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定年号,永乐!(1 / 1)
一直以来。
无论是北孔还是南孔。
一直都在争夺这正统之名。
只不过。
在昔日南孔离开了北方的先圣孔子祖籍之地后,归于南方后。
这个正统之名无形之中就已然转移,而在崖山海战之后,南孔无数族人殉国。
更是加剧了正统嫡出的弱势。
多年以来。
北孔已然在论正统之名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而且还有着朝廷针对北孔作为衍圣公的封赏,让他们的地位更加的稳固了。
而南孔则是彻底失去了作为嫡出正统之名,彻底被北孔压制了。
而今日。
朱正的一席话,或许将会给南北两孔的局面带来真正的改变。
南孔或许能够在朱棣这一朝得到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正统之名。
“王爷。”
“正统之名并非三言两语可定,还请王爷深思啊。”
“这事情牵扯太大了。”
“衍圣公…或许臣不配,但吾孔家正统,并非这般简单啊。”孔公鉴此刻也是急了,急忙道。
甚至都显得十分的慌乱起来。
如果真的让北孔正统嫡出之名在他手中丢掉了,那他就是北孔最大的罪人了。
“郭卿。”
“你可知道如今南孔族长是谁?”朱棣根本没有理会孔公鉴,而是看向了郭资问道。
“回王爷。”
“南孔如今的族长恰好臣也是与之相识,他名为孔克英。”
“有德才,在民间声望极高。”郭资立刻回道。
“好。”
听到郭资的话,朱棣满意一笑,当即就道:“传本王旨意,立刻派人去召孔克英入应天,南孔原本作为孔家嫡出,理当恢复正位,吾大明遭奸佞之难,造成国本动荡,本王也急需人才来治理,只要孔克英入应天,本王将原本属于他南孔嫡系的衍圣公交给他。”
郭资当即领命:“下官领命。”
而在下方。
孔公鉴的脸色变得煞白。
这一次主动投降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他们北孔最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统之名。
多年以来。
民间对于他北孔也是早有着诸多的微词。
不配作为忠诚典范,更不配作为儒家之首。
而现在,朱棣此番取缔了北孔,转而扶植南孔下,或许还能够得到诸多民心。
“至于你。”
朱棣又将目光落在了孔公鉴身上,带着几分厌恶:“本王的朝廷,无需你这个衍圣公,更无需你为本王效力。”
说着。
朱棣一挥手。
几个王卫立刻出现,直接就来到了孔公鉴面前,直接将他给架了出去。
看到这一幕。
这些建文降臣全部都面带敬畏之色。
但他们也都清楚知道了一点。
朱棣连这个北孔当代族长都如此对待,而且还要扶植南孔,若是他们没有价值,朱棣也不会用的。
“好了。”
“诸位继续议事吧。”
解决了孔公鉴,朱棣又看向了建文诸多朝臣,让他们继续。
时间也在这一刻缓缓过去。
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朱棣也是大概知道了如今归降建文朝臣的基本情况,之后也可以逐步用之。
到了尾声之时。
“王爷。”
“自古以来,国不可一日无君。”
“家不可一日无主。”
“如今建文皇帝知罪责已经引火自焚而死,偿还了罪孽。”
“论理,论身份,论血脉,王爷都是如今皇族当之无愧的根正苗红。”
“臣提议,如今应天纷乱,天下理当重定,请王爷速速登基继位,以稳固国本。”
正在这时。
郭资站了出来,大声的启奏道。
此事自然是要文臣先行开口。
毕竟有着昔日黄袍加身的典故,所以武将不好开口。
随着郭资话音一落。
朝堂之上自然是一片附和之音。
‘为了大明国祚昌隆。’
“请王爷早登大位。”
整个朝堂之上。
无论是朱棣的心腹,还是所有归降的建文朝臣,全部都齐声高呼着。
劝谏朱棣早登大位。
对此。
朱棣在面带沉思一刻后,也没有弄什么三辞三让。
“诸卿之言,本王深知。”
“为了大明,为了大明天下的百姓。”
“本王,义不容辞。”朱棣一脸正色的道。
“王爷,择日不如撞日。”
“臣已经看了,明日就是登基继位的大好时刻。”
“只待请百官见证,祖庙祭祖,便可登基继位。”郭资立刻说道。
“此事,便交给郭卿来安排。”朱棣点了点头,没有反对。
这个时刻可没有什么延误可言。
“请王爷放心。”
“臣一定会拟定好一切章程。”郭资立刻应道。
“王爷。”
“既要登临大位,理当拟定年号。”
“如此方可真正稳定天下,让天下知皇恩。”又一个隶属燕王府的大臣大声道。
听到年号二字。
朱棣面带几分沉思,随后道:“本王的年号,便为永乐。”
“天下万民永乐,大明国祚永昌,人人安居乐业,享受太平之乐。”
“这,便是本王心中愿景。”
此话落下。
群臣齐声高呼:“王爷圣明。”
而朱正则是带着几分深思:“虽然提前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靖难,将朱允炆给打败了,取而代之,但永乐一朝仍在。”
“蝴蝶效应虽然存在,但根本大势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改变。”
“永乐一朝,永乐大帝。”
朱正心底暗暗想到。
曾经。
对于历史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但如今却是一个亲身经历的人,而且这靖难提前了历史上一年多时间完成,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他。
因为他的出现。
让朱棣一路稳压朝廷,几乎没有什么败绩。
因为他的出现。
朱棣也并没有遭受来自北边元人的威胁,未曾割让利益。
这已然不是什么简单的蝴蝶效应可以形容了。
朱正,已然改变了历史。
不。
应该是是改变了朱正原本对历史上所认知到的历史。
待得朝议散去。
朱正并没有马上离开。
这也是朱棣开口。
显然是有些事情还要说。
“朱正。”
“你说此番本王继位登基,那些藩王会服吗?”朱棣带着几分忧心的问道。
越是到了这一步,朱棣心底的不安就愈发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