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叔叔和叔叔 根生回来了(1 / 1)

加入書籤

1961年5月。

京城。

天子脚下。

朱志斌推着二八大杠从医院出来。

他这一周过来了三趟,好不容易才开出来一张‘康复粉票’

即便是这样,也跑了三趟,才将将被大夫‘确诊’。

所谓康复粉票,是可以去指定地点买‘康复粉’。

一张票购买一份,材料是麦麸、豆粉和沙糖掺制。

每日用开水冲食数次,一张能买三日量。

也就是刚刚见到疗效便用完的程度。

便是这样,朱志斌也早在心里盘算过。

这一份‘康复粉’绝大部分,都是女儿琳琳的餐食。

妻子虽然心疼,可也含着泪同意了。

去年八月份,全国都接到了指示,全国各地陆续降低口粮标准,同时提倡大搞瓜菜,大搞副食品,大搞代食品和代用品。

京城作为最先响应的城市,居民作用在自身的反馈,也是最先体现出来的。

只不过俗话说的好,‘无土不能砌墙,加水不能顶粮’。

如果粮食真能被替代,早也不用等到这时候。

朱志斌左脚踩上脚蹬子,准备蹬两下甩腿上车。

突然,街对面有个声音突兀响起。

“朱……老师,您这是怎么了?”

“咦?啊……是唐老弟啊!”

朱志斌截停动作,还忍不住往前小窜了两步,一扭头,看到竟然是个熟人。

顿时眼睛亮了。

唐根生可不知道朱志斌看到他的第一联想不是‘帅’,也不是朋友,而是‘鸡蛋’。

是物资。

如果知道,心里大概不会太是滋味儿。

我把你当老岳,你把我当吃的。

“朱老师,这是买的药?家里谁生病了?”

“刚批了一张康复粉票,我买出来准备回家给闺女补一补。”

拿到一张康复粉票不丢人。

只会被周围人艳羡。

拿不到,缺少这点营养补充品,才更丢人。

“琳琳生病了?”

唐根生诧异的问道。

“没,这不是买不到副食,粮食也不太够吃嘛。”

朱志斌意有所指的笑着说道。

他笑的很真诚。

曾经朱志斌就在医院里揣摩过鸡蛋的‘生意’,现在又习惯性铺垫。

还不是因为唐根生的出现又让他想起了曾经‘美好’的经历?

这不是老熟人。

是有可能搜刮到的物资渠道呀。

嗯,朱志斌朱老师笑的很真诚,五官努力想要藏起闪烁着睿智的眼睛。

感觉他当老师有些屈才。

如果能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朱志斌一定能成为养家糊口的一把好手。

“哎,对了,唐老弟,你还能弄到鸡蛋不?”

朱老师见唐根生没有太强烈的谈话欲望,只纠结几秒钟便开诚布公的问了起来。

“有啊,朱老师想要多少?”

唐根生随口回道。

没过多的思考,但话语让朱老师听起来就很亢奋。

唐老弟底气十足的样子。

有戏!

“还真有……有,有多少能匀给我啊?”

朱志斌激动的舌头都差点打结。

粮食不够鸡蛋来凑。

这可比投喂琳琳棒子面更有营养。

两口子就一个孩子,整日里都宝贝的不行。

只要能保证孩子的营养,别说每天吃一个鸡蛋,就是一天俩,他们砸锅卖铁估计也会买。

嗯,现在的情况。

再阔绰也不敢说一天三顿饭,顿顿一个鸡蛋了。

好多家里,连一天两顿稠的都没法保证。

“匀多少呢?”

唐根生搓了搓下巴,略微有些沉思。

自己这段时间一直漂泊在外,哪怕回京也只是夜里回来睡一宿,醒了继续回去赶路。

没怎么出来逛过。

自打1960年11月份开始,自己好像就享受特殊供应了呢。

一直没取,也不知道政策是过时不候还是月月累计。

“我也不太清楚,朱老师如果这会儿有空,跟我一起去问问?”

有空!

必须有空!

关乎闺女主子的营养伙食,女儿奴朱志斌哪能没空?

开玩笑。

“没问题唐老弟,先跟你回家拿本,还是直接去粮店?”

