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太妃她翻手覆江山44(1 / 1)

加入書籤

李成钺听后果然龙颜大悦,看向寇胭的目光更加温柔似水。

寇胭不动声色地打听李成钺今天怎么会过来。

“边关传来信件,寇将军已经抵达边关,一到地方便打赢一场胜仗,捷报今日刚传回来。”

说着李成钺拿出一本奏章递给寇胭。

寇胭看也不看:“我就不看了,再说皇上已经告诉我了,那我也就放了心,只要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便是天下万民的福气。”

李成钺心中更加熨帖,揽着寇胭的手臂更加紧了紧。

“有你,才是朕的福气啊。”

打发走李成钺后,寇胭刚要命人备水沐浴,内室的窗棂却突然传来一声轻响。

寇胭抬手让玲珑带着下人们先出去。

门刚关上,一道黑影便悄无声息出现在殿内。

看到这人,寇胭丝毫没有惊讶,神色淡然道:“回来了,怎么样?”

地上之人正是许久未见的龙隐卫之首,风隐。

“回太子妃,事情均已办妥,这是属下整理出来的各地粮草收购册。”

风隐呈上一本薄薄的册子,看上去不是很多,但翻开之后就会发现,每一个地方收购起来的粮草囤积数量都是一笔大数目。

寇胭给风隐的预算其实并不多,但现在风隐交上来的答卷却比她预想中的要更好。

风隐去的那些地方,全都是南朝产粮最为富庶之地,而风隐也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竟然能用购买一份粮食的钱搞到百份的粮食。

看过这本小册子后,就算日后真的打起仗来,在粮草方面她也完全不用再担心。

沉思片刻,寇胭忽然抬眼望向沉默站在面前的风隐。

“他是不是有话想让你带给我?”

此话一出,风隐当即便是一愣。

漆黑眼眸中情绪涌动,最终化为一片平静。

主子说的果然没错,一切都逃不开她的眼睛。

不久之前,风隐在南朝各地囤粮时,恰好与路过某地的奚策一行人距离不远,便会了一次面。

奚策得知寇胭交给风隐的任务后,二话没说便让人取出南朝所有产粮大区的地图,指着每一处产粮大州事无巨细地交代风隐,告诉他如何判断每一种粮食的品质,当地的世家官府应该如何应对,用什么样的计策能够以最少的钱财换取最多的粮食等等,几乎是就差他亲自去为寇胭办这件事了。

风隐心中一边感叹主子的多智近妖,一边又将寇胭在主子心中的地位一提再提。

谁能想到呢,生性淡漠凉薄的主子,竟然有一天会栽在一个女人的坑里,那女人甚至还是敌国的太妃!

风隐将主子讲的所有东西都记下来,临走时,问主子有没有书信要托他带给那位注定的太子妃。

一身玄衣眉目俊美冷冽的男人闻言沉默良久,忽然轻笑一声,漆黑的凤眸中仿佛弥漫开涟漪般的柔情,又从那款款情意中沉淀抹不开的酸涩怅然。

“孤此半生从未对不起任何人,唯独她,辜负良多,身为夫君,未能舍天下而护她唯一,此一愧,身为伴侣,未能在她承受孕育之苦时陪伴在侧,此二愧,身为皇室中人,却是立场相对,无法以此煊赫身份令她前路无阻,畅快开颜,此三愧,只盼一切尘埃落地之时,尚不算晚。”

“若她问起,便说等我三月,若没问,便勿多言。”

彼时风隐还在想,他什么都不说,太子妃怎么可能知道这里面有殿下的手笔,太子妃都不会知道,又怎么可能会问起?

仿佛是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桌前的男人望向窗外,眸光悠远,语气中却尽是缱绻的情意。

“她那样聪明,你不说,她心里也定然全都明白的。”

风隐面上赞同,心里却有些打鼓。

他眼中的那位太妃娘娘,可不像是会在乎这种小事的,或许人家都不会把这囤粮一事放在心上,哪能注意到比预计多出来的那部分粮食。

风隐心想,若是太子妃真的一句话都不问,那他要不要旁敲侧击地引导一下对方?

