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军方人员的惊叹与振奋〔求首订!〕(1 / 1)

加入書籤

基地室内靶场,人形标靶整齐排列,模拟目标对象。

这些标靶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移动轨迹和躲避动作,用来测试武器的追踪和命中能力。

此刻,在人机协同模式下,只见武装机器人手持重型步枪。

步枪与武装机器人内制的计算机和火控系统建立连接,其连接方式还是以有线连接为主,因为信号传输更稳定也更可靠,稳定性与可靠性是军用装备必不可少的指标。

丰富的实时数据信息显示在操作员的第一视角ui界面,实时信息显示在视角边缘,确保不影响主视角、

此外,还可以灵活调整显示信息在视角中的透明度。

在视角左下方是武器系统的信息,此刻显示着步枪的信息数据,弹夹子弹剩余量[200/200]

右下方视角显示操作员的生命体征数据,如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

在视角的下方居中位置显示着一个武装机器人的小模型,这是武装机器人的实时状况信息面板,比如电源电量、动力情况等。

当武装机器人遭到攻击,机体结构遭到破坏。

比如肩甲部位被破甲,面板小模型会在肩甲部位亮起警示色,不同颜色代表受损程度。

武装机器人整体完好无损时,小模型整体颜色是淡蓝色,损伤程度由轻到重依次由淡蓝、浅黄、深黄、浅红、深红五个等级渐变。

整个视角ui界面能让操作员一目了然的掌握自己和武装机器人的实时信息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最开始陆安团队在设计武装机器人使用的重型步枪时,在枪身一侧弄了个小型led面板,用来显示弹夹剩余子弹数量。

不过后来又移除了这个部件。

因为在战场上敌人也可能看到,若是看到弹夹清空,对敌威慑力就会下降。

所以该显示部件又被移除,即便是弹夹清空也只有自己知道,而敌人无法判断枪里有没有子弹。除非是遇到能赌你枪里没有子弹的燕双鹰,这是概念神,无解。

此时,全向运动平台上的操作员已经收到付晨给他发来的通知。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步枪的智能辅助瞄准系统。

瞬间,武装机器人头部侧位一个指示灯忽然闪烁,这表明智能辅助瞄准系统已经启动,正在快速扫描周围的环境。

不过闪烁灯的发出的光不是可见光波段,人的肉眼看不见,需要特殊仪器设备才能探测到。

靶场另一端升起了若干静态标靶,率先开始的是100米近距离打静态靶。

操作员的第一视角画面,视野里的标靶被扫描,目标身上出现一个红色信标被标记。

视角里会出现两个实时可移动的信标,一个是圆形信标,一个是十字星信标。

圆形信标是人的肉眼看向视角内的具体位置就会快速移动到该位置,是实时跟踪人眼动态视觉。

十字星信标是武器准心,但并非像fps游戏那样固定在视角中心,它也是实时移动的,因为这是根据步枪的枪口指向弹道路径实时同步的,十字星信标会随着步枪的枪口指向同步移动。

如果枪口指向视角之外,则十字星信标会消失在视角里,这是在告诉操作员,此时开枪,子弹的弹道路径不会出现在视角内。

要锁定一个攻击目标的时候,圆形信标移动到目标身上,当确定打击该目标,则该目标身上会出现一个红色信标予以醒目标记,并且这个红色信标会一直锚定在目标身上,除非操作员主动解除才会消失。

然后操作员控制武器让十字星信标移动到红色信标,当两个信标交汇的时候,红色信标立刻会变成绿色信标。

只见操作员控制武装机器人持着步枪指向视角里的标靶,十字星信标与标靶身上的红色信标交汇,红色信标立刻变成绿色信标。

这个过程,操作员只是控制武装机器人手持步枪对目标进行大致瞄准,让视角里的十字星信标往红色信标移动,智能辅助瞄准系统会进一步智能精调,予以精确瞄准。

当目标身上出现红色信标,目标确认完成;当红色信标变成绿色信标,目标锁定完成。

红色形变转绿后,操作员果断扣下扳机进行点射。

砰!!

伴随着一声枪响,标靶成功命中倒下。

紧接着,操作员指向另一个标靶,红色信标转为绿色。

再次点射,又精准命中标靶。

靶场开始持续不断响彻着枪响,静态标靶也跟着一个个倒下,很快就击中100个标靶。

然后进行200米中距离射击测试,也是100个目标标靶;再然后就是300米远距离射击测试,还是100个目标标靶。

操作员逐一进行,技术小组的其它成员也在采集数据。

“静态靶射击100米近距离命中率100%,10环命中;200米中距离命中率100%,10环命中;300米远距离命中率100%,10环命中。”

汇报的声音同时在大厅这边同步响起,大家听到静态标靶射击测试结果,无不为之侧目。

“好家伙,真是百分百中,弹无虚发啊!”

