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干什么最赚钱(1 / 1)

加入書籤

李肆民心中那盘棋局,布局精巧且深远。

他毅然决然地拒绝贷款,一门心思选择自筹资金,这背后有着他对于未来的深度谋划,而这一切,皆是在为企业改制埋下伏笔。

倘若依赖贷款作为企业的启动资金,那企业的股份自然会归属于集体。

但自筹资金模式下,待日后企业改制之时,只需将出资凭证一亮,按照出资多少确定股份占比,如此一来,任谁都难以挑出毛病,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

洪振华眼见李肆民主意已定,内心暗自思忖,自己本就不想承担兴办集体企业的责任,若强行插手,弄不好还会被李老三拖下水,成为背锅侠。

于是,他干脆将这一摊子重任一股脑儿全推给了李肆民。

至于筹集多少资金、开办何种类型的企业,他一概不想过问。

反正他心里明白,管也管不了,倒不如落得个轻松,舒舒服服地当起甩手掌柜。

洪振华这般精明,其他大队干部也并非糊涂之人。

会计、妇女队长、民兵队长、记分员、仓库保管等,但凡在队里稍有话语权的,面对此事都心照不宣,纷纷表态:“你是大队长,一切听从你的安排!”

李肆民表面上眉头紧锁,一脸愁容,仿佛正为诸多事务忧心忡忡。

但实际上,他内心早已乐开了花。

原本还担忧自己年纪轻轻,难以服众,在开展工作时会遭遇诸多阻碍。

没料到事情进展竟如此顺遂,完全契合他的预期设想。

既然万事俱备,那便要鼓足干劲,大干一场!

然而,想要大干一场,首先得明确做什么项目最能盈利。

种植经济作物?搞养殖产业?李肆民在脑海中稍作思索,便果断将这些选项排除在外。

种植经济作物,且不提前期投入的成本,单看那漫长的生长周期,便让他失去了耐心。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资本迫切渴望野蛮生长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周期过长、回报缓慢的项目,无疑是在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

养殖业同样不被他看好,老话说得好,“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

且不说前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场地建设、种苗购置等,单是各类疫病的威胁,就足以让养殖业成为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陷阱。

辛辛苦苦养殖数年,一旦遭遇疫病侵袭,所有努力可能瞬间化为泡影,血本无归。

至于编织工艺品、食品加工等项目,虽说也存在一定的盈利空间,但在李肆民眼中,并非当下最为理想的选择。

他出任队长一职,目标远大,自然不会将目光局限于这些常规项目。

他深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心中早已明确,对于向阳大队而言,最适宜的生财之道便是采石。

山上的石头本就天然存在,无需成本。

只需组织人力将其开采下来,再运输出去,便能换来丰厚的利润。

相较于售卖石头所获得的收益,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采石场的开设会破坏环境,影响生态平衡。

但李肆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便他现在不涉足采石行业,日后也必定会有人投身其中。

在这个大家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发愁的时代,谈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实在有些脱离实际。

再者,回顾后世,那些被众多人视作文明灯塔的国度,不也纷纷从各类环保组织、卫生条约中退出?在这七十年代,与他探讨环境生态问题,着实有些不合时宜。

当然,李肆民并非毫无节制之人,对于那些环境优美、植被繁茂的区域,他计划悉心保留,留待日后开发景区,发展旅游业。

他所选择的开采地点,仅仅是那些偏僻孤立、缺乏水源的小山丘。

“喂,喂喂……”向阳大队的大喇叭再次响起,不过这次发声的既不是洪振华,也不是吴彪,而是新任大队长李肆民。

“各位社员同志,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咱们向阳大队计划开办集体企业,此次采用自筹资金的方式。

具体的相关事宜,已在大队部外张贴公告,请大家自行前往查看……”

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弹,一经传出,社员们瞬间炸开了锅。

“啥?咱们向阳大队要搞企业啦?”一位社员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说道。

“没错,你没听错,李老三这是要新官上任三把火了!”旁边的人附和道。

“切,李老三才多大啊,不过是个毛头小子,能懂什么搞企业,肯定要赔本的!”一位年长的社员满脸不屑地撇嘴道。

“对对对,不管怎样,我不同意!”又有人高声喊道。

“对,咱都不同意,看李老三能怎么办!”一时间,反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社员们大多担心李肆民会将集体的资金赔得一干二净,因此大多持反对态度。

然而,当众人来到大队部外,仔细查看公告后,许多反对的声音渐渐销声匿迹。

公告内容十分详尽,向阳大队准备集资办企业,以十块钱一股为单位,初步计划募集一万股,秉持自愿认购的原则。

这就意味着,出资少的社员,未来盈利后的分红就相应较少;而出资多的社员,分红自然也就更多。

倘若这是私人发起的行为,肯定难以行得通,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责任。

但这是集体企业,情况便有所不同。

在那个年代,企业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集体企业归某个特定集体所有,通俗来讲,就是归一部分人共同拥有,并非全体人民共同共有。

在这类企业中,大家既可以选择平均出资,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出资,并非一定要实行平均主义。

当然,这也得益于七十年代末政策的适度松动,要是放在早些年管理严苛的时候,李肆民决然不敢如此行事。

面对如此“多出多得”的优厚条件,向阳大队的社员们却反应冷淡,无人积极响应。

毕竟,让个人拿出辛苦积攒的积蓄投入其中,风险实在太大。

集体出资的话,即便亏损也是集体承担后果;但个人出资,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亏损,那可是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李老三虽说头脑聪明,可毕竟年轻,在大家普遍的观念里,“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让他来搞企业,赔本的可能性极大。

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那点积蓄,怎能轻易交给李老三去冒险呢?况且,即便不出资,每个社员也都能拥有一股原始股,价值按十块钱计算,将来分红也能分得这一股的利润。

那就让李老三去折腾吧,万一真赚了钱,大家就拿这一股的分红,多的也不敢奢望。

李肆民自然清楚,作为向阳大队的集体企业,不能完全依照出资比例来核算股份。

毕竟其集体性质决定了,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集体占股,否则便失去了集体企业的本质意义。

因此,他规定,每个向阳大队的社员都天然拥有一股原始股,以此作为大家参与集体企业发展的基础,共同分享未来可能产生的股权收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