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缺乏人才(1 / 1)
洪振华,这位经验老到的向阳大队老支书,率先从那令人震惊的消息中回过神来。
他的双眼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颤抖,高声说道:“王会计,从大队的账上支一百块钱出来。
宰一头……不,宰两头猪!咱们全村摆起宴席,好好地庆祝一番。
咱们大队出了个要去京城读书的大学生啊!”在那个淳朴的年代,老百姓的心中,村里能走出一个到京城求学的大学生,这份荣耀简直无与伦比,甚至远远超过了过去考中秀才的风光。
这与几十年后的情况大相径庭,那时,要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村里有些人不但不会真心祝贺,反而会心生嫉妒,甚至恶语相向。
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并非是人们的素质下降了,而是社会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过去,大家讲究的是团结协作、一致对外。
村里出了有本事的人,那是真的能给乡里乡亲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乡亲们也会全心全意地支持他。
可几十年之后,很多走出村子、有了出息的人,却恨不得和家乡彻底断绝联系,对那些穷困的乡亲避之不及。
说到底,过去集体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应对艰苦的生活,享受集体带来的种种便利,成功之后回馈集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后世更多的是单打独斗的模式,人们没有从集体中获得太多益处,自然也就缺乏感恩之心。
然而,李肆民此时却面露尴尬之色,缓缓说道:“洪书记,各位乡亲,咱们先别急着庆祝,我不打算去京城读书了。”
“啥?”这一瞬间,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
“李队长,你……你这是啥意思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却始终无法准确表达出心中那满满的疑惑。
不去京城读书,那之前在领导面前说的那些话,难道不是随口应付的场面话,他居然真的是这么想的?
“肆民,那你……你是连大学都不打算上了吗?”
洪振华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为李肆民放弃去京城读书感到可惜;
另一方面,要是李肆民去读书了,大队这一摊子繁重的事务又该怎么办呢?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洪振华已经在心里做好了让权的准备。
他在日常观察中发现,李肆民在带领向阳大队发展这件事上,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思路。
李肆民挠了挠头,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神情说道:“大学还是要上的,不过我准备上新原大学。”众人听闻,顿时一片无语,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表。
如果没有北大这个对比,新原大学在大家的心目中,无疑是一所非常厉害的学府,是无数人梦寐以求想要踏入的地方。
可如今,和北大一对比,新原大学瞬间就显得逊色了许多。
这情形,就好像一个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的穷小子,好不容易娶到了一个模样俊俏的媳妇,满心欢喜之时,却突然发现,有一位更加美丽高贵、身份显赫的公主,竟然愿意下嫁于他。
李老三这小子,放着高贵美丽、令人心动的公主不要,偏偏选择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城里姑娘,他到底是怎么想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洪振华猛地一拍桌子,语气坚定地说道:“上新原大学也一样要庆祝,肆民你就别操心了,这件事交给我们来操办!”最终,李肆民没有拒绝洪振华的提议,更准确地说,他无法拒绝向阳大队全体社员那一片真诚的心意。
大家此刻是真心实意地为他感到高兴,而他也在心里想着,将来一定要找机会好好回报乡亲们。
向阳大队是李肆民的根基所在,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和乡亲们离心离德。
无论未来自己发展到何种程度,除了自己的家人,向阳大队的乡亲们永远都是他最可靠的依靠之一。
就像刘邦、朱元璋,哪一个不是靠着家乡的兄弟齐心协力,才成就了一番霸业?李肆民凭借前世的记忆,清楚地知道后来那些没有分家的村子的发展状况。
像华西村、南街村等坚持集体主义道路的村庄,大多都发展得相当不错,不管是经济水平,还是村民的幸福指数,都远远超过了那些分田单干的地方。
李肆民一直在思考,等到将来分田到户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借鉴华西村和南街村的经验,让向阳大队的乡亲们继续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
但凡头脑正常的人,都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这个道理。
有些地方虽然人多,但是力量却不大,那只是因为方法不对而已。
当然,李肆民也清楚自己并非圣人,带领向阳大队发展,也并非完全是无私奉献,他也有自己的考虑。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这或许就是他和那些纯粹大公无私的人之间的区别。
要让他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这实在是难以企及。
走一步看一步吧,大不了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拉上那些关系好的乡亲们一起。
至于那些实在带不动的,比如像王寡妇母女那样的,他也实在是没有精力去理会。
李肆民可不傻,他不会去做那种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况且,绝对的平均主义是行不通的,没有了差距,谁还会有努力奋斗的动力呢!
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开始陆续发放。
楚思雨的继母……哦,就是那位唐大姐,打电话到向阳大队,通知楚思雨回去领取通知书。
在新原地区,大学通知书都是先寄到学校,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学校领取。
对于那些没有学校的考生,则会寄到地区或县一级的教育局,而不会直接寄到考生的家中。
这是因为在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邮递信件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一旦通知书丢失,有些考生可能就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曾经考上了大学。
这种领取通知书的方式,在刚开始的时候,还算比较妥当,能够确保大部分考生都能顺利收到通知。
可是时间一长,就有一些心思不正的人动起了歪脑筋。
一些被大学录取的考生,尤其是那些偏远农村的考生,由于消息极为闭塞,如果没有接到通知,就会以为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于是,一些黑心之人便趁机让自家的亲友顶替他人的名字去上学。
那些被顶替了名额的考生,大多数只能无奈地留在家中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从此错失了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
和楚思雨一同考上大学的,还有向阳大队的一位女知青。
李肆民不仅没有为难她们,反而专门为她们举办了一场温馨的欢送仪式。
在仪式上,李肆民满怀深情地说道:“两位同志,恭喜你们考上大学,踏上了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
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在向阳大队度过的这段难忘的时光,无论什么时候,向阳大队永远都是你们的家……”
总之,李肆民话语中的核心意思就是,太缺人才了!不仅是他的向阳集团急需人才,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甚至城里的私营企业,都将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