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一次大棚推广会议(1 / 1)

加入書籤

晚饭吃得到一半,王建安放下筷子,肩膀的伤让他动作有点别扭。

他清了清嗓子:“我有个想法,想跟大家伙儿说说。”

院坝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王建安。

“我这大棚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辛苦是辛苦,但确实能挣点钱。”

他顿了顿,“以前我怕大家一窝蜂搞,技术跟不上,种不好,卖不掉,到时候反而害了大家。

现在技术也算比较成熟了,销路也初步打通了。”

张泽安放下酒杯:“那建安儿,你的意思是?”

“我想带着大家伙儿一起搞大棚。”王建安声音提了起来,“我摸索出来的那些东西,我个人觉得还是很好用的。

大河湾那边新包的八亩多地,下半年我就要全搭上棚子了。

但光我一家弄,没意思。

要搞,就搞个大的。

我要让整个李家沟,冬天也有绿菜瓜果往外卖。

让外面的人一提反季菜,就想到我们李家沟。”

“啥子?教我们搞大棚?”

“就是,这……这咋好意思……”

张春城把筷子往桌上一拍:“建安,够意思。”

“安静!安静!”张泽安用力敲了敲桌子,压住嗡嗡的议论声,他看向王建安,“建安儿,你这话是当真?不开玩笑?这可是大事。”

“泽安舅舅,这么多人看着,而且我好久扯过谎嘛。

技术我包教,但不包会,个人还是要承担部分风险的。

另外大家得把地整到一块儿,连成片才好管理,要不然东一块西一块的,神仙都忙不过来。”

“对对对!是这么个道理!”张春城连连点头。

“所以还得麻烦泽安舅舅,你明天一早就通知全小队的社员,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家里有人,都来我家院坝集合。

想搞大棚的,不想搞大棚的,都喊过来。

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看看怎么换地合适。”

“要得。”张泽安一口答应,他兴奋得脸都红了,仿佛已经看到了连片的大棚在冬日里泛着白光。

院坝里气氛也彻底热闹起来,大家推杯换盏,议论起来。

种了一辈子地,谁不想多挣点?

王建安大棚里黄瓜卖3、4块一斤的事,早就在队上悄悄传遍了。

还没到第二天,李家沟的大部分人就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这一夜,李家沟很多人家里都亮灯到很晚。

两口子躺在被窝里,算的都是同一笔账:哪块地能拿出来换?搭个多大的棚子?钱从哪里来?王建安的技术到底靠不靠谱?是赌一把,还是再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王建院坝里外就挤满了人。

张泽安站在街沿上,用力拍了拍手:“好了!好了!人都来得差不多了,安静!听建安说!”

院坝里渐渐静下来。

王建安起身,大声的说道:“各位叔伯婶娘,兄弟姐妹。

之前时机不成熟,不过现在时机成熟了。

搞大棚的技术我来教,育苗、嫁接、管温控湿、滴灌施肥,只要我晓得的,绝不藏私。

搞不好育苗嫁接的,也可以我种好了之后成本价卖给大家。

但是有一个要求!”

“啥子要求?”

王建安:“我和我三哥在县里成立了蔬菜批发的公司。

你们得和我们签合同,种出来的菜,前两年只能卖给我们。”

“建安你要开公司?”

“这收菜价咋个算?”

……

等议论声稍小一点,王建安继续说道:“菜价肯定没有菜市场自己卖高,这点我要先说清楚。

毕竟成立公司也是为了赚钱。

好处是方便,大家不用出去奔波,只管在家种菜就行。

我也可以向大家保证,我们的收购价,绝对不会比其他菜贩子的收购价低。

至于两年后,大家愿意继续和我们签合同也行,想要自己卖或者卖给其他人也行。”

“建安肯定不得嚯我们!”

“我们相信你!”

“签合同就签合同!”

王建安压了压手:“大家可以商量一下,互相交换一下土地,把每家每户零散的地整合成一块。

总不能这儿几厘地,那儿几厘地的,建造成本高不说,还难得跑。

大家换到一起,还方便管理,大家互相有个照应,也能避免昨晚的事再发生。

土地位置的话,最好就是这一片。”

大家顺着王建安的手看去,正是整个小队最好的水田。

不仅土地肥性好,地理位置也好,大家出自己们就能一眼望到头。

不像后边湾的地,还得翻山越岭。

几家原本地就挨着或者早有换地心思的,开始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然而,热火朝天的气氛持续了没多久,蹲在角落里的吴磨贵愁眉苦脸地开了腔。

“建安啊,去年修猪圈,家家户户都掏空了家底,还欠着信用社一屁股债呢,猪还没出栏,本钱都没收回来。”

刚才还热烈讨论换地的人,瞬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院坝里一片唉声叹气。

“是啊,猪圈的钱都没回本……”

“我家那点钱,下半年娃儿要交学费了……”

“妈的!”张春城烦躁地抓了把头发,“再去信用社贷!建安上次贷两万不也批下来了?我们几家联保去贷!”

“说得轻巧,养猪的贷款还没还呢,人家还能贷给你?”有人反驳。

“就是,拿啥子抵押?就那几间破瓦房?”

王建安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钱的事,可以再想办法。

8月份要卖一部分肥猪,回点款。

可以找信用社问问能不能贷,这几年有政策。

这样,愿意搞的,先报个名,把地换好。

就算今年没钱,明年卖了猪也有钱了。”

“我要搞!”张春城第一个开口。

“我……我也报个名吧。”一个平时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犹豫着举了手。

“我家也试试。”抱着孩子的妇女小声说。

“也算上我家……”

最终,在一片犹豫后,一共有十二户人家打算下半年搭建大棚。

院坝里其他人,眼神复杂,有羡慕,有担忧,更多的是一种观望。

张泽安看着另外十一户:“好,地的事,我这两天就挨家挨户落实,尽快换好,立好字据!”

随后他看向王建安,“建安,你脑壳活,钱的事我们再一起盘算盘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