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干群关系(1 / 1)

加入書籤

李肆民在选修课程时,毅然将人体解剖学列为自己的首门课程。

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若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往往只能对着书本上那一幅幅静态的图画反复钻研,或是在直观课上,满怀好奇却又略带紧张地观察那些珍贵的标本。

然而,李肆民的学习路径却别具一格,与众人截然不同。

负责授课的是一位来自新原地区医院的女医生,杨医生。

她十分年轻,听说从医学院毕业仅仅两年时间。

正因为年轻,她浑身洋溢着充沛的精力,脑子里也满是新颖的想法。

她的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只是实际坐诊经验稍显不足,在医院里难以迅速获取患者的充分信任。

但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反倒让她如鱼得水,恰到好处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杨医生授课时极其认真负责,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而李肆民听得更是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杨医生,耳朵捕捉着她的每一句话。

他一边聆听着专业的讲解,一边对照着手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还现场仔细观察讲台上正在进行的“活体示范”。

“嗯,瞧,人体的最外层就是皮肤。

皮肤又分为表皮和真皮这两个主要部分……”李肆民一边听着杨医生的讲解,一边在心里默默重复,眼睛则仿佛能穿透皮肤,看到那复杂的结构。

这脂肪的颜色与我们常见的猪肥膘有所不同,呈现出黄色,这是因为人类对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分解能力相对较弱。

较多的脂溶性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就和脂肪一同储存在脂肪细胞中,从而使得原本应该是白色的脂肪组织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黄色……”李肆民恍然大悟,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脑海中构建出脂肪形成的原理。

“哇,原来肌肉是红色的!”当看到肌肉组织时,李肆民忍不住在心里惊叹,眼前的景象让他对人体的认知又深入了一层。

“天呐,心脏原来是这样的构造和运作方式!”李肆民目不转睛地看着,仿佛能看到心脏有力地跳动,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哎呀,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子宫吧?”看到相应的器官时,李肆民心中猜测,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体生殖系统的认识。

实际上,李肆民在之前就已经凭借自身的特殊能力观察过不少人体,但那时的他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观察起来不过是走马观花,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奥秘。

普通人看人,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完整的、外在的个体;而在精通解剖学的专业医生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个独立的、有着各自功能和结构的器官。

以前李肆民观察人体,只模糊地知道心脏会跳动,肾脏能过滤尿液。

可现在,有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坚实的支撑,再结合现场的直观观摩学习,他看到的是心脏如何有条不紊地运输血液,将生命的能量传递到身体的每一处;肾脏又是怎样精密地过滤尿液,维持着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李肆民的解剖学水平如同坐了火箭一般,突飞猛进,几乎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没上几节课,李肆民就已经把那本厚厚的解剖学课本仔仔细细地通读了一遍。

再加上他对杨医生身体构造的细致观察,此时的他,解剖学水平已然达到了大学本科阶段学霸的高度。

这就好比一个刚刚学会开车的人,内心充满了兴奋与好奇,特别容易上瘾,总是忍不住想要多开几次,享受驾驶的乐趣。

李肆民以前还好,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自己的特殊能力去观察人体,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他产生生理上的不适,那种感觉就像是身体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十分难受。

可现在却大不一样了,自从学习了解剖学之后,不管他见到谁,都会下意识地想要运用特殊能力去透视对方,看看人家身体有没有潜在的毛病。

然而,没过多久,李肆民就坚定地意识到必须马上改正这个习惯。

因为不管他是否真的看出别人身体存在毛病,他都觉得自己已经“病得不轻”了。

别人看人,看到的就是单纯的、活生生的人;外科医生看人,除了人本身,脑海中还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个器官的大致模样;而李肆民的情况则更加夸张,医生们是在脑海中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想象器官的样子,他却是直接能透过人体,看到一个个真实的器官出现在眼前。

想象一下,在他的视野里,一颗颗心脏在有节奏地跳动,一个个大脑仿佛漂浮着从眼前飘过,一副副内脏毫无规律地到处晃悠,这种景象持续下去,李肆民觉得自己都快要被折磨得精神错乱、疯掉了。

“不行不行不行,绝对得赶紧换个学习方向,人体解剖暂时真不能再学了!”李肆民在心里焦急地呐喊。

可是,不学人体解剖,那又该学哪一门医学知识呢?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李肆民仅仅只是在脑海中设想了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场景,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算了吧,那只会更让人恶心!”李肆民在心里琢磨了一圈又一圈,绞尽脑汁,却始终没想好到底该选择哪一门医学知识来继续自己的学习之旅。

