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一亩三分地,百年之根(1 / 1)

加入書籤

解决了柳家的商业反击之后,谢远并没有立刻在官面上,提出“土地改革”这个极其敏感的话题。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土地,是这个农耕社会延续千年的根。

任何轻率的,自上而下的激烈举动,都有可能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毁掉他之前所有的努力。

他选择了一种更温和,也更深入的方式。

他让刚刚成立不久的南阳实学书院,发布了第一项“课外实践”任务。

任务很简单:所有学生,以三五人为一组,脱下长衫,换上草鞋,分组奔赴南阳下辖的各个村庄。

他们不需要去宣讲任何新政,也不需要搞任何宣传。

他们只需要带着笔和纸,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每一块土地;用自己的耳朵,去和村里的老农、佃户、地主聊天;用自己的眼睛,去记录下,这片土地之上,最真实的土地兼并情况和租佃关系。

这个新奇的任务,让那些刚刚走出考场不久的寒门学子们,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

他们第一次,真正地,从“之乎者也”的书本世界里,走进了田间地头。

谢远则亲自带了一组,来到了一个名叫“下河村”的偏远村落。

这里土地贫瘠,远离官道,是整个南阳县,最穷困的村庄之一。

他没有惊动任何地方官吏,而是像一个普通的游学书生一样,直接走进了一户,正对着几亩薄田唉声叹气的佃户家中。

户主是一位饱经风霜,皮肤被晒得黝黑的老农,名叫“陈伯”。

“老伯,打扰了。”谢远客气地拱手,“我等是城里来的书生,想向您请教一些农事上的问题。”

陈伯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在谢远那谦和的态度,和时不时冒出几句“墒情”、“追肥”等专业农学知识面前,慢慢地,放下了戒心。

聊到今年的收成时,陈伯浑浊的老眼中,流露出一丝愁苦。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指着门外那几亩看起来还算平整的田地,说道:

“先生,您是有所不知啊。这地,看着不错,可它……它不是俺们家的。”

“这地,是城里孙大户家的。”

他蹲在门槛上,拿起一根树枝,给谢远,算了一笔,触目惊心的账。

“就拿这一亩地来说吧。俺们老两口,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忙活上一年,若是遇上个好年景,风调雨顺的,最多,也就能收上三石谷子。”

“可按照俺们跟孙大-户签的租约,这三石谷子,要先交上去两石,给他做地租。”

“剩下那一石,还要再交各种税赋。最后,真正能落到自己手里的,也就半石多。将将,够俺们一家老小,不至于饿死罢了。”

他看着自己的孙子,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恐惧。

“就怕,遇上个灾年。”

“一旦收成不好,交不上租子,就得向孙大户家借贷。他家的利钱,是‘驴打滚’,利滚利啊!一旦借了,这辈子,下辈子,就都还不清了!子子孙孙,都得是他们孙家的佃户,永世不得翻身!”

这番话,让同行的那几位实学书院的学生们,听得是心头发沉。

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了,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所隐藏的民间疾苦。

就在此时,一个嚣张的声音,从院外传来。

“陈老头!偷懒了不是?今年的春种要是耽误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只见一个穿着华丽绸缎,脑满肠肥的管家,带着几个手持棍棒的恶仆,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

正是地主孙大户家的管家。

他看都不看陈伯一眼,直接对着谢远等人,厉声呵斥道:

“你们是什么人?在这里鼓动我们家的佃户偷懒吗?我告诉你们,要是耽误了我们东家的大事,我唯你们是问!”

陈伯吓得脸色煞白,连忙上前解释:“管家您误会了,这几位先生只是……”

“滚开!”那管家一把将陈伯推了个趔趄。

谢远拦住了准备上前的护卫。

他看着那个嚣张的管家,神情平静地,开口问道:

“这位管家,我听闻,朝廷已有明文下发。因去岁南阳受了水灾,可减免三成的田亩税赋。”

“不知,孙大户家,可曾将这减免下来的税款,退还给佃户们?”

那管家闻言一愣,随即蛮横地说道:

“这是我们东家和官府老爷们的事,与你们这些外乡人,有何相干?”

“再敢多嘴,信不信我把你们,都送去见官!”

谢远笑了笑,没有再与他争辩。

等那管家耀武扬威地离开之后,陈伯才唉声叹气地,告诉了他们真相。

“唉,先生啊。”

“朝廷减免的税赋,孙大户,一文钱都没有退给我们。”

“他反而还借口,要去官府‘打点关系’,又多收了我们一成的‘辛苦钱’啊!”

朝廷的善政,到了地方,若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就会变成,恶人变本加厉盘剥百姓的,新借口!

谢远安抚了陈伯许久,并以个人名-义,留下了一些银钱,让他暂渡眼前的难关。

离开下河村的路上,气氛异常沉重。

学生们义愤填膺,唐宝更是怒不可遏。

“老师!这还有王法吗?!这孙大户,简直比那赵志还要可恶!我们必须严惩他!”

谢远却异常的平静。

他对众人说道:“你们都看到了吗?”

“朝廷的善政,到了地方,若没有监督,就会变成恶政。”

“再好的水利,再多的良种,只要这地,不归农民自己所有,他们,就永远无法真正地翻身。”

他看着那些,脸上还带着愤怒和迷茫的年轻学生们,郑重地说道:

“我们今天的所见所闻,我们记录下来的每一个字,每一笔账。”

“就是我们,未来推行土地改革的,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证据’!”

数日之后,所有外出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们,都陆续返回了书院。

他们带回来的,是一份份,还沾着泥土气息,写满了最真实的民间数据,和一个个血泪故事的,沉甸甸的调查报告。

谢远将这些报告,全部汇编成册。

并亲自,为它定下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

《南阳土地现状纪实》。

他知道,现在,推行真正的土地改革的时机,还远远不够成熟。

但他已经找到了,撬动这块,历朝历代都无人能撼动的坚冰的,第一根,也是最坚实的一根杠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