最重要的是,在场的李风庭等人都知道,操作员是元界智控的一个技术工程师。

他并不是现役的战士,也没有经过长期且专业的军事训练,却能通过控制武装机器人打出百发百中的10环命中率,比部队中的神枪手还神枪手。

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李风庭等部队里的人在震惊之余,更是振奋不已。

接下来,靶场里开始进行移动靶射击测试。

随着指令下达,标靶开始无规则移动,它们的速度很快,有的左右横向移动,有的呈现s形路线穿梭,还有的突然加速、减速,模拟实战中敌人灵活多变难以预测的走位。

操作员只需控制武装机器人将步枪大致对准标靶的方向,无需刻意瞄准。

在短暂的时间内,先进的传感器捕捉到标靶的运动信息,光学传感器快速识别标靶的外形特征,这些信息都会被传输到武装机器人内置的计算机中,以惊人的速度处理着数据。

快速计算出每个标靶的距离、速度、运动轨迹等参数,并根据这些信息预测标靶在下一秒甚至下两秒的位置。

同时,结合枪械的数据参数,如子弹的初速度、飞行时间、重力影响等,迅速得出最佳的瞄点以及射击时机。

反映在操作员的视角里就没这么复杂,只要大致瞄向目标,注意信标颜色的变化,变成绿标就立刻扣动扳机。

靶场内枪声持续不断,一个又一个移动的标靶接连倒下。

移动靶的射击测试,同样对100米近距离、200米中距离和300米远距离测试了一遍。

随着300米远距离测试的最后一个移动标靶被击倒,测试结束。

“动态靶射击100米近距离命中率98%,10环命中;200米中距离命中率96%,9.5环命中;300米远距离命中率92%,9环命中。”

正在观看测试的军事技术专家忍不住赞叹道:“如此之高的射击频率,还能有这么高的准度,9环90%以上的命中,这辅助瞄准系统简直神了。”

控制武装机器人的操作员可不是什么兵王神枪手,可就是这样一个外行人,却打出了兵王级神枪手的战绩。

李风庭等人看到初次测试成果,无不大感满意,亦是振奋至极。

因为他们都清楚这意味着在智能辅助瞄准系统的支持下,可以让控制武装机器人的每一个战士都成为超级兵王,准度高得可怕的神枪手。

一个作战连队里有几个神枪手,和全体指战员都是神枪手,那可是两回事。

对于作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的提升,绝对是成倍级的飙升。

末了,陆安给在场的人介绍武装机器人所搭载的智能辅助瞄准系统。

“我们给武装机器人配置设计的重型步枪集成了光学传感器、热成像仪和其他多个类型探测器,能够快速识别敌我目标。”

“光学传感器可以捕捉目标图像信息,通过与内置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比对,确定目标的位置和特征。包括热成像仪则可根据目标的热辐射来发现隐藏在暗处或复杂环境中的目标单位。”

李风庭极其一众旁听的军事技术专家们不由得点了点头,难怪定位为步枪,空枪重量也达到了11公斤级。

陆安继续道:“我们针对性的为其开发了一整套数据处理与计算系统,该步枪通过连接武装机器人内置的计算机和火控系统,会对目标识别系统获取的数据实时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

“它会计算目标的距离、速度、运动轨迹等诸多参数,并根据这些信息预测目标的未来位置。同时,也会参考到枪械的射击参数,比如子弹的初速度、飞行时间、重力影响等等,从而得出最佳的瞄准点和射击时机。”

“根据火控系统的计算结果,枪体上的转向机构会自动调整枪管的指向,使其对准目标。”

“简而言之,就是操作武装机器人的战士大致瞄准目标方位,确认攻击目标,火控系统会进一步精调,然后战士只需根据信标提示按下攻击指令即可。”

其中一位军事技术专家询问道:“集成了这么多的高科技部件和精密构造,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如何?”

