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入伙(1 / 1)

加入書籤

5队和7队的人摸到李家沟时,王建安正蹲在自家新屋地基的条石上,眯着眼看对面那片挨着河边的土地。

那是5小队几户人的土地,这地方,他是越看越眼热。

位置简直跟他现在这片大棚是镜子里照出来的:

背靠着山坡,前面不远就是大河,取水方便。

山坡的走势也合适,稍微平整一下,修个蓄水池,拉上滴灌的管子,就能把水送到所有大棚。

他咂咂嘴心里嘀咕:这几家人倒是沉得住气,眼看着李家沟家家户户赚大钱了都还能稳起不来找他。

正想着,身后传来杂乱的脚步和人声。

王建安起身回头,同时手里捏着的一根草茎咬在齿间,淡淡的青草涩味在舌尖漫开。

烟抽多了,嗓子发干,嚼点青草能压一压。

来人不少,领头的是5小队队长陈得明。

他身后跟着7小队的队长张永和,瘸着一条腿,大家都叫他张永和,反正他也不生气。

再后面,便是两队里的年轻人,足有十几个。

李家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王建安的名字,早就传遍了整个高龙乡。

几乎所有人都眼馋,心热,不过大部分人都由于以前的经历,在保守和激进间选择了保守。

现在虽然说没有大富大贵,但只要手脚勤快,也能不愁吃喝了。

只有年轻一代有这股子冲劲。

陈得明搓了搓粗糙的手掌,往前挪了两步,筒靴踩得泥水四溅:“建安儿……”

“陈叔,永和舅舅,你们这是?”王建安吐出嘴里的草渣回应着,7小队的大部分人都和李家沟的张家是本家,拐着弯都算亲戚,张永和他得喊声舅舅。

陈得明显得有些局促,下意识地又搓了搓手:“建安,我们……我们是来求你帮忙的。”

旁边的张永和也赶紧往前凑了凑,那条瘸腿在泥地里拖出一道痕迹:“建安啊,我们7队跟你李家沟沾亲带故的不少。

看着你们搞大棚发家了,乡亲们心里痒痒的,都希望建安你拉一把,教教我们这大棚咋个搞法。”

后面的人群里也响起一片附和声:

“是啊建安,带带我们吧……”

“都是乡里乡亲的……”

王建安心中暗喜,终于来了,不过他还是面无表情。

从条石上跳了下来,他走到旁边一块稍微干爽点的土坎上,捡起一根枯树枝。

众人都看着他,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他先画了一条弯弯扭扭的线代表龙门河,然后在河两边各划出几块大小不一的区域。

只见王建安蹲下身,用那根枯树枝,在泥地上划拉起来。

他先画了一条弯弯扭扭的线代表小河,然后在河两边各划出几块大小不一的区域。

“5队陈家院子这边挨着大河拐弯那块是片沙地,很平整。

还有这片水田,离小河近,地势平坦,很适合搞大棚。”

陈得明一愣,随即点头道:“对对对,那是块好地,就是石头多点,以前种花生,红薯还行。”

王建安没评价,树枝又移到河这边靠近7队的方向:“7队晒坝后面那片缓坡,向阳,光照好,离你们小河沟也近。”

张永和也连忙点头:“是是是!”

王建安“嗯”了一声,树枝在代表5队的区域划出几个相连的大方块。

“这块沙坝子集中起来搞成大棚区,至少能搞10来亩的大棚,就种黄瓜和番茄。

还有这边小河边的水田区域,也有10来亩的地。”

“20来亩?”人群里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建安,这得投多少钱?”

