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内廷改制(1 / 1)
言慎下了朝,出了勤政殿便直奔建章阁而去,半路上吩咐身边的一名内监去拦下还未出宫的沐渊、明浮远等几人,传唤他们到建章阁觐见。
不一会儿,沐渊、叶九仁、明浮远、内史焘、姬辛阳等五人便来到了言慎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建章阁。
几人向言慎行过礼后,皆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时候突然召见他们所谓何事,有什么事情是刚刚朝会上不能说的呢?
言慎瞧着五人脸上的困惑表情,淡淡一笑,也不卖关子,赐了众人落座后,便开门见山的说道:“孤召你们几人前来,是因为诸位都是我大弈的肱骨之臣,先王在世之时就对诸位颇有赞赏。孤初登大宝,许多事情还需仰仗诸位辅弼,因此,孤决定今后除了外朝之外,另设内廷总领国事,而诸位便是内廷之臣。”
说完,沐渊等五人脸上的疑惑反而更深了,几人彼此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满满的不解。古往今来,他们还从未听说过朝廷有分内外的,这岂不是说一个国家有两个朝廷?
“敢问我王,这内廷和外朝有何分别?各中权责又如何划分?“沐渊率先问道,其余几人也都跟着点头望向言慎。
言慎笑道:“往后内廷决议的事情,可直接上通下达,不必再在朝会上商议。朝会由先王之时的每日一次改为十五天一次,但是要求外地的官吏也要进宫参议。另外,桓、掖、云三州之地每日所呈报的事情,皆先由内廷处理,再上呈给孤。若孤在外领兵,则内廷暂代国事,以确保我大弈能正常运转。”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眼前一亮,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国家竟然还能如此治理。
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便是能确保整个弈国能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高效流转。无论是一国之君领兵在外,或者是国中暂无新君即位,还是后世有昏聩之君常年不理朝政,内廷都能保证事情有人处理而不至于国政荒废。
至于朝会,因为先代康王过于勤奋,众臣们不仅每天都要早起,而且外地的官员根本就无法参加,只能写成折子报呈。于是乎,国都的官僚们往往没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每日一议,而外地的官员却又很难面见国君,当面陈述。
如今朝会改为十五天一次,众臣不仅不再需要每日早起赶朝,而且外地的官吏也能一同进宫议事,朝会上的效率也将高上不少。
此时他们谁也没想到,言慎开创的这一内廷制度,将直接影响了此后数千年的时间。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那以后内廷决议以及处理政事之地,是在何处呢?”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姬辛阳突然开口。
言慎用手指了指身前的桌案:“就在此处。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倒也觉的无所谓,于是纷纷揖手行礼道:“臣等无异议。”
“那好!”言慎用力的敲击了下桌案,发出一声脆响:“那就这么定了。明日朝会,孤会向百官们宣布这件事,只是如此一来,在座的各位以后可要多费点心思了。”说着便露出一抹狡黠的笑意:“若是困乏了,这建章阁旁边还有几间备房,足以供诸位休憩,届时切莫嫌弃宫中简陋便是。”
众人会心一乐,一开始拘谨的气氛现下也轻松了不少。
而一向与言慎亲近,性格又豪爽的明浮远则打趣道:“敢问我王,若是臣等到了用膳时间,这内廷可会管饭呐?”话音一落,屋内顿时满堂大笑。言慎往椅背上一靠,笑着调侃道:“诸位放心,内廷的饭菜管够,若是有吃不惯的,也可以将自家庖厨带过来,孤允许了。”
众人纷纷站起身来,毕恭毕敬的表示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时间,倒也君臣和睦,其乐融融。
“沐渊,甘挚致仕之后,就由你来接替他的国相之位吧,稍后,孤的诏书会直接送到你的府上。”言慎看着一旁进退有度,正襟危坐的沐渊忽地正色说道。
从上卿到国相,可谓连升三级,但见沐渊微微一颤,赶忙从座位上起身叩拜:“臣谢主隆恩!”
“叶九仁,孤记得你在先王之时,便一直负责我弈国的户籍田赋是吧?”言慎侧过头去,看着座下瘦小精干,其貌不扬,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叶九仁。
“回我王的话,正是。臣初入仕时,曾担任掖州新江郡的治粟令,后来右迁到桓州典农令,如今负责整个桓州的户籍及赋收。”叶九仁揖了揖手,认真的答道。
言慎点了点头:“孤曾听先王提起过,说叶卿家严谨而清廉,治理新江郡的田赋之时,新江郡年年赋税有余,百姓也富足而安乐,后来掌管桓州户籍,也是井井有条,纤毫无错,因此,叶卿家是我大弈不可多得的治农之才。”
“我王谬赞,臣愧不敢当。”叶九仁虽嘴上说着惭愧,然而双眼中的喜色还是出卖了他的欣悦之情。毕竟,没有人会不喜欢被人夸奖,更何况还是自己效忠的国君。
“姬辛阳。”
“臣在!”