“呃……”

唐根生一脚将支在旁边的二八大杠撑子踹起:“朱老师,跟我走吧。”

小琳琳越来越长开了,眼瞅着已经迈过了第一道年岁的坎儿(一巴掌之数)。

唐根生未雨绸缪,‘朱大哥’这个词儿悄悄摒弃掉,改成了‘朱老师’。

朱志斌本就是工业学院的老师,这称呼倒也实至名归,不算唐突。

唐根生工种虽然依旧是颐和园涉外招待景苑的掌勺大厨。

但研究所被研究人员以及秘密列车餐车长等身份的叠加,早已突破了普通厨子的限制。

享受第一类群体的供应标准,并且不参与‘党内减半’的临时原则。

每户每天肉一斤,每月鸡蛋六斤,白糖二斤,甲级烟两条。

并且因为一类群体大部分都公务繁忙,像是唐根生,这一年多几乎都没怎么固定在某一地域。

所以政策是月末不清零,始终累积。

“咳!咳咳——”

朱志斌进了东华门34号物资特供点,就有点小拘谨。

听到柜台里工作人员随口念‘唐老弟’的特供标准,不知是吓得还是激动的,口水打滑,舌根打结,差点没呛死自己个儿。

“同志,鸡蛋和白糖我先取一个月的量,再给我二斤肉,剩余的以后再说。”

唐根生想了想,说道。

后面朱志斌已经开始琢磨自己的家底和身上揣着的票子能买多少了。

“唐大厨,不多取一点吗?”

柜台里面的人见多了唐根生的签名,对这位被好几次特别叮嘱的‘特殊人物’,更是印象深刻。

而且,无论唐根生以前在12/13次列车,还是现在的颐和园景苑后厨,都是跟东华门这边的特供点打交道。

几乎都是熟面孔了。

“就待几天,多了也是浪费。”

唐根生不差这点物资。

顶多也就是图它们的新鲜和质量优选。

话说记忆里这个时间段全国的粮食紧缺,比当下这个世界可要严峻的多。

毕竟前几年毛熊国无息支援的百万吨粮食并没有因为翻译的失误而错过。

大大减轻了粮食供应的压力。

虽然也很紧张,可紧张的频率不再是三十多个月,而是从去年才逐渐的紧缺起来。

延迟的这两年,能救活很多人,同时也让国家有了充足的应对应变。

特别是跟天旱最高峰错来,简直太幸运了。

领了物资,唐根生和朱志斌出了特供点。

“那个……”

朱志斌踌躇着,考虑怎么开口,开口说多少比较恰当。

“朱老师,这些你都拿去吧,钱的事以后再说,家里是不是粮食也不太够?”

“哎呀,这,这怎么行,可使不得,使不得……”

“情分比金钱更重要,朱老师记得这份情谊就可以了,回头我让人送几袋米面过去,朱老师没有搬家吧?”

“搬了,刚搬了家,我对象单位有个分房名额,就在……”

朱志斌赶忙说位置:“唐老弟,你要是有空,可一定要来哥哥家里坐坐,总得先认个门是吧?小琳琳也好久没见着她唐叔叔了呀。”

唐根生眉角挑了挑。

叔叔?

嘿嘿。

既然如此,那便如此吧。

“哈哈,说的也是。这样吧,既然朱老师这么说,当叔叔的说什么也得去看看小琳琳童鞋了啊。”

“那可真是太好了。”

朱志斌笑容依旧真诚,看来请唐根生去家里认认门的心思,也是真的。

废话。

稳定的物资渠道换了谁不想建立牢固点呀。

当然,朱志斌同志并不知道一点。

他口中的唐叔叔,和唐根生口中的叔叔,味儿不一样。

此叔叔非彼叔叔。

朱志斌可不知道自己嘴里的‘叔叔’与唐老弟嘴里的‘叔叔’不是一个叔叔。

就跟几十年后‘干爹’和‘做头发’还有一样,延伸意都不同呢。

应付走了朱志斌,唐根生想了想,又转身返回了特供点。

“我的物资以后每月让人过来签字代领可以吗?”

