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战略眼光(1 / 1)
奋斗的人生,舍不得用“闲散”的姿态打开暑假。
随着国赛倒计时的临近,匠心楼四楼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大手攥紧,凝固成了滚烫而沉重的金属。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机油和紧张的分子。
训练的重压已将他们推向体能的极限边缘,而他们的心灵,却如飞鸟般渴慕着遥远的新疆——那片即将见证年度国赛荣耀的舞台。
陈磊如同精密校准的仪器,每一个拆装动作、每一次故障诊断都力求分毫不差,秒表掐算的时间精确到毫秒;陈刚楠把短袖工装的袖子卷到肩头,古铜色的肌肉贲张,打磨腻子的手臂稳如千钧磐石,汗水顺着脊沟流淌;王雪一遍遍模拟着各种刁钻客户的诘问,营销话术被她演练得如同本能反应,滴水不漏。
闻佳宁和张强作为“最强磨刀石”,更是拼尽全力。他们绞尽脑汁设计出各种匪夷所思的复合故障和突发状况,一次次将正选三人组逼至极限,只为锤炼出他们在真正赛场上钢铁般的神经和应变能力。
训练间隙,吴立江双臂抱胸,沉默地伫立在车间二层的观察台上。他那张一向严肃的脸上,此刻却难得地流露出一丝深沉的赞许。这支队伍,经历了最初的磨合阵痛、选拔的残酷、以及高强度的熔炼,终于脱胎换骨,散发出一种沉稳而锐利的锋芒。
他似乎下定了决心,转身,大步走向教学副校长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空气里弥漫着纸张和旧书特有的味道,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打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几座象征着过往荣誉的奖杯在光影里默默矗立。
姚东升正埋首研究预算报告,眉头微蹙。
敲门声响起,沉稳而笃定。
“请进。”姚东升抬起头,扶了扶眼镜。
吴立江推门而入,身影中带着训练场特有的气息。
他没有寒暄,径直走到办公桌前,目光如炬,直视着姚东升:“姚校,国赛报名文件,您看过了?”
姚东升放下笔,身体向后靠进宽大的皮质椅背,轻轻“嗯”了一声,
“关于这次国赛,现在准备得怎么样了?这张颠覆性的改革,你们要面对的挑战挺大的。”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对未知的忧虑。
“正是!”吴立江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次改革核心就是‘协作’和‘应变’。三人团队,项目高度综合,赛场瞬息万变。拼的不是某个人的单项顶尖,而是整个团队在高压下协同作战、临场判断、快速调整的能力!这就像打仗,不仅要有神枪手,还得看整个班组的默契和战场嗅觉!”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酝酿已久的计划倾吐出来:“所以,常规的替补思路不够用了。我申请,”他刻意顿了顿,加重语气,“让闻佳宁和张强,作为正式备案的后备队员,随队前往国赛现场,全程观摩学习!”
“后备队员?全程观摩?”姚东升的眉毛高高挑起,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惊讶和考量,
“立江,这……从未有过先例啊。国赛名额本就珍贵,后勤保障压力也大。让两个没入选最终名单的学生全程跟着,这投入不小啊。而且……”
姚东升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锐利地审视着吴立江,“意义何在?仅仅是‘观摩’?你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出征名单?”
吴立江毫不退缩,迎着姚东升审视的目光,语速加快,带着强烈的说服力:
“姚校,常规是用来打破的!闻佳宁和张强,他们不是普通学生!从封闭训练第一天起,他们就全程深度参与,和正选队员同吃同练同研究!项目分解的每一个螺丝钉、团队协作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模拟赛中出现的每一种意外状况的处理预案——他们熟悉的程度,绝不亚于正选三人组中的任何一人!”
“他们是天然的、最完美的、零磨合期的替补!万一赛场上真出现突发状况,比如设备故障、队员突发不适,临时换人,谁能比他们更快、更无缝地顶上?谁能比他们对整套流程和协作模式更了然于胸?这关乎我们整个团队的抗风险能力!”
他越说越激动,仿佛看到了赛场上可能的风云变幻:
“这还不是全部!”吴立江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战略家洞悉未来的灼热感,“姚校,您想,国赛现场是什么地方?那是高手云集的巅峰战场!那种弥漫在空气里的高压氛围、那种面对强敌时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感、顶尖团队在极限压力下展现出的精妙配合和神来之笔——这些,是我们在训练基地模拟一千次、一万次也模拟不出来的‘真火’!这是最顶级的实战教材!”
他向前一步,眼神热切而诚恳:“让闻佳宁和张强提前去感受、去沉浸、去‘偷师’!让他们的大脑皮层直接记录下这种顶级对抗的节奏和细节!这笔‘投资’,短期看是保障了这次国赛的容错率,长远看,是为我们明年的国赛——甚至后年——提前种下了经历过‘战火淬炼’、最有希望破土而出的黄金种子!姚校,这笔账,绝对值!”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寂静。窗外的阳光移动了几分,照亮了空气中微小的尘埃。
姚东升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似乎在凝视着遥远的赛场,又似乎在飞快地权衡利弊。
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几个画面:闻佳宁在期末体能测试中,明明脸色煞白几近虚脱,却硬是咬着牙、拖着灌铅般的双腿第一个冲过终点的倔强身影;张强在陪练时,默默捡起队友失误掉落的工具,并快速提出一个优化装配流程建议时那专注而热忱的眼神。这两个孩子身上,确实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难得的团队意识。
预算的压力、打破常规可能带来的非议、其他落选队员的想法……种种顾虑在他脑中盘旋。
他收回目光,重新看向眼前这位眼神炽热、为团队未来殚精竭虑的教练。吴立江的建议虽然大胆,甚至有些“出格”,但其内在逻辑却异常清晰和坚实:保障当下,投资未来。风险固然有,但潜在的回报——无论是眼前的保险,还是未来的基石——都极具诱惑力。
姚东升的手指在桌面上重重一点,发出“笃”的一声轻响,打破了沉默。他坐直身体,脸上露出一丝决断后的释然和赞赏,嘴角甚至微微上扬:“好!”这个字掷地有声,“吴教练,你想得很深,考虑得非常周全!这份‘种种子’的战略眼光,我支持!”
他站起身,绕过办公桌,走到吴立江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期许:“就按你说的办!学校全力支持!后勤保障的问题我来协调。让闻佳宁和张强做好准备,作为正式备案的后备队员,随队出征!我们不仅要打好今年的仗,更要为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最后一句,他加重了语气,目光仿佛穿透了墙壁,看到了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