“你认为一国的刑典该如何制定才能让百姓自发的遵从呢?”言慎满怀期待的看着坐在右手边第二个,一脸严肃的姬辛阳。
事实上,姬辛阳的性子可是出了名的冷峻,正因如此,朝中也没多少人愿意和他结交。再者,姬辛阳一直与士族门阀不大对付,这对于一心想攀附士族旧贵的朝臣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有如此不合群的性格,却能稳坐弈国十二卿的位子,可见其能力着实非同寻常,或者说是不可替代。
姬辛阳稍加思索了一会后沉声回道:“回我王,臣认为刑典当明正,则百姓可从。否则,刑不上权贵,礼不下庶人,富者贿其财,贵者弄其权,那么刑典便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和公正,甚至会让百姓们痛恨反感。一个有区别对待的刑典,又如何能让百姓认同而自觉遵守呢?下等刑典使百姓畏之,中等刑典使百姓知之,上等刑典使百姓拥之。因而,公卿犯法,当与庶民同罪。”
“说得好!好一个公卿犯法,当与庶民同罪!”言慎眼前一亮,目光中充满了认可和支持:“不过,既然刑典当为铁律,那么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孤也不例外。不如将这句话改为君王犯法,与庶民同罪吧。”
“啊?!”座位上的几人都被言慎的这句话给惊了一大跳。
自古以来,君王都拥有绝对的权利,是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的,君王的话便是法,便是度。自大肇以来,不管是哪朝哪代,勋贵都拥有法外特权,违背了同样的律法制度,百姓可能会被处死,而勋贵世家则只需受些皮肉惩罚,缴纳些钱财便也了了,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如今言慎的这一表态,其实就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自此之后,弈国的刑法律令,任何人都不得违抗,无人例外!
姬辛阳目光灼灼,双唇颤动,他几乎不可自抑的就跪了下来,激动的“砰砰”磕了两个响头道:“我王胸怀似海,德盖日月,我大弈必将天道昭昭,圣纲朗朗,我王实乃大弈百姓之福,是大弈社稷之福!”
“行了行了,起来吧,”见一向冷峻的姬辛阳突然变的“阿谀奉承”起来,饶是言慎也有些招架不住,“明正典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贪赃枉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是解决的,以后这些就全权交给你了。”
姬辛阳郑重的接下旨意,回到座位上后便不再言语了。
“内史焘,听闻所有的领兵之将中,就属你的箭法最为精妙,可引箭射中百米外的一粒粟米,是吗?”这时,言慎好奇的看向眼前一名身穿铁甲,面貌清秀的青年男子。
此人便是在军中号称神箭将军的内史焘,其一把雕花神臂弓箭无虚发,目之所及必定百发百中。
内史焘连忙摆了摆手,俊朗的面庞略带一丝羞赧:“不过是比常人的箭术纯熟些罢了,这些都是他们夸大其词而已。”“欸?内史将军何必如此谦虚,”一旁的明浮远接过话来,“那日秋场之上,我可是亲眼得见,内史将军引臂开弓,连发三箭,每一箭都正好射进前面一支箭的箭尾,最后三支箭竟首尾相连,直直的从百米外的铜钱孔中穿过。”
听明浮远这么一说,不光是在场的几位文臣眼中尽露钦佩之色,连声夸叹,就连自小学习骑射,箭术本就不凡的言慎都不得不赞一句“天纵奇才,神乎其技。”能做到这种程度,光靠刻苦的训练肯定是不行的,其在射术上的天赋必定远高于常人,甚至远高于自己。
“诸卿听旨!”言慎突然站起身来,负手而立。众人神色一凛,赶紧停止了说笑,纷纷起身上前,跪下听诏。
“沐渊,孤拜你为国相,兼领内廷首任首辅,掌管天下制令,上传百官之意,下达孤王之命。”
“明浮远,孤拜你为大执令,总掌半枚兵符,提调天下武备,统辖三军之将。”
“叶九仁,孤封你为大司农,掌管土地、户籍、田赋、关税、钱谷、俸饷及一切财政。”
“姬辛阳,孤封你为大司律,掌管律法诉讼,全国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监察及勋封。”
“内史焘,孤封你为上将军,监管各地兵练事宜,内御安,外御敌。”
一连串的任命宣完,在场几人的心中皆是激荡不已,他们知道,这是言慎对自己的极大信任,也是对自己的认可。内廷的设立,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而有如此气魄,如此胸襟和手腕的年轻人却是自己所效忠的王,这对于一个人臣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庆幸的呢?
“或许弈国真的能在当今大王的手里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而自己也能名垂青史,千古留名啊!”这是在场五人心中所升起的共同念头。
“臣等叩谢君恩!”众人磕头行礼,齐声拜谢。
窗外,阳光灿烂,正午的阳光驱散了所有角落里的阴影。
一位年轻的君主,五名能臣干将,就这样在这间不大不小的建章阁里,开始了他们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