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孩子们应该都要到了(1 / 1)

加入書籤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一般人只知道鲁迅是文人,是名作家、名教授,而不知道鲁迅曾经做过官员,由一般干部做起,当过民国政府教育部的科长,也当过大学的系主任和教务主任,用现在的说法套级别,鲁迅的行政级别应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最高职务“相当于正处级”。1909年8月,鲁迅结束樱花国留学生活回国。1912年2月,鲁迅应蔡元培的邀请,离开绍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相当于主任科员;同年5月,鲁迅随教育部迁移燕京,继续任教育部部员;同年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时年31岁。鲁迅当时的任职条件相当硬:30出头的“海归派”学者,名满天下的著名小说家、杂文家、时事评论家、翻译家、大学兼职教授。查阅历史资料发现,《民国教育部组织系统及职掌图表》中标示:部长之下是次长,下辖平行设置的“业务单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编制内的职能司局):司、处、部办公室;“幕僚单位”(相当于现在使用事业编制行使管理职能的部属单位):司、室、处;“委员会”,以及“任务编组单位”(相当于“领导小组”性质的临时机构)。职能司、室不设处,直接设置科,比司“规格”略低的处下边也设置科,所以,鲁迅担任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就是正科级,职务后边没有带括弧并标注“相当于副处级”、“享受某级生活待遇”、“协助司长参与司务工作”,也没有兼任社会教育司其他职务。科长是鲁迅作为政府公务员的最高职务,也是最后职务。就这个小科长当得也不自在,不安宁。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随后演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一幕幕丑剧。鲁迅所在的教育部也只是徒有虚名、无事可做的北洋政府的装饰品,鲁迅目睹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丑恶、腐败,他苦闷日重。无可奈何,他只好走历代官员知识分子的道路;“吃皇粮,放私骆驼,拿单位薪水,管社会上事”。1912年至1917年,他几乎把自己的精力全用在看书、抄书、买书中。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写出了反封建的时代的最强音,之后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著名的小说及多篇杂文。在燕京工作14年间,职掌“终身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周科长(鲁迅)兼做高等学校的“特聘教授”、报刊撰稿人。他实际上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读书、写作、教学、科研、出书等方面,表面上看,似乎属于风华正茂的“学者型领导”,实际上,周科长(鲁迅)把主业(公务员)搞成副业,把副业(学术)搞得比主业还强,官当得与没当一样,兼职教授做得名扬四海,比专职教授名望高,“业余学者”比在岗的所谓“专家学者”的影响力大。周科长(鲁迅)在“副业”上的成功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悲哀,但是,又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幸运,是“五四”一代青年学子的幸运。

1926年9月,正科级公务员周树人(鲁迅)“挂冠”而去,由燕京抵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1927年1月,鲁迅辞去厦门大学职务,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套现在的行政级别,鲁迅的职务相当于“正处级”。不过,今人有所不知,那个时候的大学属于“体制外”单位,厦门大学还是民办大学,不论行政级别。1927年9月,鲁迅与许广平一起离开广州往上海,成为无单位、无隶属关系、无行政级别的“独立作家”“自由撰稿人”,连续作战10年,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上海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

历史和人民给予鲁迅的“待遇”在民国时期的公务员中是绝无仅有的,鲁迅是中国历史上哀荣极顶的“八品官”。以鲁迅为镜子,当年那些投机钻营,刻意谋取官衔的工具文人,奴才“文胆”们是多么渺小,多么卑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