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言官御史,可闻风而奏!(1 / 1)

加入書籤

朝堂之上,杨广的暴怒,让群臣纷纷下跪。

虽然杨广的帝威远远不如数年前,可他的暴怒依旧不是这些普通官员可以承受的。

此刻他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一袭明黄色龙袍,本是尊贵威严的象征,此刻却因暴怒而微微颤抖。

那龙袍上的金线在殿内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仿佛是他心中怒火的具象化。

“息怒,你们让朕如何息怒?”

“你们竟然敢逼宫于朕,是不是觉得朕已经提不起刀了。”

“还是说你们觉得朕的大隋要完了,你们开始准备后路了啊!”

......

杨广的的声音如洪钟般在朝堂上回荡,每一个字都带着无尽的愤怒。

他的拳头紧紧握住,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要将这股怒火通过拳头宣泄出来。

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群臣们低着头,不敢直视杨广的目光,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杨广的发泄对象。

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杨广那愤怒的怒吼声在殿内久久回荡。

“陛下,臣等不敢。”

“臣等只是觉得言官弹劾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

“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应该在朝堂自证。”

“臣等是为了维护隋律,为了维护大隋秩序。”

王兴昌闻言,依旧很是铁头的站出来,说道。

他知道杨广暴怒了,他也知道今日他的结束可能会不好。

甚至他御史大夫的官职都可能会没有。

但是为了世族,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他虽然不惧怕杨广暴怒,可其他世族官员,勋贵官员害怕了。

甚至在这个关键时刻开始退缩了。

因为王兴昌说完之后,并没有任何一个官员附议。

“哈哈,为了维护隋律,为了维护大隋秩序?”

“好,好的很。”

说到这里。

杨广故意停顿了一下,眼神扫视了一眼众群臣,随后把目光停在王兴昌身上,语气冰冷的继续说道。

“王兴昌,你告诉朕,什么时候,几名言官无故弹劾大隋国公,大隋国公还需要当朝自证了?”

众群臣的反应,让杨广很是满意。

这起码说明,他还是有帝威的,百官还是惧怕他的。

可王兴昌让他很是恼火。

但他也并没有准备罢免王兴昌,甚至都没有准备惩罚王兴昌。

因为目前朝堂还需要王兴昌。

他也需要王兴昌稳定世族之人。

罢免王兴昌简单,斩杀王兴昌也简单。

但是罢免王兴昌之后,斩杀王兴昌之后,谁可以替他稳定世族之人呢?

王兴昌是不惧怕他,也不在乎自己的身死,一心想着打压他的帝威。

可王兴昌没有能力啊!

他能成为世族在朝堂之上的代表,只是因为他的官职,以及太原王氏家主的身份。

他是杨广故意推上去的。

“陛下,何言无故弹劾?”

“言官们负责监督百官,任何官员他们都可以弹劾。”

“老臣认为言官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弹劾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

王兴昌闻言,站起身来,上前一步,大声说道。

此刻他已经无惧自己的身死的了,他失望了,太失望了。

本来他的谋划是那么的完美,可关键时刻,世族官员,勋贵官员,高颎,贺若弼都退缩了。

这让他孤立无援。

可他的谋划已经开始了,哪怕明知道要失败了,他也不能停下来。

他是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他是太原王氏的家主,他是世族在朝堂的代表人物。

他此刻要是和那些胆小怕事之人一起退缩。

那么他的名声,名望也就完了。

名声,名望是他的一切,所以哪怕明知身死,他也不会抛弃自身的名声,名望。

而且他知道杨广对他已经非常不满了,不然也不会直接叫他的名字。

他知道今日之后。

他就不在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也不会是世族在朝堂的代表人物了。

因为他的举动和谋划彻底的惹怒了杨广。

他知道杨广是不会放过他的。

“好,王爱卿说的好,言官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弹劾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

杨广闻言,冷笑了一声,说道,随后又看向十几名言官,继续说道。

“那么朕现在就问问你们弹劾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可有明确的证据?”

“证明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触犯的隋律?”

证据?

言官们哪里有什么证据?

他们只负责弹劾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

随后世族官员,勋贵官员会提议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在朝堂上自证。

而只要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在朝堂上自证。

那么杨广的帝威就被世族,勋贵打压了。

这件事情的主要目的不是弹劾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

也不是让裴仁基,许国公,荣国公,苏大将军等人在朝堂上自证。

而是世族,勋贵逼迫杨广,让杨广同意裴仁基,许国公等人在朝堂上自证。

因为这种逼迫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说白了,就是世族,勋贵打压杨广的手段,也是世族,勋贵试探杨广的手段。

这一点,在场的大部分官员都清楚。

也只有裴仁基这种不动脑子的官员不清楚而已。

“陛下,臣等的职责是监督百官,任何官员只要品性不佳,臣等都可以弹劾。”

“陛下,臣等是言官御史,臣等可以闻风而奏,根据传闻进行上奏的。”

“陛下,臣等一心为公,没有任何私心的,如今洛阳都在传言裴仁基,许国公,苏大将军等人的事迹。”

“陛下,臣等是言官御史,不必拿出真凭实据,只要听闻就可以弹劾百官。”

......

众言官御史闻言,都是纷纷拱手说道。

他们是御史闻言,弹劾官员根本就不需要真凭实据,闻风而奏就是他们的权力。

以前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怎么今日就需要拿出真凭实据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