王建安依旧不理会,树枝转向7队那片坡地,划出几个稍小些但排布更紧凑的方块:“7队这片坡地,好好弄,也能整出十五亩左右的大棚。

要是舍得下本钱,从你们那边小河沟修个泵站,把水抽到坡顶梁子上,再修个蓄水池,坡下面那些零散水田也能一并开发出来,不过这投入更大,看你们自己商量。”

他顿了顿,看着大家脸上又兴奋又害怕的复杂神情,干脆把自己的打算也透了些底,“不光你们,我这边也在规划。大棚多了,出的菜必须好好规划。”

“你们的大棚,7月底8月初就得把棚架子搭起来,薄膜蒙上,闷棚消毒。

8月中旬,黄瓜苗和番茄苗就得定植下去,然后隔一个月再定植一部分。

这样9月下旬开始,黄瓜就能开始摘了,番茄也陆续转红,一直摘到明年5月份。

12月份黄瓜收完了就翻田种些叶子菜和第二轮黄瓜番茄。

这么轮转下来,从九月到第二年五月,黄瓜、番茄这些不断档,嫩叶菜也能源源不断。

城里那些馆子、菜贩子,就喜欢这种不断捻的供应。”

现在棚鲜生对外批发时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菜品种少,年后会有2、3个月的断档时间。

多了这几十亩大棚,王建安就能让蔬菜批发公司实现多样化和持续化,不会再出现断档时间。

陈得明和张永和听得眼睛发直,互相看了一眼,都看到对方脸上的震撼和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们原先只想着大棚能冬天种菜卖钱,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什么时候种菜,什么时候收菜,都算好了。

这哪里还是老辈子那种靠天吃饭,土里刨食?

这分明是掐着城里人的饭点和钱包在安排生产,怪不得李家沟能发财!

“建安,”陈得明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声音有点发颤,“这10多20亩大棚,光铁丝、塑料薄膜,就是一大笔钱,还有种子,肥料……我们怕是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

张永和也跟着愁眉苦脸地点头,那条瘸腿不安地挪动了一下。

后面的人群里响起嗡嗡的议论声,显然都被这巨大的投入吓住了。

王建安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一下,像是听到了什么有意思的笑话。

想空手套白狼?

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他慢条斯理地摸出烟盒,抖出一根叼上,划燃火柴,用手拢着火苗点上,深吸了一口,灰白的烟雾从鼻孔里缓缓喷出。

“本钱不够去找信用社借嘛。

现在政策鼓励,信用社放款松活多了,只要项目看得过去,有人担保,都能贷到款。

另外,丑话说到前头。

想跟着我搞大棚赚钱,那就要按我的规矩来。

种什么菜,什么时候种,怎么施肥浇水,病虫害咋个防治,最后菜往哪里卖,都得听我的安排。

头两年,你们棚里出来的所有菜,只能卖给棚鲜生一家。

当然,棚鲜生也按外面市场的行情价收,不会亏待你们一分一厘,现钱现货,不拖不欠。”

这话一出,人群里又是一阵骚动。

只能卖给棚鲜生?

那岂不是被捏住了命根子?

价钱还不是人家说了算?

陈得明脸色也有些讪讪,犹豫着开口道:“建安,这个……卖菜的自由……”

“自由?”王建安嗤笑一声,夹着烟的手随意地往旁边大路一指,“想自己单打独斗,挑着担子去城里闯市场卖高价?

行啊,路就在那边,宽敞得很,没人拦到你们。

你们可以自己搞大棚,自己想办法跑销路,自己去菜市场卖菜。”

在王建安看来他们和本小队的人是有区别的。

李家沟本队的那是自家人,教他们种菜,是报恩,是带着一起致富。

但5队、7队这些人,说白了,就是合作对象。

教他们搞大棚,是为了把“棚鲜生”的摊子铺得更大,货源更足,品种更齐全,免得出现青黄不接的空档期,被市场拿捏。

这是互惠互利的事,但主导权必须在他王建安手里。

就算没有他们,棚鲜生顶多是今年少赚点,步子慢点。

他就不信,连着两年看着李家沟起高楼、宴宾客,其他队的人还能一直稳坐钓鱼台?到时候,提着猪头肉上门求带的人只会更多。

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了下来:“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干,还是不干?

