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你上次说的不是开玩笑的?(1 / 1)

加入書籤

仅仅是300个武装人形机器人列队的场面,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就异常震撼。

不敢想象要是一个集团军的武装人形机器人兵力进行集结,又会是多么震撼的画面。

接下来,一辆辆大型货运汽车驶入仓库内的预留场地。

工作人员开始井然有序的对机器人进行封装,然后送入车厢。

每辆货车装载30个武装人形机器人,1500个需要50辆货车。

此次总共来了77辆货车,另外27辆货车则是装载包括全向运动平台等外设组件,还有部分零部件用于损耗更换。

李风庭和陆安在仓库这边待了一会儿,相关工作人员有序装货,他们两人来到了一间休息里继续交谈。

“陆安同志,对于武装人形机器人的后续迭代升级,你们有思路了没有?”李风庭微笑着说道,顺手喝了杯水。

“有。”陆安点头道。

李风庭放下水杯,顿时饶有兴致的看向陆安:“哦?说说。”

陆安有条不紊道:“思路的话,就两个,一个是小型化思路,至少也要做成人类体格一般大小,如此便可兼容使用更多为人类设计设计的各种设备工具,上手就能用,唯有如此才能将通用性和兼容性发挥到极致。”

第一代武装机器人2.37米,很多为人类涉及的工具都用不了。

比如开不了汽车载具,这么大的块头,就算具备驾车功能,驾驶座也进不去,因为现在的汽车都是按照人体工学设计的。

李风庭不由得点了点头,能够小型化自然再好不过。

陆安说道:“我们团队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把武装机器人做成跟最近上市的家政服务机器人,也就是小元机器人差不多大小的体格,其实小元机器人也算是武装化的先行试验。”

末了,李风庭好奇地说:“那第二个思路应当就是无人化或者说全自动化?”

陆安沉声说:“无人化、全自动化短期内不太适用于战场环境,小元机器人虽然已经有着很不错的自动化,但作为民用产品,它的使用环境是稳定的,包括信号的稳定、环境温度、湿度的稳定等等。”

民用和军用是有很大区别,军品意味着要在战场环境使用,而战场环境往往很极端。

小元机器人使用了消费级芯片,单论这个模块,芯片制程工艺和先进程度是比第一代武装人形机器人要高几个制程工艺的,但是消费级芯片对使用的环境是有要求的。

接地气的说,就是金贵。

需要稳定的使用环境,突然之间在极低温、极高温,或者突然剧烈磕碰,可能就罢工了。

这要是发生在战场上那可就相当致命,所以军品最重要的是稳定可靠,皮实耐造,宁可牺牲性能也要确保稳定可靠,不然性能再高,上了战场宕机用不了也是毫无意义的废铁。

李风庭自顾自点头:“说的也对。”

这时,陆安微笑道:“第二个思路可塑形变能力,以人形机器人为基底,根据战场需要可变换形态,对单一专长型能力予以特化或者说强化,比如需要火速赶战场,需要更强的机动能力,两条腿跑路肯定是没有轮子快的。”

“那通过结构上的形态变换,切换成类似摩托形态,那么在速度上就得到强化,从而更快的赶往任务目标地点。”

“亦或者需要更强大的火力,另一个机器人可以切换炮兵模式。”

闻言,李风庭愣道:“这不是你上次跟我提及过的设想?”

陆安笑道:“没错,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只是技术难度有点高。但如果能做到,就可以让机器人同时具备人形机器人通用性的优势,以及兼具非人形机器人的特化优势,在兼容性上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风庭望着他顿了一阵,心中不觉一跳,当即一口气三连问:“你上次不是开玩笑的?你是认真的?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他还是觉得这个设想实在太疯狂了,真搞出来,那可就是现实版的变形金刚啊!

陆安回答:“就目前来看,第一道坎是机体材料要达标,需要搞出新材料来,材料问题不搞定也是空想,但这个方向我们愿意当成一个长期科研任务去死磕。”

顿了顿,陆安笑道:“实在是变形金刚真的太好用了,而且视觉冲击震撼。”

李风庭也不禁一笑:“不得不说陆安同志,我都被你说的一阵热血沸腾,真是要被你搞出来,那可不得了。”

陆安笑道:“好莱坞负责想象,咱们负责实现,挺好的。”

此话一出,李风庭微愣,顿时仰头大笑道:“哈哈哈,好好好可真有你的,陆安同志,你这下可是把我的期待感都拉满了。”

陆安笑容依旧地道:“干了再说,没准真能干成呢?”