头顶传来淡声:“好了,去办吧。”

“属下遵命。”

……

尽管心中惊涛骇浪,面上风隐却十分绷得住。

将主子交代的那句话说出来后,就暗搓搓地注意面前未来太子妃的神情。

寇胭听后却没什么表情,只淡淡“嗯”了一声便没再多问,反而转而吩咐了风隐另一件事。

一封信件被放到风隐手上。

“今晚子时,城外十里亭。”

.

子时,十里亭。

风隐已经在此等了快一个时辰。

终于,一只黑鸮突然从上空飞过。

只听一阵扑棱扑棱的声音,下一刻,那黑鸮已经到了风隐的手中。

从黑鸮的腿上取下竹筒,迅速将里面的东西调换,再将黑鸮恢复成原样放飞。

望着黑鸮在夜空中消失不见,风隐张开方才抓着黑鸮的那只手,盯着上面沾染的白色粉末,心中叹息。

看来他们这太子妃也不是个简单的。

连西南王府专门饲养来传信的黑鸮都能搞下来。

不过,太子妃想要干什么?

.

边境战事胶着,已经许久未能听到捷报传来的消息。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宫中的气氛也不知何时变得紧绷起来。

前些日子魏丞相的夫人突然患病在床,皇后请示过皇上后,亲自回到府中为母亲侍疾,没过多久,魏丞相突然在朝堂上率领众臣驳回皇帝关于重修沅水大坝的事,说夏汛即将到来,若是这个时候重修大坝,那雨季到来之时周边百姓来不及撤离,定会酿成惨案,还是等夏季汛期过去之后再着人修缮大坝。

但李成钺认为,既然明知大坝有问题就要及时修缮,毕竟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到时候给百姓造成的危害才是范围更广的。

魏丞相是文臣的代表,朝中有实力的武将已经都随寇父去了边境御敌,现在的朝堂几乎是魏相的一言堂。

望着站在群臣之首的魏丞相,李成钺气得胸口剧烈起伏,双拳紧紧攥成拳头。

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

他以前怎么从未注意到,魏丞相望向他时,已经不再敬畏地低头,而是直直地望着他的眼睛,那双老而精明的眼睛里,已经不再是以往的臣服,而是浓浓的野心。

这朝堂已经不是他这个皇帝的朝堂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李成钺当即甩袖离去。

在去御书房的路上,李成钺苦思冥想不得其解,难道寇沣年真就如此重要?没有他在朝堂中压制魏章,魏章现在已经要爬到他这个皇帝的头上了!

魏章为何如此嚣张?

难不成他就那么笃定寇沣年会死在战场上?

直到这时候,李成钺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有多么愚蠢。

凭借女人上位的他,根本还来不及培养自己的势力,也正因此,如今的他才如此受制于人。

现在,还有什么办法能解他目前困境呢?

.

从十七口中听闻今日朝堂中的事后,寇胭当即笑出了声。

“你笑什么呀?这有什么好笑的?”

芋圆一脸无语地望着躺在贵妃榻上笑得花枝乱颤的女人。

寇胭垂眼懒洋洋地瞥他一眼。

“我笑,这宫里终于有好玩的了。”

芋圆听得一头雾水。

“对了,之前你不是让人去调查青州了嘛,还没消息?”

“啊,那件事啊……”寇胭慢吞吞地道,“芋圆啊,你说若是咱们对上魏丞相这样的人,该怎么样才能赢得胜利呢?”

“你在说些什么东西?我们怎么就要跟魏丞相对上了?”

“你傻啊,”寇胭一指头按在芋圆头上,“原剧情里造成原主一家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你以为只是李成钺一人么?那藏在将军府里的那些叛国罪证是怎么来的,背后指使是谁,你都没想过么?”

“啊!你不要动老子的头!”芋圆尖叫,两只黑乎乎的爪子抱住被寇胭戳痛的脑袋,愤愤道:“男人的头是不能戳的你懂不懂!”

寇胭:“……”

“呵!就你?”还男人?