闻言,陆安微笑着回答:“当然,作为军品最重要是可靠性和稳定性,这把步枪主打的就是皮实耐造,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我对它是很有信心的,就差实测数据佐证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越是高科技高精密的东西往往不那么皮实耐造,稍微磕磕碰碰就罢工。

但对于军品而言,最怕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军品更加追求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一点陆安当然是知道的,武装人形机器人的体格2.3米的大个子,300多公斤的自身重量,设计这么庞大的体格,一来是对敌形成威慑力和心理压力,二来是更大的体格就意味着拥有更大的空间冗余,那么就不需要太过精密的部件。

比如内置的计算机芯片,工艺制程28纳米甚至32纳米级的芯片工艺完全够用了。

从工艺制程上来看,很多智能手机使用到的商用芯片技术含量都比这武装机器人用的芯片要高要先进,武装机器人对算力要求其实并不低,但不需要那么高端的芯片也能达标,原因就是空间冗余大。

智能手机巴掌大的东西,空间资源寸土寸金,需要芯片小型化,性能还要高,工艺自然苛刻,对运行环境也苛刻。

但武装机器人那么大的体格,有足够的空间资源完全可以用桌面级的芯片处理器,绝对性能照样秒杀工艺更高端的智能手机,庞大的体格带来的空间冗余能塞进几台电脑主机都没问题。

需要更多的算力,那就多集成几块芯片的事情。

而且,还不用担心会被老镁在芯片层面卡脖子。

事实上,很多高科技武器,甚至导弹里的芯片,拿家用洗衣机主板芯片拆下来都可以用。

军品装备和民用产品是两种思路,皮实耐造,稳定可靠,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才是军品最为注重的。

不然,再先进的装备关键时刻掉链子用不上,那也是白搭。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辅助瞄准系统被破坏,枪还是能正常使用的,这个时候准度就看操作员的个人能力了,所以该训练的枪法还是要训练的。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陆安带着技术团队持续测试,采集数据,根据海量的实时数据反馈对技术进行调整再优化。

十天后,技术团队开始测试武装人形机器人的远程控制。

陆安让技术团队分成三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成员带着一个全向运动平台分别前往距离该军事基地500公里、1000公里和1500公里的直线距离待命。

“a组准备完成。”

“c组准备就绪。”

“b组准备完成。”

基地这边的陆安听到三个小组传来汇报,当即对旁边的付晨说道:“开始吧。”

付晨点了点头,立即对各小组传话。

不一会儿,在基地室内靶场里的三个武装机器人被唤醒,它们手里都持有一把重型步枪。

靶场内启动了大量的移动标靶,控制三个武装机器人的操作员,他们的位置分别在距离基地500公里、1000公里和1500公里开外的某个地方。

室内靶场的画面也呈现在操作员的第一视角里。

网络信号延迟问题,对于控制武装机器人是很重要的因子。

如果延迟太高,操作员看到的画面与前线战场不同步,就会大幅削弱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发起攻击时子弹打不中目标,而这个时候辅助瞄准系统就能大放异彩,能在高延迟的情况下,仍然具备高准度。

因为辅助瞄准系统本身无延迟,延迟的是前线信号传到操作员的ui界面反馈。

伴随着接连不断的枪声响起,三个武装机器人击中一个又一个的移动标靶。

另一边,陆安在通信频道里询问:“各小组汇报,你们现在的实时延迟是多少ping值。”

李风庭也在大厅观摩,今天正在进行的测试就是测远程无线控制武装机器人的信号延迟。

“a组稳定在95ping值。”

“b组信号是190ping值。”

陆安听了旋即道:“c组呢?c组汇报。”

“c组延迟350ping值左右。”

旁边观看的李风庭不由得欣喜振奋道:“不错,真不错,b组在100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信号延迟竟没有超过200ping值,这比无人机的型号延迟低太多了。”

闻言,陆安转头看向李风庭微笑着说:“两者可比性不大,空中飞行器的移动速度快,动辄数百公里时速乃至亚音速,目标移动速度越快,多普勒频移效应对信号干扰就越大。”

“武装机器人作为地面作战单位,基本不受多普勒频移效应的影响。”

李风庭不由得点了点头。

除了a组的操作员觉得延迟几乎没什么影响外,另外两个小组的操作员都明显感觉延迟比较大,尤其是c组的ping值都超过了300数值,实时画面还明显掉帧。

如果是玩游戏,超过200ping的延迟绝对是超级难受。

但这个数据在李风庭眼里,绝对是大大超乎他的预期。

要知道,现在的一些消费级无人机在近距离几十米范围内,ping值通常在50至100ping之间。

但如果距离增加到几百米,ping值可能会达到100至200ping之间。

而在军事用途中,如果通过卫星或复杂的网络链路进行远程控制,无人机的ping值会更高,超过300ping值以上都是常有的事。

影响ping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通信距离的因素,距离越远,信号传输时间越长,ping值越高。

有通信频段和协议的因素,高频段如5.8ghz通常比低频段如2.4ghz延迟更低。

有环境干扰的因素,建筑物遮挡、电磁干扰等会增加延迟。

也有设备性能的因素,硬件性能、软件算法等也会影响ping值波动。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