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小巫见大巫(1 / 1)

加入書籤

李肆民心里明白,一个人单枪匹马地打拼,不仅累得够呛,还会严重限制事业的发展。要想把事业做大做强,必须培养出得力的人才,依靠团队的力量。他的大哥杨大喜和二哥杨双喜,便成为了他着重培养的对象。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晨曦才刚刚洒向大地,杨大喜和杨双喜兄弟俩就迫不及待地坐上拖拉机,早早地来到第一招待所,满心期待地等着李肆民。他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憧憬。

等李肆民到达,卸完煤炭后,便由他带路,三人一同朝着大沙河边进发。一路上,微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路边的野草随着风轻轻摇曳。

“双喜,你就在这儿看着车,我和你哥去去就回。”李肆民神色认真地对杨双喜说道。

“好嘞,肆民哥,你就放一百个心吧!”杨双喜用力地点点头,眼神中满是坚定。他看着李肆民那辆老解放,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喜爱,双手不自觉地轻轻抚摸着车身,一脸陶醉的模样,那神情仿佛在抚摸着一件稀世珍宝。李肆民瞧见这一幕,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李肆民带着杨大喜,脚步匆匆地朝着附近村子走去。

很快,他们便找到了小河湾大队的大队长魏队长。李肆民从口袋里掏出新城第一招待所的工作证,动作干脆利落,递到魏队长面前,一本正经地说道:“魏队长,我们是新城第一招待所的工作人员。我们单位现在急需采购河沙,五块钱一车,你们大队愿意接这个活儿吗?”

在那个年代,几乎没人敢伪造公家单位的工作证,所以魏队长对李肆民的身份没有丝毫怀疑。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睛微微眯起,稍微思索了一会儿。脑海中迅速盘算着这其中的利弊得失,不过片刻,便欣然点头同意,声音洪亮地说道:“接,这个活儿我们小河湾大队接了!”

大沙河,从原则上来说,并不归属于某个特定的大队。想要挖河沙,原则上也无需通知沿河的大队。然而,这些沿河的大队,作为当地的“坐地虎”,在实际操作中,想要挖沙子,一般也不会去征得相关部门的同意。

他们心里想着,这可是在自己家门口挖沙子,谁敢来管?没办法,那个时候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到了八九十年代,沿途村庄拦路收费的现象都屡见不鲜,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之前李肆民私自找人挖沙子,那只是因为不确定能不能成功,所以先试探一下。现在既然业务已经稳定下来,就必须想办法减少潜在的麻烦。私下找人挖沙子,属于个人行为,一旦被有关部门知晓,

后果可想而知。但找大队合作就截然不同了,大队想要赚这笔钱,就得负责承担私自开采河沙可能面临的压力。即便有关部门前来阻止,也由大队出面去解决。

对于五块钱装一车沙子这个价格,魏队长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反正又不用他亲自去装车,只要派几个社员,多给点工分的事儿,只有傻瓜才会拒绝。

既然魏队长答应了,李肆民便详细地跟他交代了一些具体细节。比如干活不能磨洋工,必须保证工作效率等等。魏队长听着李肆民的话,心里觉得他有些啰嗦,在他看来,这些不都是最基本的操作吗,还用得着特意说出来?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农民干活确实实在。魏队长领着几个社员,和李肆民一起到了河边。一到地方,大家二话不说,立刻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魏队长的觉悟更是值得称赞,他不仅指挥社员们干活,自己还亲自扛起铁锹,用力地铲起沙子,干得满脸通红,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

干了一会儿后,魏队长停下手中的活儿,心中估摸了一下劳动量,脸上顿时乐开了花,嘴巴咧得都快到耳根子了。他热情地对李肆民等人说道:“几位同志,太感谢你们对我们小河湾大队的支持了。中午哪儿都别去,一定要给我们个机会尽尽地主之谊,咱们一起吃个饭!”

一天要是能装六车沙子,一车五块钱,算下来就是三十块钱。一天三十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这几乎等同于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魏队长能不激动吗?

一天三十,一个月算下来就是九百块。照这样干下去,用不了几个月,就能给大队买一台拖拉机了。魏队长觉得这笔买卖简直太划算了,心里乐开了花。

李肆民见小河湾村的人干活如此实在,也就没再多说什么。沙子装完后,他当场就把钱给魏队长结清了。魏队长接过钱,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他原本以为给公家干活,结账得等上一段时间,没想到李肆民如此痛快。

他在心里暗自感慨,怪不得人家年纪轻轻就能当上新城第一招待所的采购,就这份豪爽和果断,自己小河湾大队的年轻人,一个都比不上。

在回去的路上,李肆民一边开着车,一边耐心地教杨双喜开车。他详细地讲解着什么是油门,哪个是离合,每个操作步骤都讲得细致入微。他的声音沉稳而温和,仿佛在讲述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杨双喜深知这个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学得格外认真。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李肆民的每一个动作,耳朵仔细聆听着每一个讲解,几乎李肆民教一遍,他就能牢牢记住。人只要脑子不笨,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往往都很快。就好比很多在学习上不太出色的学生,玩起游戏来却比那些学霸还要厉害。

在李肆民的精心教导和杨双喜自身的刻苦努力下,不到三天,杨双喜就能开着老解放,在道路上慢慢地晃荡了。好在那个年代车辆稀少,即便杨双喜的车技还很生疏,有李肆民在旁边坐镇,一路上也没有出任何事故。

又过了几天,杨双喜的驾驶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启动、停车、掉头,甚至是倒车,这些操作他几乎都能熟练完成。李肆民又跟着观察了两天,确定杨双喜已经完全可以独立开车后,便决定放手让杨大喜兄弟俩自己去干。他明白,具体的事情就该交给具体的人负责,自己只需负责维护好各方面的关系就行。

李肆民凭借着送大老鳖这一招,成功地和第一招待所、第二招待所,以及新城煤矿后勤处的周处长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尤其是周处长,收到李肆民送的两只大老鳖后,拿去送给领导,被领导好好夸奖了一番。从那以后,周处长每次看到李肆民,脸上都笑开了花,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这不,一高兴之下,直接给李肆民批了五百吨平价煤炭。

李肆民深知未雨绸缪的道理,不等第一招待所的煤炭储备饱和,就开始积极开辟新的销路。他先后前往五金厂、橡胶厂、纺纱厂等单位。每到一处,几乎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没有一个单位的领导将他拒之门外。一方面,煤炭在当时属于紧俏物资,各个单位都急需;另一方面,李肆民新城第一招待所采购的名头也十分唬人。毕竟,新城第一招待所可是大名鼎鼎,谁会不相信它的采购人员呢?

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李肆民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被眼前的金钱冲昏头脑。和改革开放后的那些商业牛人相比,自己现在所取得的成绩简直不值一提。用小打小闹来形容,都算是对小打小闹的一种高估。

在八九十年代,有一种人,他们既不进货,也不卖货,仅仅靠批条子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一次就能赚几万、几十万,甚至成百上千万。没错,这就是传说中倒卖计划内物资的人。有些有门路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什么具体的事情都不用做,只要写下一张计划内物资的批条,转手一卖,就能获得巨额利润,而且是赚得特别特别多。

严格来讲,李肆民找周处长开的平价煤炭,走的也是类似的路子。只不过,他的规模实在太小,和那些真正的大佬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不过,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李肆民这么做,已经基本达到了现阶段的极限。

一方面,大环境的形势不允许他有更大的动作;另一方面,他也没有那些牛人的身份背景和资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