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手把手传授(1 / 1)
李家人满心期待着李老大能带回满满当当的鸡蛋,可谁能想到,老大一上午奔波下来,收获寥寥无几。
而老三李肆民呢,连村子的门槛都没跨出去,就轻轻松松地收了六百多个鸡蛋!这巨大的反差,让李家人惊得合不拢嘴。
按照供销社的收购价,一个鸡蛋四分钱,六百多个鸡蛋算下来,那可就是二十多块钱呢。
实际上,李肆民心里清楚,如果他愿意,还能再多收一些。因为招待所给出的最高收购价是五分钱一个。
在这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全国的物资都实行统一调配。
哪怕招待所是革委会旗下的单位,也不可能无限制地获取平价物资。毕竟生产力摆在那儿,如果所有物资都优先满足有权有势的人,那底层老百姓可就没活路了,只能眼巴巴地喝西北风。
第一招待所日常业务十分繁忙,物资消耗极大,计划内分配的物资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所以,招待所招募了不少采购临时工,甚至还有一大批编外采购,目的就是让他们想办法自行收购物资。
以五分钱一个的价格收鸡蛋,招待所其实并不亏。
因为计划内划拨给招待所的鸡蛋价格同样是五分钱一个,而且还不能敞开供应。要是采购收来的鸡蛋数量不够,招待所就只能花更高的价钱去买高价鸡蛋。
因此,招待所对于采购的价格几乎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管采购以多低的价格买入,都按照最高定价收购。
毕竟,能当领导的,哪个不是精明人?他们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
要是凡事都一板一眼、严格按照原则来,这工作根本没法开展。不等上级撤职,自己就得先干不下去。
就拿第一招待所来说,如果不设法弄些计划外的食材,只严格使用计划内物资,那食堂恐怕只能营业半个月。
要是后半个月上级有招待任务,难道要让领导们饿肚子吗?
所以,从理论上讲,李肆民收鸡蛋这活儿,存在四分之一的“利润”空间。只要把这六百多个鸡蛋送到招待所,就能稳稳地赚上六七块钱!
不过,话说回来,这仅仅是理论算法。实际操作起来,可没这么简单。要是只懂得算数据,那就跟打仗时光用尺子量地图一样,纯粹是纸上谈兵,属于不切实际的秀才思维。
虽说从供销社四分钱一个收购鸡蛋,送到招待所卖五分钱一个,表面上看能赚一分钱差价,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养过溜达鸡的人都知道,那些鸡可不安分,不会老老实实地把蛋下在鸡窝里。
有时候,你能在草丛里偶然发现一窝鸡蛋,那都是母鸡心血来潮跑到外面下的。这些鸡蛋,常常因为被雨淋,或者存放时间过长,品质很难保证。
再加上当时路况糟糕,运输过程中鸡蛋特别容易打破,即便垫了稻草,也难以杜绝这种情况。
所以,采购员收鸡蛋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的,能做到不亏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还想白白赚取那四分之一的利润?简直是异想天开!无奈之下,有些采购员干脆就放弃收鸡蛋这种易碎品了。
但李肆民却有自己的打算,他决定先让老大从收鸡蛋入手,慢慢积累经验。毕竟,和蘑菇、木耳之类的物资相比,鸡蛋的品质相对更容易把控一些。
昨天,他们已经向招待所卖了一批山鸡、野兔,完成了这个月的任务,不用担心被扣钱。于是,李肆民开始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老大如何分辨鸡蛋的好坏。若不是李肆民拥有透视能力,他在这方面说不定还比不上老大呢。
但现在不同了,他只需眼睛一扫,就能看穿一筐鸡蛋里哪个是坏蛋。然后,他通过逆推的方法,很轻松地总结出了分辨好蛋和坏蛋的窍门。
“大哥,你瞧瞧这个鸡蛋,看出啥问题没?”李肆民拿起一个鸡蛋,递到李老大面前。
李老大接过鸡蛋,对着光线仔细查看,又放在耳边轻轻摇晃,认真思考后说道:“嗯……好像没啥特别的呀。”
“再仔细瞅瞅,你看这蛋壳表面,是不是有一些小黑点?”李肆民引导着。
“哦,还真有!这说明啥呢?”李老大疑惑地问。
“这就有可能是坏蛋,一般好鸡蛋的蛋壳是比较光滑干净的。”李肆民解释道。
“大哥,那你看看这个鸡蛋,有没有坏?”李肆民又换了一个鸡蛋。
李老大重复着刚才的动作,看了半天,不太确定地说:“这个……好像也有小黑点,是坏的吧?”
