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艰难的磨合期(1 / 1)
匠心楼四楼的实训车间被重新规划,划分出了机电维修区、车身修复区、营销接待区,甚至还临时搭建了一个智能网联汽车故障诊断的简易工位。
三支原本泾渭分明的队伍被强行糅合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生疏、戒备和隐隐的竞争火药味。
竞赛队里最开心的,是原“车身修复”队的一个壮实男生,名叫陈刚楠。车身修复对,早前在杭城市赛中失利,连省赛都没资格参加。本以为国赛是遥不可及的梦,没想到“天上掉馅饼”了!赛制改革,意味着他有了和其他人同台竞技、冲击国赛的机会!他努力抿着嘴,但眼里的兴奋和跃跃欲试几乎要溢出来。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汽车营销”队的王雪。已经念高三的她练营销项目已经两年了,她对这个项目很有感情,也一直很努力。过关斩将,已经稳稳拿到了汽车营销赛项的国赛入场券。
此刻,她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肩膀微微塌陷。中职营销赛项直接被取消了!她引以为傲的国赛资格,一夜之间化为泡影。现在由个赛改成了团赛,自己已经高三,在剩下的有限的时间里,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失落、不甘、迷茫,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
吴立江布置了一个简单的协同任务:模拟一辆事故车进厂,需要完成初步损伤评估和机电系统安全检查(汽车维修)、车门钣金恢复和补漆(车身修复)和初步维修方案报价沟通(汽车营销)。
陈刚楠性子急,仗着自己力气大,拿起钣金工具就想直接上手处理一个“凹陷”。
原汽车维修车队的张强立刻阻拦:“等等!安全流程!得先断电,检查高压线束有没有破损!你这直接碰,万一有高压漏电呢?”
他语气带着点“汽车维修”队对“外行”的不耐烦。
“哪有那么玄乎!这不就是个模型架子吗?”陈刚楠梗着脖子,“你们队的人就是事多,磨磨唧唧耽误时间!”
“安全无小事!这是基本常识!”闻佳宁也站了出来,语气坚定。她想起在4S店实习时,孙煜达那双沾着机油印的粗糙的手和强调安全时严肃的脸。
王雪那边也出了问题。她习惯性地用营销话术对扮演客户的陈磊进行“方案推销”,试图引导客户选择更贵的维修套餐。
金肖德教练皱起了眉:“王雪,这是事故车初步评估,客户需要的是清晰、准确的风险告知和基础维修方案,不是让你卖套餐!实事求是!”
王雪脸一红,咬着嘴唇没说话,心里却憋着一股气:营销技巧难道不是实力的一部分?凭什么要被否定?
资源分配更是导火索。智能网联诊断仪只有一台,大家都想尽快上手。陈刚楠仗着体格想抢先,被原营销队一个细心的女生轻轻推开:“按签到顺序来,吴教练定的规矩。”陈刚楠哼了一声,满脸不服。
吃饭的时候,团队也无法融合到一起,闻佳宁还是和大师兄二师兄三人凑到一起。大师兄悄悄地说:“这么下去,太耗时间,真还不如我们自己干。”
但迫于学校的安排,他们不能由着自己的心意来,于是开始秘密地谋划:大师兄的技术暂时无人可以取代,地位超稳;车身修复内容,由二师兄张强主攻,力求把陈刚楠比下去;汽车营销类,任务落到了小师妹闻佳宁身上,要把省一等奖第一名的王雪比下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闻佳宁想,要是真的可以和大师兄二师兄一起参加国赛,并肩作战,那也太美了。但是想想王雪面对着客户口齿伶俐,应对得当的那份从容,又有点心虚。
各个选手都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让整支队伍一直弥漫着奇怪的感觉。
在一次模拟团队赛中,终于爆发了出来。任务是将一辆设定好多种故障(机电、车身、智联)的“问题车”修复并完成客户交付。陈磊、王雪和车身修复队另一个技术不错的男生李想组队。
过程一团糟。
陈磊专注于解决一个顽固的发动机控制模块通信故障,完全没顾上李想需要他配合抬起车身侧围进行钣金修复。
李想喊了几声没回应,气得把工具一扔。
王雪拿着初步做好的营销方案想找由江琴琴教练扮演的客户沟通,却发现客户信息(车辆VIN码、保险情况等)需要机电检测时读取,而陈磊根本没把数据同步给她!时间耗尽,任务失败。
“停!”江教练严厉的声音像鞭子一样抽在寂静的车间里。
她平时温婉,此刻脸色铁青,眼神锐利地扫过垂头丧气的三人,以及周围或同情、或幸灾乐祸、或同样茫然的队员们。
“看看你们像什么样子?!”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敲打着每个人的耳膜,“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眼睛里只有自己那点专业,心里只有自己那点委屈和不平!”
她走到场地中央,指着那辆只完成了一半的“问题车”:
“这是一项团队任务!不是你们各自炫技的舞台!陈磊,你技术好,故障解决得快,但你忘了你的队友!李想需要你协助时你在哪里?王雪需要你的数据时,你给到了吗?团队协作,信息共享,互相信任和支持,是基础中的基础!”
“还有你们!”她目光扫向其他队员,“看笑话?觉得自己比他们强?我告诉你们,在这个新赛制下,你们现在所有人,都是不及格!之前的省赛成绩、国赛资格,统统归零!”
“吴教练宣布过,新的参赛名单,只看选拔成绩,不论资历!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放下门户之见,真正学会融合、学会协作,谁才有资格代表学校去国赛!”
江琴琴的话如同冷水浇头,让所有人都清醒了几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吴立江适时地补充,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江教练的话,就是命令。从今天起,训练重心转向团队融合与综合项目实战。个人能力是基石,但团队协作才是决胜的关键。谁做不到,谁就没有资格留在这里。”
严厉的批评后,是更科学、更强调融合的训练安排。
交叉学习开始了:维修队的被要求学习基础的钣金整形和腻子打磨;车身修复队的要了解基本的电路知识和安全规范;营销队的则被塞进实训车间,熟悉各种零部件和维修流程。智能网联的课程更是全员恶补,由吴立江亲自带着啃硬骨头。
冲突依然存在,但性质在悄悄改变。一次,陈刚楠在练习车身测量时,对一个复杂的电子测量仪操作犯了难。旁边正在研究智能网联诊断协议的闻佳宁看到了,主动走过去:“陈刚楠,这个点位数据读取,跟网联诊断里的CAN信号抓取有点像,你看这里……”陈刚楠愣了一下,看着闻佳宁认真的眼神,别扭地道了声谢,低头认真听起来。
王雪在整理一份复杂的客户需求和维修清单时,对几个专业术语拿不准。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正在拆解变速箱的张强身边,小声询问。张强放下工具,抹了把汗,没有不耐烦,而是尽量用她能听懂的话解释清楚。王雪记下后,低声说了句:“谢谢强哥。”
磨合的阵痛中,一丝团队协作的雏形,在机油味和汗水中悄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