李风庭毫不犹豫道:“你有这个想法,军方定会大力支持,成与不成不重要,放手去干便是。”

甭管陆安是不是在吹牛,也甭管能不能搞得出来。

只要陆安团队愿意去磕这个技术,军方毫无疑问是绝对的鼎力支持。

人形机器人的最大优势,通俗的讲,就相当于是把“技能点”均衡的点在了各个技能上,会跑会跳能开车,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会,但都不是很突出。

比如能跑,但跑不过时速上百公里的汽车。

而非人形机器人,就相当于把“技能点”都朝着单一方向特化强化,技能点全都点在一个技能上,专精单一功能,从而放大它在专长单一领域的能力,在它的专长单一领域,人形机器人就比不过它。

但当人形机器人具备可塑形变能力后,通过机体结构变形特化成非人形机器人形态,就能获得一个专长型技能。

等于是鱼和熊掌,两者可以兼得了。

可预见,这样的一支铁军,在战斗力上绝对会再次迎来极大的飞跃。

……

随着1500单位的武装人形机器人装载完成,李风庭也不再多留,跟随车队离开了嘉宁市。

让武装人形机器人具备物理形变能力,这并非是陆安临时的想法,而是从一开始搞人形机器人的时候,就已经列在他的技术迭代日程表上。

要做到物理形变能力,陆安需要点亮一项关键科技树。

那就是合成一种全新的金属合金材料,突破所谓的金属“不可能三角”。

在金属的世界里,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高强度、高塑性和高稳定性。

高强度,即材料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强,比如需要很大力才能拉断。

高塑性,即材料在断裂前能够承受显著塑性变形的能力,比如可以被拉得很长才断,而不是突然脆断。

高稳定性,即材料在高温环境下,能够长时间保持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不发生显著退化。

而这三种特性难以兼得,无法同时达到最优状态,只能三者取其二。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失效更是威胁工程安全的隐形杀手,无论是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每秒承受的上万次高温高压冲击,还是跨海大桥主缆需要承受的百万吨级动态载荷,都亟需突破金属材料的抗循环蠕变瓶颈。

对于金属材料的“不可能三角”这个痛点,陆安心中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够突破“不可能三角”问题。

解决方案便是合成一种全新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名字都已经在确定:纳米晶格自适应合金材料。

该金属合金可打破“不可能三角”难题。

能实现极高的强度,远超顶级航空钛合金,但密度却低得多,接近铝合金。

还拥有卓越的韧性,在承受巨大冲击或形变时,极难产生裂纹或断裂,拥有类似高级防弹材料的能力吸收能力。

此外,具备优异的疲劳寿命,在反复受力变形下,极难产生疲劳损伤,寿命远超传统金属。

还具备良好的可加工性,虽然制造过程复杂,但最终材料可以通过先进的增材制造和精密铸造技术成型。

此外,纳米晶格自适应合金拥有非凡的应变能力与形状记忆/锁定机制。

在特定条件下,比如施加特定电流脉冲、温度微调或内部应力场变化,能够承受远超普通金属极限的塑性变形而不损伤其微观结构。

更关键的是,它拥有可控的“相变/晶格重组”能力。

通过另一种触发条件,其内部晶格结构可以“锁定”在新的形态,提高极高的刚性,或者“解锁”回归原始预设形态,实现可逆变形。

这种相变对能量需求低,且高度可控。

总而言之,需要材料学的突破。

现有的金属材料想做到让人形机器人灵活形变根本不可能,要么就是死板,等你变形完,敌人都已经在脸上了,现实中可不会像动画片里的反派那样站着干等你“施法”前摇完成再攻击。

除此之外,变不了几次金属疲劳就来了,意味着使用寿命很短,隔三差五就得保养更换,后勤压力和经济负担直接爆炸。

只要把“纳米晶格自适应合金”材料搞出来,那么这些痛点都能迎刃而解。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