李肆民笑了笑:“这次你就看走眼了,这个小黑点是母鸡下蛋时不小心沾上的杂质,不是鸡蛋本身的问题,你再摇一摇,听听声音。”
李老大摇了摇,听到里面发出轻微的晃动声,满脸疑惑:“这声音……代表啥?”
“好鸡蛋摇起来是紧实的,基本没声音,有这种晃动声,说明鸡蛋可能散黄了,不太新鲜。”李肆民耐心地讲解着。
李老大听得全神贯注,一边听一边模仿着李肆民的动作,反复练习。随着收蛋工作的推进,李老大逐渐沉浸其中,等收完所有鸡蛋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居然不再觉得这活儿丢人了。
第二天,李肆民决定陪着老大去隔壁村子继续收鸡蛋。这一次,他打算让老大自己吆喝。一开始,李老大脸皮薄,怎么也张不开嘴。他心里纠结极了,感觉自己要是喊出来,会成为全村人的笑柄。
李肆民在一旁看着,故意作势要走:“大哥,你要是一直这样,我可帮不了你,我先走了。”
李老大一着急,心一横,鼓起勇气喊道:“鸡……鸡鸡蛋,收……收收鸡蛋……”那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李肆民听得直皱眉,一脸无奈地说:“大哥,你的声音要是再小点儿,我都怀疑你是不是在跟蚂蚁说话了!”
李老大尴尬地笑了笑,没吭声。但人都有这样的特点,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就容易迈出第二步、第三步。渐渐地,李老大适应了这种感觉,声音越来越大,吆喝得也越来越自然。
等村里的鸡蛋收得差不多时,李老大不仅彻底抛开了面子,还大致掌握了挑选鸡蛋的诀窍。
这时,李肆民看了看天色,说道:“差不多了,大哥,今天就到这儿吧,咱们回去。”
没想到,李老大却意犹未尽,兴奋地说:“老三,这才一上午呢,下午还有时间,咱们再去一个村子吧?”
李肆民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指了指两个已经装满鸡蛋的竹筐。李老大这才注意到,一上午竟然收了这么多鸡蛋。他心里清楚,鸡蛋不能装得太满,不然容易压碎。
家里还存着六百多个鸡蛋,今天又收了快八百个,加起来都上千了。这么多鸡蛋,要是骑着车送到城里,一路颠簸下来……李老大想到这里,脸色都变了,带着哭腔说:“老三,这可咋办?这么多鸡蛋,咱们还收不收啊?”
李肆民也有些无奈,他确实没想到鸡蛋这么好收。只是两个村子,就收了将近一千五百个鸡蛋。要是跑遍整个公社,那数量简直不敢想象!但仔细想想,也能理解。
很多村子离公社有十来里路,甚至更远。正常情况下,谁会为了卖几个鸡蛋跑那么远呢?在集体时代,大家都忙着挣工分,不能随便请假。就算允许请假,很多人也舍不得,毕竟请假就要扣工分,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啊!
于是,李肆民对李老大说:“大哥,你慢慢骑车把鸡蛋送回去,我还有事,先走了。”说完,他转身快步离开。
其实,李肆民并没有回家,而是朝着大沙河的方向走去。他答应给江大兴找的大老鳖,到现在还毫无头绪。他打算去河边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发现大老鳖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