明明现在连男孩都不是。

芋圆愤愤不平地咕哝,但到底干不过自家宿主,只能全力让自己不去计较。

“这么说的话,其实一直在背后搞小动作的人,是魏丞相?那男主呢?男主只是最终下令的那个人?”

寇胭冷笑一声,“一丘之貉罢了。”

原剧情里,李成钺和魏丞相算是狼狈为奸,两人有着共同的目的,所以才合作得天衣无缝,但现在嘛,从一开始她就搅局让李成钺将全部心思放在她身上,忽略魏媗,魏媗一受委屈,作为连接李成钺和魏丞相之间的纽带便岌岌可危,而现在魏媗借为母侍疾一事离开皇宫,也就意味着魏丞相已经决定断开与李成钺的合作,更何况不同于原剧情中原主一家在端午节前后便尽数身死,这一世寇父不仅没死,还去了边境作战,留下了同样空虚的邺都城,这也正好给了魏丞相搞事的机会。

“那现在李成钺岂不是无人可用,腹背受敌?”

“嗯哼~”

“那李成钺会怎么解决这种困境啊?”

寇胭缓缓勾唇。

“有两个办法。”

“啊?还有两个?”芋圆吃惊,能有一个就不错了,寇胭竟然有两个,“什么什么,哪两个,快说说。”

寇胭竖起一根手指:“第一个,亲自去丞相府把魏媗求回来,要想效果更好,那就把我砍了。”

“咦~~~,好血腥,还有一个呢?”

“还有一个啊,”寇胭露出恶魔微笑,“那就是趁丞相府不备,以叛国罪抄家,砍了丞相府所有人。”

“怎么砍来砍去的?你要不要对人命有点尊重!”芋圆痛心疾首。

寇胭不置可否地撇撇嘴,“第一种方法伤亡少,但却治标不治本,但第二种却是将整个朝堂架在火上烤,到时候文臣群起而攻之,李成钺的龙椅还坐不坐得稳就说不好了,而且不管是哪种,一个暴君的名头是摘不下来了。”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算什么好方法。

真正能有用的方法早就已经没有了。

李成钺走到现在,只能说是报应。

当初他靠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的皇位,最终也会通过同样的方式失去。

这便是因果循环。

寇胭没说的是,以李成钺的性格,第二种方法他是绝不会去选的。

他的前半生几乎都是靠女人,尽管他本身有些能力,但在一直以来的便利下,他的思维也早就形成了僵态——能靠女人解决的事当然不需要他费力。

第二种方法虽能直击病灶切除根源,但后续的处理却十分麻烦。

李成钺不会愿意去花费大量时间和耐心去善后。

因此——

寇胭从贵妃榻上起身,舒服地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快到哀家出场喽!”

.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果然不出寇胭所料。

李成钺亲自跑了好几趟丞相府,又是搜罗珍宝又是陪魏媗浓情蜜意,甚至为了挽回魏媗的心,还亲自上演了一出苦肉计。

而魏媗明知道他是什么目的,心中却依然忍不住对他的底线一退再退。

魏丞相冷眼旁观却不制止,在朝堂上也似乎多给了李成钺几分面子。

李成钺尝到了甜头自然更加卖力。

直到有一天,边境传来急报。

北朝皇帝驾崩,太子归朝,公然接过皇位,以雷霆手段迅速整治朝堂,收拢兵权,在京城中的所有世家都被他拿捏得稳稳的不敢动弹后,新帝亲自带兵赶到战场,甫一照面,便使计引诱寇将军及麾下最精锐的一批军队进入早已设下的陷阱,寇将军全军覆没。

之后北朝新帝更是势如破竹,一连攻下好几座城池。

八百里加急战报呈到李成钺面前时,那北朝的铁蹄已经快要踏入南朝腹地。

这个消息瞬间震惊朝野。

寇将军竟然战死了!

那他们南朝岂不是只有对北朝俯首称臣一个结局?

北朝新帝一路直直朝着南朝邺都而来,对于比较偏远的州县鸟都不鸟一下,显然是打着擒贼先贼王的念头来的。

而从他们的行军路线来看,只要跨过沅水,那南朝皇都便再无存在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