现在给句痛快话。

要干,就按我的规矩来。

不干,也就别耽误彼此工夫。”

空气仿佛凝固了。

只有远处李家沟猪场隐约传来的猪叫声。

陈得明额头上冒出了细汗,他回头看了看自己队上跟来的那些汉子。

有人眼神躲闪,脚底下悄悄往后挪了半步,显然被那巨大的投入和“卖身”条款吓退了。

也有人咬着腮帮子,眼睛里有血丝,有一种豁出去的狠劲。

张永和那边也差不多,7队的人交头接耳,低声争论着,脸上阴晴不定。

王建安就那么站着,也不催促,目光投向远处的河滩,仿佛眼前这群人的纠结与他无关。

他这副气定神闲,甚至带着点漠然的态度,反而更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让纠结的人更拿捏不定。

终于,低声讨论了一阵后陈得明大声说道:

“建安,我们5队干了!

就按你说的办,地我回去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想办法协调换到一起去。

本钱我们各家自己想办法凑。”

他话音刚落,张永和也赶紧跟着表态:“我们7队也干,建安,我们信得过你,你就说咋整我们就咋整。”

有人带头,那些原本犹豫的,也被这股劲头裹挟着,声音参差不齐地响起来:

“干!怕个锤子!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对,跟着建安干!”

王建安这才收回目光,脸上依旧没什么笑容,只是点了点头:“行,既然定了,有几件事,现在就要动手。”

等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王建安继续说道。

“第一,选址暂时就预定5队河边10亩,7队坡地15亩。

回去你们就自己商量换地,如果小河边的水田也想拿出来建大棚,也自己商量好,尽量把地换到一起,连成一片。

有石头的沙地你们自己组织人去清理,该铲平的地方铲平,该垫的地方垫。”

“第二,材料准备好。竹竿要老竹子,一亩600到700根。

铁丝一亩需要……

塑料薄膜一亩需要……”

一连串具体的数字报出来,听得陈得明和张永和头皮发麻,赶紧掏出皱巴巴的小本子记下。

后面几个识字的也赶紧凑过来看。

“最后是种子。”王建安强调道,“黄瓜、番茄、西葫芦这些,别去外面乱买。

我想办法托人从山东搞那边农科院新出的良种回来,耐寒,产量高,抗病好。

到时候我这边先集中育好苗,你们直接来买苗子回去栽,就跟种水稻秧一个道理。”

“你卖苗子给我们?”有人疑惑地问了一句。

王建安解释道:“嗯,统一育苗好管理,成活率高,品种也纯正。

放心,都按成本价算,不加你们的钱,我们李家沟自己用的也是这个价。

当然,你们要是非要自己折腾,买别的种子自己育,也行。

只是到时候菜长得不好,产量跟不上,结的果子歪瓜裂枣卖不上价,就别怨天尤人,说我没提前打招呼。”

“哦,是育苗啊,那要得。”提问的人讪讪地缩了回去。

王建安继续说道:“不过现在也快要开春了,你们现修大棚肯定是来不及了。

这几个月,地空着也是空着,还可以抢种一季早包谷,多少能收点。

利用这段时间,正好去砍竹子,攒钱买铁丝薄膜。

猪粪、牛粪这些好东西越多越好,也提前沤起来,发酵腐熟了。

等过了7月,我亲自带人去你们那边,教你们搭棚。”

“7月?”有人低声重复了一句,心里一盘算,还有差不多四五个月的缓冲期,顿时松了口气。

好歹有时间去攒材料、凑本钱了。

陈得明对着王建安说道:“建安,你放心。回去我就召集全队换土地。”

王建安点了点头:“记住我今天的话,回去好好打地基,不要到时候棚搭歪了,菜长不好说我故意害你们。好了,没其他事得话就散了吧。”

在其他人准备离开的时候王建安又叫住了两个队长:“早点把要搞大棚的人名单和大棚规模统计出来交给我,我好规划菜的种类和买种子。”

“要的,过几天就告诉你。”两人异口同声的回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