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循环不息(1 / 1)

加入書籤

在返回向阳大队的蜿蜒道路上,李肆民驾驶着边三轮,正稳步前行。

老远,他便瞧见好几辆卡车满载着石头,迎面驶来。

这些卡车犹如一个个钢铁巨兽,在道路上缓缓移动。

司机们眼力极好,大老远就认出了开着边三轮的李肆民。

要知道,这位可是向阳集团说一不二的大老总,他们哪一个不是李肆民的下属呢?在这小小的向阳集团体系里,谁敢对他不敬呀!于是,司机们纷纷按下喇叭,那响亮的喇叭声在空旷的道路上回荡,仿佛是在向李肆民致以最热情的问候。

还未抵达向阳大队,李肆民就听到远处传来阵阵炮声。

那炮声沉闷而有力,一下接着一下。

不用细想,他就知道,肯定是工人们在开山炸石。

随着距离的逐渐拉近,还没踏入村子,一股香甜得让人陶醉的气味扑鼻而来。

这股香气,是发酵的面粉在高温烘烤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所散发出来的。

但凡对面食不反感的人,一旦闻到这股味儿,都会不由自主地使劲吸鼻子,仿佛想要把这股香气全部吸入体内。

如今的食品加工厂,早已今非昔比,和当初在新城顺城街那个简陋寒酸的小作坊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李肆民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耗费了不少心血,终于建起了一座真正像模像样的现代化厂房,还自豪地称其为“无菌厂房”。

说是“无菌厂房”,其实李肆民自己心里也没底,毕竟他也不太清楚真正意义上的无菌厂房到底该是个什么模样。

他只能凭借上辈子的记忆,绞尽脑汁地自行设计。

也正是因为有了建造这座厂房的宝贵经验,李肆民才有了十足的底气,想要去承接新城革委会的家属楼工程。

不过,平心而论,建厂房和盖楼相比,还是相对简单一些。

有农村盖房的技术作为基础,再加上李肆民的钻研琢磨,倒也不是什么无法攻克的难题。

可盖楼就复杂多了,光靠向阳大队那几个泥瓦匠,弄不好真会把楼盖塌。

所以,李肆民早就盘算好了,一定要向外借调技术人员。

要是新城建筑公司不借,那就去新原试试;新原建筑公司不答应,他就准备去省建筑公司想办法!李肆民铁了心,一定要为向阳大队的盖楼计划找到技术支持。

李肆民设计的这座厂房,外观相当气派。

厂房的窗户采用了双层结构,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少见的设计。

不仅如此,厂房里还安装了排气扇,这些排气扇在这个年代更是稀罕物件。

为了弄到这些排气扇,李肆民可没少费心思。

他四处打听,多方联系,最后还是在申城那家生产烤箱的工厂的热心帮助下,才成功买到。

除了排气扇,李肆民还额外购置了几十台大烤箱,以及新城目前还没有的制冷设备。

其实,购置制冷设备并非厂家的附加条件,完全是李肆民出于自身生产的实际需要。

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酵环节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决定面包口感的关键步骤。

李肆民深知,要想保证不同批次的面包口感始终如一,发酵时的条件就必须稳定。

要是发酵温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那发酵时间就得频繁调整,否则面包的口感就会变得参差不齐。

顾客今天买的面包口感绝佳,明天再买却变了味儿,这样下去,顾客很快就会流失。

对于发酵条件的精准把控,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就算是那些蒸了几十年馒头的老师傅,也很难保证每次发酵都能达到一模一样的效果。

所以,李肆民一咬牙,不惜投入重金,精心打造了一间恒温恒湿的发酵房。

就凭这先进的发酵技术,在新城县乃至整个新原地区,那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狠下功夫,李肆民对软件管理方面也是丝毫不敢放松。

以前,工人们干活时都穿着自己平日里的家常衣服,现在可绝对不行了。

每一个进入车间的工人,都必须换上特制的“隔离服”。

虽说这隔离服可能达不到几十年后的专业标准,但至少看起来干净整洁,不会像以前那样,一抖衣服就尘土飞扬。

在车间里,抽烟、吐痰、梳头这类行为,更是想都别想。

李肆民安排自己的两个嫂子亲自负责监督管理工作,一旦发现有人违反规定,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卷铺盖回家。

而且,监督工作可不只是李肆民的嫂子们在做,其他工人也都是监督员。

每个工人每个月都能领到面包作为福利,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大家心里都明白,要是有人往面包里吐痰,那不是在砸自己的饭碗嘛!不得不说,李肆民这一招非常高明。

毕竟是自己要吃的面包,谁会不用心做呢?除非是脑子糊涂了,不想吃面包,拿回去喂猪。

但在这年头,放着面包不吃的人,几乎找不到,至少在向阳大队是一个都没有。

大家平日里都是啃着窝头,连白面馒头都舍不得吃,每个月好不容易才发十个面包,都把面包当成宝贝一样稀罕着,谁会故意搞破坏?谁敢故意搞破坏?要是真有人这么做,那可不得被大伙揍得鼻青脸肿!

李肆民做的面包,质量不仅稳定可靠,用料更是十分实在。

按照配方,该放多少鸡蛋,一个都不会少;牛奶也是严格按照标准,足斤足两。

他甚至还和牛奶站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只要牛奶的质量符合标准,向阳集团来者不拒,有多少要多少。

多余的牛奶,面包制作如果用不完,还可以用来做点心;点心要是还有剩余,夏天可以加工成冷饮,冬天则能制成奶酪。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李肆民脑海中的规划,要实现这些目标,还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正因为面包质量过硬,向阳面包如今已经成功走出新城,打入了新原大学的校园!不过,新原大学采购向阳集团的面包,质量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并非最主要的因素。

关键在于李肆民那过硬的人脉关系。

他身为新生代表,又是团委副部长,这些身份可不是白当的,总归是有些“想法”……咳咳,当然了,这些想法可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嘛!连新原大学的学生都吃上了向阳面包,其他学校还会远吗?经过李肆民的不懈努力,距离让老百姓都能吃上面包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还没进村,李肆民就感受到了村民们如火般的热情。

在田里辛勤劳作的村民们,远远看到他,都纷纷停下手中的农活,主动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毫不夸张地说,李大队长在向阳大队社员们心中的地位,那是相当高,甚至已经超过了老支书洪振华。

发面包当福利,可不仅仅是食品加工厂的工人有份,采石场、采沙场、工程队,只要是向阳集团的职工,不管是正式工还是试用工,人人都能享受到这份福利。

和传统工厂不一样,向阳集团的工资发放模式很特别,不是按照级别来定,而是依据岗位。

爆破员拿爆破员的工资,司机拿司机的工资……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劳动者的价值,李肆民特意对那些危险系数高的工种,设定了较高的工资标准;而对于危险系数低、劳动强度相对轻松的工种,工资则相应低一些。

在传统单位,司机的工资一般都比较高。

但在向阳集团,司机的工资虽然也不低,却比不上爆破员,甚至还不如技术精湛的泥瓦匠。

因为在李肆民看来,司机这个岗位,只要有人愿意学,并不是很难培养。

而一个技术娴熟的工匠,那可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绝非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

这年头司机之所以牛气哄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人没门路学开车,并不是学不会。

李肆民手头有卡车、铲车、拖拉机,他从不吝啬这些资源,还特意立下规定,每个司机至少要带一个徒弟,三个月内必须让徒弟出师。

一个徒弟出师后,接着带下一个,如此循环往复!而且,李肆民的司机都是他花钱培养出来的,所以大家对此也没啥怨言。

毕竟,自己学开车没花一分钱,教别人的时候又凭啥提条件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