似乎只要是和医学相关的领域,一旦深入学习,自己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要透视别人的身体,这种状况让他十分苦恼。

无奈之下,李肆民决定去音乐系转转,寻找一些新的灵感和放松的方式。

别误会,他可不是因为听闻音乐系美女众多,才萌生这个想法,而是真心实意地想要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舒缓和滋养。

钢琴、古筝、小提琴……他在音乐系的课程介绍里研究了一圈,各种乐器的特点和音色在他脑海中一一闪过。

最终,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唢呐。

这倒不是因为唢呐容易上手学习,而是因为它那独特的、极为响亮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他。

李肆民心里暗自想着,尤其是在上厕所蹲坑的时候,要是突然吹响唢呐,那呜哩哇啦、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保准能把隔壁蹲位的人吓得不轻,说不定还能成为校园里的一个有趣小插曲呢!

当然,李肆民学习乐器,主要还是为了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他并不打算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技艺高深的演奏家,能在一些普通的红白喜事场合帮忙吹奏一番,增添一些氛围,他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在社经系的各个角落,便出现了这样奇特而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景象:不管是在安静的教室,还是热闹的宿舍,只要不是正在上课的时间,也不是夜深人静大家都已入睡的半夜三更,就有可能毫无预兆地突然传来一声“嗷呜”。

比如说在早上第一节课前,有些同学还沉浸在半梦半醒的迷糊状态中,教室里冷不丁地嗷呜一声,那声音就像一道闪电划过寂静的夜空,瞬间让所有人都清醒过来,精神为之一振。

有人可能会心生疑惑,为什么没有人对此提出意见,甚至向老师告状呢?其实啊,仔细想想就明白了。

李肆民自己本身就是辅导员,同时还是团委的副部长,在学校里也算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向谁告状都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况且,李肆民这人性格极其随和,就像春日里的暖阳,让人感觉温暖又亲切。

他和谁都能轻松地聊得来,而且特别幽默风趣,总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平时相处中,大家对他的印象都非常好,并不讨厌他。

偶尔冷不丁吹一声唢呐又算得了什么呢?人家连辅导员都冒充过,而且还冒充得十分成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摇身一变,就成了辅导员,甚至还顺利进入了团委,在学校里崭露头角,这找谁说理去?大家对他更多的是一种钦佩和包容的态度。

其实,这些都并非李肆民在同学们心中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他在同学们当中的威望日益增长,主要是因为他趁着星期天回了两次家。

每次从家里回来,他都会带上一些面包。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面包可是稀罕物。

虽然他没办法保证每个同学都能拥有一整个面包,但至少会把面包细心地分成小块,让大家都能分上一块,尝尝鲜。

一块面包,对于像刘冲这种有着稳定工作、收入还算不错的人来说,或许算不上什么特别珍贵的东西。

但对于许多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而言,那简直就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尤其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同学,他们平日里的生活十分简朴,别说吃面包了,可能连见都没见过面包长什么样。

在很多同学眼里,李肆民能把如此稀罕的食物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这份心意和举动足以证明他的人品绝对没得说。

要知道,在当时实行物资配给制的大环境下,就算李肆民是生产队长,大队的粮食也绝不能随意拿出来私用。

每次能给大家分上一块面包,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别说生产队长,就算是城里那些拿着稳定工资的干部,也很少有像李肆民这样大方的。

班里有好几个调干生,他们每个月都能拿到32块钱的补助,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要是让他们像李肆民这样给大家分面包,又有几个人愿意呢?这并非大家小气吝啬,实在是在那样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想大方也没有足够的资源。

要不是李肆民说自己没成家,没有家庭负担,经济压力相对较小,还真找不到合理的理由来解释他如此大方的行为。

要是有老婆孩子,还像他这样花钱大手大脚,别说是学生身份了,就算是普通工人,单位领导知道了,也肯定会找去谈话,提醒其注意合理规划生活开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领导大多对员工的生活关怀备至。

工人们也把单位当成自己的家,对单位有着深厚的归属感。

员工家里一旦出了什么事情,单位大多会积极出人出力帮忙解决。

比如说女员工生孩子,单位甚至会专门派人进行陪护,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场景,在几十年后的人们听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像两口子吵架拌嘴、子女不孝顺老人、家属生病住院等生活琐事,单位领导都会主动过问,甚至会亲自登门关心慰问。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后,这种和谐温暖的干群关系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别说帮忙调节家庭矛盾了,有些单位甚至连员工父母去世都不准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让人不禁感叹世事变迁,人情冷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