“可以是可以,但最好能固定一个人,还有固定填一下地址。”

“应该的。”

唐根生接过表格,顺手写了‘小杨家胡同3号院’以及李彤的名字。

蓝洁卿坐镇盛京。

白小洁去了山城。

房玉霜在大西北当了保安队长。

大家都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唐根生这一年多来,一直在国内各地‘游走’。

他被指派了一连串城市名单的任务。

这些时日里,基本都走了一个遍。

毛熊国经过加工处理后,放入国家的战略储备基地,也就是罗斯雷泽夫。

唐根生小小的一个人儿,当着最勤快最利索的‘搬运工’。

又将加工好的物资从毛熊国的罗斯雷泽夫里搬回来。

一进一出,连加工工序都省了呢。

除了艰难一点的,还有悲惨已然发生了的。

那些可怜的孤儿寡母们,小姑娘大媳妇们,总得有个营生,有个盼头,有个落脚之地不是?

而且别看唐根生这段时间一直‘漂泊在外’。

但隔三差五也没少在入夜时分回去跟家人佳丽团聚。

一年多,十几个月呢。

播种、成熟和收成,也接连倒腾了不老少。

说起来,可以称得上比较平均。

用‘均有产出’来形容也不为过。

小杨家胡同3号院成了一间托儿所。

各地没了依靠的小姑娘和大媳妇,但凡被唐根生‘面试成功’,都安置进去当老师,当生活助理,当后勤姐姐。

包吃包住的工作,还包后半生的幸福安稳。

连以后生孩子都不用愁。

等同于包干到位的一辈子铁饭碗。

而且托儿所的生源压根也不用愁。

因为这个托儿所根本不用对外招生。

唐根生自家就办了。

也不怕老师比孩子们多。

毕竟一岁多就能入托的幼儿园,不说空前绝后,也只此一例。

唐根生将物资填写到那里,省去了他一丢丢搬运工的工作量。

而且新鲜的食材物资,总比毛熊国加工处理过的粮食罐头要干净营养的多。

或许没有,但心理安慰总可以吧。

托儿所的后勤负责人是李彤,对外挂名的所长是楚艳。

没看错。

也就是拇指姑娘楚秀娟的第二个影分身。

唐根生忙完了这点小‘活儿’,骑车回了南锣鼓巷。

蓑衣胡同3号院子被调配回来了。

1号、2号和4号院子在租赁中,5号院子五叔坐镇,也是唐根生最早期两位枕边人的大本营。

嫂子林静和嫂嫂秦青。

黑芝麻胡同24号院是唐根生的根据地。

这里有对外负责的一大爷那瑛宁,其余都是唐根生本家。

蓝洁卿和白小洁的工作虽然调走,可住房名义上还在。

不过在不在的也没什么太大影响。

都是唐根生支配。

因为整个院子里,压根就没有外人。

连一大爷那瑛宁都算不得外人了。

老头现在可踏实了。

除了偶尔陪他五哥喝茶,就是去找自己当年的那些老伙计们嘚瑟。

譬如关师傅。

虽说工程一直没有停歇,口粮减量,物资紧缺都没让关师傅工程队受到太大影响。

唐根生以物抵酬了。

可工程装修毕竟是一锤子买卖,不是长久之计。

形势变幻叵测。

哪有那瑛宁这般抱大腿来的安生?

只不过羡慕归羡慕,姓那的虽然不止一家,可能跟五叔攀上话的,仅那瑛宁一位。

其余的,唐根生听闻貌似好几个分支的,想要通过那瑛宁帮忙引荐,都没能如愿呢。

这个听闻,必然是从林静和秦青那边得来的。

谁让这俩是五叔的干闺女呢。

呃——

话说,五叔的这个干爹和干闺女,是真的认干亲的关系,一点都没弄岔劈。

再者说了,五叔一来不想,二来不敢,这三嘛,年龄摆在那里呢,压根没那心思,也早就没那个构造了。

唐根生越过蓑衣胡同,直接回了黑芝麻胡同24号院。

倒座房改造的接待厅里,恰好有人来访。

接待的是卢芝萍。

唐根生推着自行车进了垂花门。

边走边恍惚:敢情今儿是休息日啊。

难怪刚刚在路上能遇到朱志斌呢。

唐根生依旧住在前院西跨院。

楚秀沅这会儿还在南锣鼓巷主街9号铺子呢。

楚秀娟这会儿也不在。

她刚生了老二不久,估计不是在小杨家胡同扎堆带娃,就是在蓑衣胡同3号院子为了产后恢复练瑜伽。

刘丽玮和刘玮丽两姐妹从西跨院推门出来,刚巧迎上了唐根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