桌外面。
“这就是生物营养饲料饲养出的羊吧?不错,长得膘肥体壮,看得就好吃。”
“老总,两只羊不是京郊农场出来的,是我从西北给您带来的。”
张君笑着说道:“听说您喜欢吃羊肉,特地带来两只西北羊,好吃得很。”
“你小子啊,总能搞出点与众不同的东西。”
宁老总听完哭笑不得。
好家伙。
张君也不嫌麻烦。
为了方便张君进京汇报工作,协调各个部门,核基地配属了一架运-5飞机。
将两只羊从西北空运到科工委。
科学家里,张君算是第一人了。
“都说无事献殷勤,必有所求,你这次过来,不单单是汇报工作吧?”
宁老总走到沙发坐下,挥手示意李云彪和雷胜利暂时回避。
“老总,您看看这个。”
说罢,张君打开公文包,取出一张武器图纸。
“这是什么坦克,看着好威风啊。”
宁老总扶了扶眼镜,定睛观瞧着图上的坦克。
“老总,这是我根据毛熊的坦克设计风格,研发出的新型主战坦克。”
“目前还仅停留在图纸上。”
“这次过来,一来是看看您,快过年了,给您和家里人送点年货。”
“二来,谈一谈军工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至于第三嘛,希望科工委能够给帮助协调一下坦克的样车生产问题。”
话音落下,张君再次拿出几张纸。
第一张纸密密麻麻,写满了国内各军工厂家,科研单位,配套工厂的名字。
宁老总仔细翻阅文件。
越看眉头越紧。
“125毫米口径滑膛炮管,小鬼,你这个第一个要求,就给我出了个大难题啊”
宁老总放下文件,说道:“目前,不论是草原一厂,草原二厂,还是另外几家重点军工企业,只是初步接触滑膛炮技术,擅长的还是线膛炮技术。”
“如果是10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他们倒是可以试试,一下子将要求提高到125滑,难呐。”
五十年前之前,不论是白鹰国,毛熊,还是曾经的装甲霸主普鲁士,坦克用的解释线膛炮管。
一直到五十年代初,滑膛炮技术才开始受到重视。
龙国的59式坦克全面参考了毛熊的T-55主战坦克。
炮管自然也是线膛炮。
听说毛熊那边滑膛炮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可惜。
人家不教你。
“老总,技术这方面的问题您不用担心,我来提供技术资料和图纸,生产的125口径滑膛炮不用多,能够满足样车需求就行。”
随即,张君拿出了考虑成熟的三代理论。
“列装一代,指的是我目前的59坦克,研制一代,说的是在59坦克服役列装的同时,马上展开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制工作。”
“至于预研一代,是利用研制工作积累的经验,为下下一代坦克,划定研究方向和思路。”
“三代理论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更加科学的研究理论。”
“老总,您是清楚的一次,老温斯顿在四十年代后期,发表了铁幕演说。”
“冷战大幕正式拉开,白鹰国和毛熊在各个军事领域,进行着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军事装备的发展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按部就班地走路,只会被外国越甩越远。”
经济发展,龙国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厚积薄发地壮大自己。
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军工建设方面,同样不能按部就班地走寻常路。
张君能够拿出大量划时代的装备技术。
但是不代表,这些技术马上就能落到实处。
没有几百上千家配套企业,没有几万,十几万工程师,技术工人。
啥都干不了。
化被动为主动。
别人研究二代坦克,龙国直接跳到三代坦克。
等到各国玩了命追赶龙国,研究各自的三代坦克。
龙国已经开始研制四代坦克。
保持技术领先。
通过核心军工技术,抵消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既能壮大国防力量,更能增强国际影响力。
打破不利于龙国的国际封锁。
犹如现在。
张君需要借用全国之力,搞出T-80坦克样车。
将这辆坦克当成研究样品。
带领技术人员边学习,边研究。
产学研于一体,提升参与项目的技术人员水平。
水平有了。
一个良性循环也就出现了。
军工技术人员全方位了解三代坦克,乃至于四代坦克技术。
张君留下的技术资料,侧面加强军工企业的技术积累。
张君自信地说道:“一部分材料,设备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从毛熊头里掏出来。”
“另外一部分,逐渐实现国产化。”
等到万事俱备。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设备,产线,材料问题。
批量生产三代坦克,还会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