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前狼后虎,京华棋局(1 / 1)
前厅之内,烛火摇曳,将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忽明忽暗。
张敬的提议,像一块巨石,投入谢远本已波涛汹涌的心湖。
与他合作?
与这个不久前还恨不得将自己碎尸万段的政敌联手?
谢远没有立刻答应,只是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茶,轻轻抿了一口,借此掩盖住内心的惊涛骇浪。
他抬起眼,看向张敬,反问道:
“张大人,我凭什么信你?”
他的声音很平静,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讥讽。
“扳倒三皇子,然后呢?让你这只失势的老狐狸,重新坐上首辅的宝座吗?”
张敬没有否认,他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私心。
“是,老夫的确想东山再起。”
他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刻骨的恨意。
“但谢远,你比我更应该清楚,三皇子比我,要可怕一百倍!”
他身体前倾,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来自地狱的耳语。
“我贪权,我好名,我结党营私。但老夫为官数十年,从未动过国本,从未想过要天下大乱!”
“可他不一样!”张敬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恐惧,“他要的,不是一个富强的江山,而是一个绝对听命于他的铁桶江山!他要的是天下人的命,来铸就他至高无上的皇权!”
“你和你那套‘经世济用’,你那份什么《风华报》,在他眼里,都是动摇他统治的毒草!他若登基,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你!你和你所珍视的一切,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番话,让谢远心头一凛。
他不得不承认,张敬这只老狐狸,看人看得比谁都透。
“说出你的筹码。”他不再绕弯子。
张敬见他松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从怀中,摸出了一份用油纸包着的小册子,放在了桌上。
“这是三皇子在京郊西山,暗中培养三千私兵的全部证据。从兵源、粮草到兵甲的调动,一应俱全。”
私兵!
这是谋反的铁证!
“这份证据,老夫早已掌握。但一直没有拿出来,是因为缺少一个引子。”张敬死死地盯着谢远,“一个能让所有人都相信这份证据,并能让陛下(先帝)下定决心废黜他的引子。”
“而你,谢远,你手中那份遗诏,就是这天下间,独一无二的引子!”
谢远瞬间明白了。
他是想借自己公布遗诏,引发朝堂大乱的时机,将这份证据抛出,给三皇子致命一击。
“我负责提供弹药。”张敬缓缓说道,“而你,负责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打出这颗子弹。”
“你我联手,他必死无疑。”
这是一个脆弱的,互相利用,却又充满诱惑的同盟。
谢远看着桌上那份足以掀起腥风血雨的小册子,沉默了许久。
最终,他点了点头。
“好,我答应你。但时机,由我来定。”
张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悄然隐没在了夜色之中。
与此同时,京城的各方势力,并没有因为谢远的“闭门谢客”而有丝毫停歇。
他们发现无法直接撬开谢远的嘴,便开始疯狂地,哄抢一个关键的“政治资源”——那个如今在京城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舆论阵地,《大离风华报》。
东宫太子的老师,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傅,亲自登门拜访了唐府。
他没有再提帝师之位,而是与唐太傅,进行了一场开诚布公的密谈。
“老太傅,明人不说暗话。如今京城局势,您比我更清楚。”
太子太傅言辞恳切:“太子殿下如今身陷囹圄,需要一个为他发声的渠道。《风华报》停刊三月,国丧之后,便可复刊。我们希望,唐家能说服谢远,让报纸为太子殿下澄清冤屈。”
他抛出了一个巨大的诱饵。
“事成之后,太子殿下愿奏请新君,将两淮的盐铁经营之权,特许给唐家!”
盐铁经营权!
这是泼天的富贵!足以让唐家的财富,再翻上十倍!
然而,唐太傅只是端着茶杯,淡淡一笑。
他婉言谢绝道:“太傅大人言重了。我唐家,只是一介商贾,不敢干涉国事。”
他放下茶杯,看着对方,一字一顿地说道:
“而且,唐家只认谢先生这位朋友,不认皇子。”
这一句话,让太子太傅所有的说辞,都堵在了喉咙里。
他明白了。
想通过唐家来影响谢远,此路,不通。
另一边。
三皇子派系的中书舍人王大人,则找到了都察院的清流领袖,张御史。
他没有送礼,也没有许诺高官。
而是用一种更隐蔽,也更具腐蚀性的方式。
“张大人,您与我等,皆是忠于社稷之人。”
王舍人言语间,充满了暗示。
“殿下说了,如今朝中,贪官污吏横行,皆因都察院权责不明,处处受制。只要御史台的诸位大人,能看清大势,不要再盯着殿下的一些‘小事’不放。”
“等新君登基之后,殿下愿赋予都察院空前的权力!可‘风闻奏事’,百无禁忌!届时,诸位大人手握监察之权,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州府县令,皆可弹劾!这才是真正的为国除奸,不是吗?”
张御史听完,勃然大怒,当场一拍桌子。
“住口!我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忠的是先帝,忠的是大离的公理!岂能与你等乱臣贼子同流合污!送客!”
他严词拒绝,将王舍人骂了出去。
但他回到府中,内心却无比沉重。
他清楚地知道,清流派中,已经有不少人,被三皇子描绘的这幅“大权在握”的蓝图,说得动了心。
他的阵营,正在被腐蚀,出现了分化的危机。
太子和三皇-子,在无法直接拉拢谢远之后,便不约而同地,开始对他身边的盟友下手。
一场围绕着谢远的“挖墙脚”大战,已然激烈地打响。
而谢远,通过唐宝带回的消息,和锦衣卫暗中递来的情报,对这一切,了如指掌。
他坐在书房里,看着棋盘上那错综复杂的局势,忽然笑了。
既然你们都想让我下场。
那我就……掀了这棋盘。
他将唐宝叫到身边,对他耳语了几句。
第二天,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从唐宝这个“大嘴巴”的口中,迅速传遍了京城。
“听说了吗?谢才子要撂挑子不干了!”
“什么意思?”
“唐家小少爷亲口说的!说他老师谢远,因先帝驾崩,哀思过甚,早已心灰意冷,无心政事。已经决定,等国丧期满,便会向新君上奏,辞官归隐,回南阳老家终老去了!”
这消息一出,京城哗然!
所有人都懵了。
东宫之内,太子听到这个消息,焦虑得在房中来回踱步。
“什么?他要走?他走了,父皇的遗诏怎么办?难道要让它永不见天日吗?”
三皇子府邸。
晋王则首先表示不信,他认为,这一定是谢远故弄玄虚的诡计。
“辞官归隐?哼,他舍得下这满城的声望?舍得下他那风华书局?派人给我盯紧了!我倒要看看,他到底在耍什么花样!”
他们争得你死我活,斗得不可开交。
结果,那个手握着最终王炸的家伙,竟然说他要洗牌不玩了?
这一下,所有人的节奏,都被彻底打乱了。
整个京城的棋局,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混乱和迷茫之中。
就在此时。
一个全新的,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变量,出现了。
北蛮圣女天阿离,以“吊唁大离先帝,巩固雁门之约”为名,率领一支小规模的使团,在未经通报的情况下,突然抵达了京城!
她的到来,像一颗投入混沌棋局的棋子,瞬间让这盘本就复杂的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无人能懂。
当晚。
一封来自北蛮使馆的密信,悄然送到了谢远的手中。
信,是天阿离亲笔所书。
信上,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有一句简洁而有力的话。
“我知你困境,亦知破局之法。”
“城外,白河畔,我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