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一犁春泥,万象更新(1 / 1)

加入書籤

与平南王达成“江南恩科”的默契之后,谢远彻底放下了对朝中人事布局的最后一丝担忧。

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南阳本地的建设之中。

时间,如同白河流淌的河水,不舍昼夜。

转眼,便到了次年的开春时节。

南阳试点的各项新政,都已初见成效。

在工匠李和无数百姓的辛勤努力下,南阳境内的主要河道,都得到了有效的疏通和修缮。

而实学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也已经学完了基础的算术和测绘课程,开始跟着老师们,走出书斋,参与到一项项具体的工程实践之中。

春耕时节,万物复苏。

谢远没有像往年的官员一样,待在温暖舒适的府衙之内,坐等春耕开始。

他亲自带着知府叶怀峰、学政吴提学,以及一大批实学书院的学生,来到了去年受灾最严重的下河村。

他要在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开耕仪式”。

这本是官府一项例行公事的仪式。

往年,都是由县令大人,在高高的祭台之上,念几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官样文章,便草草了事。

但今年,谢远,彻底改变了这种形式。

他没有设高台,没有备香案,更没有讲任何一句官话。

他在所有村民和官员们,那震惊到无以复加的目光之中,缓缓地,脱下了脚上那双价值不菲的官靴,卷起了崭新首辅朝服的裤腿,赤着脚,亲自走进了那片,还带着清晨寒气的,湿润的水田里!

这一惊人的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呆住了。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谢远扶起了一架,由工匠李和他手下的徒弟们,最新改良出来的“曲辕犁”。

他对田埂上那些,目瞪口呆的村民们,露出了一个和煦的笑容。

“各位父老乡亲!”

他的声音,洪亮而亲切。

“大家都说,瑞雪兆丰年。我看啊,好犁,才能真正地兆丰年!”

“今天,我这个庄稼人出身的首辅,就来亲自给大家,试试这新犁的力道,到底怎么样!”

说罢,他亲自驾着一头健硕的耕牛,在那片水田里,稳稳地,走了一圈。

改良之后的曲辕犁,结构精巧,不仅大大减轻了耕牛的负重,转弯也变得异常灵活。

那锋利的犁头,深深地扎入泥土,翻出来的春泥,又深,又匀。

其耕作的效率,比那些笨重的老旧木犁,足足高出了一倍不止!

这一幕,比任何天花乱坠的宣传,都更具说服力!

在场的农人们,一个个都看得是两眼放光,呼吸急促。

他们都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把式,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架新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东西,是能让他们省下一半力气,还能多收好几斗粮食的宝贝啊!

仪式结束之后,谢远当场宣布:

“自今日起!所有南-阳在籍的农户,皆可以自家的旧犁,‘一换一’,免费从各地的农技总站,兑换一架,全新的曲辕犁!”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人群之中,引爆了最热烈,也最真挚的欢呼!

“首辅大人万岁!”

“天啊!这新犁,竟然是白送给我们的!”

许多老农,甚至激动得,当场就跪倒在了泥水里,对着谢远的方向,重重地,磕起了头。

“农神!您就是天上下凡的农神啊!”

然而,就在这片欢腾的海洋之中,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兀地响了起来。

人群中,一位须发皆白,身穿一身儒家长衫的老秀才,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他看着田里那个,裤腿上还沾着泥水的年轻首辅,痛心疾首地说道:

“首辅大人!首辅大人啊!”

“您……您贵为百官之首,当朝一品,乃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

“怎能……怎能亲自下田,赤脚扶犁,行此等农夫鄙事?”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失望和不解。

“这……这成何体统?!这有辱斯文啊!我大离王朝的国体,何在啊!”

此人,是南阳城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儒生,在士林之中,颇有名望。

他的话,也代表了许多,在场的传统士大夫的心声。

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尴尬。

不少官员,也私下里觉得,首辅大人亲自下田扶犁,确实……有些不成体统了。

谢远看着这位,满脸痛心的老秀才,没有生气,反而对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儒生之礼。

然后,他才朗声说道:“老先生,此言,差矣。”

他伸手指着脚下这片,刚刚被他翻耕过的土地,又指着周围那些,脸上带着期盼的百姓。

他的声音,传遍了全场。

“我辈读书人,口口声声,都在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若是,我们连这片养活了天下万民的土地,都不愿亲近;连这稼穑之苦,都不愿亲身体会。”

“那我们,又有何资格,去高谈阔论什么民生疾苦?又有什么资格,去治理这天下?”

他看着那位老秀才,目光灼灼。

“斯文,不在于一个人的衣衫,是否洁净。”

“而在于,他的心中,是否真正装着,天下的百姓!”

“国体,不在于君臣的仪仗,是否威仪。”

“而在于,我大离的粮仓,是否充盈!”

他最后说道,声音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今日,我谢远,扶起的,不是一架小小的犁!”

“而是我大离王朝,以农为本的,万世根基!”

“此事,非但不鄙!”

“反而……神圣至极!”

这番话,不仅让那位前来诘难的老秀-才,羞愧地,无言以对,自行退下。

也让在场所有的官员们,都仿佛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对“斯文”与“国体”,有了全新的认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