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太庙定音,人心向背(1 / 1)

加入書籤

太庙前的广场之上,万民山呼“谢首辅千岁”的声音,如钱塘江的浪潮一般,一波接着一波,汹涌而来。

这发自肺腑的,震天动地的声浪,彻底淹没了所有的争议与算计。

张峦和他身后那几位自诩为“礼法卫道士”的老臣们,个个面如死灰,身体摇摇欲坠。

他们呆呆地看着眼前那万民跪拜的壮观景象,眼神中,只剩下深深的恐惧和绝望。

他们知道,自己输掉的,不仅仅是一场文斗。

而是整个旧时代,那套繁复、僵化、脱离了百姓的话语权。

谢远,用一篇百姓能听懂的祝文,轻而易举地,从他们手中,夺走了对“天意”的最终解释权。

谢远并未理会他们。

他转身,面向那座庄严巍峨的太庙,对着苍茫的天空,深深地,作了一个揖。

这个动作,既是完成了祭告天地的仪式。

也是对他自己所言,“民心即天意”这五个字的,最好诠释。

此刻,殿前的太监们,才仿佛从那巨大的震撼中如梦初醒。

为首的大太监,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唱喏道:

“吉时已到——”

“恭请新君——登基!”

在万众瞩目和那山呼海啸般的声浪之中,年仅八岁的七皇子祝安,在平乐公主和唐太傅的一左一右亲自搀扶下,缓缓地,从太庙殿内,走了出来。

这一次,小皇帝的脸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胆怯和不安。

他在听完谢远那篇振聋发聩的祝文,又亲眼目睹了这万民拥戴的宏大场景之后,那双清澈的眸子里,充满了对眼前这位“首辅老师”的,无限的崇拜与信赖。

他走到谢远面前,挣脱了姑姑和太傅的手。

他学着朝中大人的模样,对着谢远,行了一个郑重无比的揖礼,用稚嫩却又无比认真的声音说道:

“谢先生,以后,就有劳您了。”

这一幕,让在场所有文武百官,都清清楚楚地看明白了,未来新朝的权力格局。

君与臣,更是师与生。

谢远温和地,将他扶了起来,微笑道:

“臣,遵旨。”

简单的四个字,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

却比任何效忠的誓言,都更具分量。

登基大典,在一种前所未有,上下同心的和谐氛围之中,顺利完成。

旧时代的势力,彻底失声。

新时代的大幕,似乎已经平稳地,拉开了。

然而,就在百官准备山呼万岁,恭送新君退朝之时。

一个意外的人,出列了。

一直沉默不语的前太子太傅,突然走到了大殿中央,高声上奏:

“启奏陛下!启奏谢首辅!老臣,有本要奏!”

所有人都愣住了。

包括谢远,都微微感到一丝意外。

所有人都以为,他要为已经自请放弃储位的前太子,鸣不平,或是提出某些新的异议。

然而,老太傅却从宽大的袖中,取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折。

他朗声说道:“国朝初立,百废待兴!然,前朝旧案,不可不察!沉疴毒瘤,不可不除!”

他将奏折高高举起,声音陡然变得严厉。

“老臣,弹劾!原户部侍郎王振贪腐一案,虽主犯已伏法,但其党羽盘根错节,仍有众多余孽在朝!这些人,阳奉阴违,尸位素餐,正是我大离新政推行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恳请陛下与谢首辅,下令彻查此案!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以肃朝纲!”

他这一举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没有为自己的学生争夺任何权力。

反而是主动地,将一把“清算旧党,整肃朝纲”的利刃,亲手递到了谢远的手中!

这,既是太子一派,向谢远主导的新政权,递交的一份最彻底的“投名状”。

也是一次,极其高明的政治操作!

他们要借谢远的手,去清除那些,曾经依附于三皇子,如今又见风使舵,妄图蒙混过关的墙头草!

“臣,附议!”

大理寺卿钱枫,立刻出列。

他呈上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那厚厚的一沓卷宗。

“启禀陛下,首辅大人!王振一案,牵连甚广,若不清算,新政推行,必将步步维艰!大理寺上下,恳请彻查!”

“臣等,附议!”

都察院的张御史等清流派官员,也纷纷出列,齐声应和。

一时间,朝堂之上,群情激奋。

那无形的矛头,直指百官之中,那些曾经的“三-皇子党”官员们。

那些人,此刻个个面色惨白,冷汗直流,身体抖如筛糠。

谢远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了然。

他知道,这是他的盟友们,在帮他完成登顶之后,最关键的第一步——

“立威”与“洗牌”!

他没有立刻表态。

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龙椅之上,那个小小的身影。

他温和地,开口问道:

“陛下,众位大人所奏之事,您认为,该当如何?”

他,将这个决定权,交还给了这位新君。

小皇帝祝安,虽然年幼,但并不愚笨。

他看着下方义愤填膺的臣子们,又看了看自己最信任的,那位如山一般沉稳的谢先生。

他鼓足了勇气,用清脆而坚定的声音,说出了自己作为皇帝的第一道旨意。

“贪官……该杀!”

“请……请首辅大人,全权主理此案!”

这句“全权主-理”,等于是在文武百官面前,将新朝的第一份最高权力,正式地,名正言-顺地,交到了谢远的手中。

谢远躬身,领命。

“臣,遵旨。”

退朝之后。

那座能俯瞰整个宫门口的茶楼之上。

一直静观其变的平南王,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对身旁的谋士,抚掌笑道:

“看到了吗?”

“此子,不仅能得民心,更能得臣心。最可怕的是,他懂得如何‘放权’,懂得如何让君王,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他的眼中,满是赞叹。

“大离的未来,稳了。”

他随即对谋士下令:“传令回江南,我平南王府所有产业,即日起,全力配合朝廷推行新政,不得有误。”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

“另外,将我们查到的,三皇子与江南那些盐商私下勾结的所有账本,也一并整理好,送去给谢首辅。”

“这份登基贺礼,我们要送到他的心坎里去。”

至此,一场由“礼法之争”开启的登基大典,最终,以一场“政治大清洗”的序幕,轰轰烈烈地,落下了帷幕。

谢远,不仅名正言顺地,登顶了帝国的权力中枢。

更是在登顶的第一时间,就手握了一把,足以整肃朝纲,荡涤环宇的,无上利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