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1 / 1)

加入書籤

南锡条约签订之后,奥地利、俄罗斯终于把军队撤回了国内。而普鲁士却要面对国内以及相邻邦国的农民起义,还有呼声越来越高的政治改革及德意志统一的声音。

起义的农民烧毁了土地登记簿和什一税册,赶走了地方上的贵族官员,成立了地方自治的议会。

威廉三世虽然在拿破仑的威胁下,不得不对德国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显然还是无法接受德国农民这种自下而上的自我解放的方式的。

他在封建贵族和地主阶层的游说下,对普鲁士各地的农民起义进行了镇压。到了1823年年底,普鲁士境内的农民运动基本被压制了。

而在德意志各邦国的贵族要求下,威廉三世同弗兰茨一世联合出兵剿灭了,北德意志各邦国及萨克森等东部邦国的农民起义运动。

但是威廉三世同样清楚的认识到,光靠镇压是无法压制住德国农民对废除农奴制度及一切封建义务的渴望的。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男爵和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贝格,这两位普鲁士首相先后主持的普鲁士政治改革,再次被威廉三世推进下去了。

特别是两位首相一直推进的普鲁士农奴制改革,曾经在拿破仑帝国覆亡之际,一度被普鲁士贵族地主阻扰。

威廉三世于1823年底发布命令,宣布废除一年前颁发的皇家公告,解除了用金钱和土地赎免封建义务的农民的范围限制。

于此同时,首相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贝格的去世,也让威廉三世再次想要起用卡尔·冯·施泰因。

威廉三世以允诺普鲁士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换取了卡尔·冯·施泰因再次接手普鲁士首相。

1824年初,普鲁士首相卡尔·冯·施泰因推出了新的“调整法”,在确立了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基础上,无偿地取消农民一些次要的封建义务,而同土地占有直接有关的主要封建义务,即各种强制劳役和地租,农民必须向地主赎买。

农民的赎买办法有两种:或者交纳赎金,即向地主交纳相当于重要的封建义务折算成的货币地租额的18倍的款项;或者出让土地,即以价格相当于赎金的土地让给地主。

对比起黑森-符腾堡地区的全面废止封建法令,实施仿照法国宪法制定的莱茵自治区宪法相比,普鲁士的改革无疑是不彻底的。

但是相比起其他德意志邦国及奥地利帝国来说,普鲁士的政治改革又无疑是领先的。

为了缓和乡村容克地主对于王国的不满,威廉三世把军队中大量的军职交给了容克地主作为补偿。这也使得普鲁士的容克地主阶层开始逐渐掌握国家政权。

1824年的普鲁士政治改革,使得这个国家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和英国、法国不同,推动普鲁士前进的不是什么工厂主和商会,而是普鲁士的乡村地主。

于此同时,卡尔·冯·施泰因开始大力推动和波兰大公国、奥地利接壤的西里西亚地区。

这一地区原本是波兰所有,但是在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被普鲁士所占有。

上西里西亚的优质煤田,及西里西亚各自储量丰富的金属矿产,决定了这里是普鲁士工业发展的最好基地。

卡尔·冯·施泰因仿照巴黎工业区的发展模式,以卡托维兹为中心,包括比托姆、扎布热、格利维采、霍茹夫等城市的工业集中区。

仿照法国关税同盟的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设想,也被普鲁士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提了出来。1824年3月,普鲁士和霍亨索伦家族领地之间率先实现了关税同盟,称普鲁士关税同盟。

1824年2月,普鲁士境内第一条铁路,柏林到波茨坦的铁路也开始铺设。

在卡尔·冯·施泰因的努力下,普鲁士的经济开始恢复和高速发展。

当普鲁士人开始埋头于内政的时候,德意志地区的其他邦国也或多或少的进行了一些改革,以缓和国内的激烈矛盾。

和普鲁士人开始不断的进行自我变革相比,奥地利则变成了保守主义的大本营。

以梅特涅主导的奥地利宫廷,除了对农民起义的疯狂镇压之外,还对奥地利境内的学生组成的德意志统一组织进行了取缔。

雷根斯堡被奥地利掌控的的德意志邦联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宣布对于报刊新闻书籍的审查制度,限制政治团体并严控公开活动。成员邦同意在政府遭遇社会动荡之威胁时可以借助军队镇压。

奥地利宫廷这种秉持保守主义的顽固立场,让奥地利渐渐失去了德意志地区的民心。原本支持奥地利统一德国的大德意志方案的支持者,纷纷转向了排除奥地利,由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小德意志方案。

退回了俄罗斯的沙皇亚历山大,虽然承认了华沙大公国的独立地位,但是他依然坚持作为保护国,俄国有权在华沙大公国驻军。

为了缓和波兰人民的反俄情绪,亚历山大替波兰人颁布了一部自由化色彩浓厚的宪法,并允诺在恰当的时机,会给予华沙大公国完全独立的地位。

虽然这次战争没有彻底的摧毁法国,但是两次进入法国的亚历山大及他身边的青年贵族军官们,对于巴黎的富丽堂皇,及法国人民的自由生活开始变得心生向往。

亚历山大返回莫斯科之后,就开始在波罗的海地区推行农业改革,而一些俄军军官则组建了救国协会,会员约30名。他们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

而在英国这边,滑铁卢大胜的消息传来时,内森.罗斯柴尔德凭借着先进的消息传递系统,在伦敦股票交易市场把英国公债打到了票面价值的5%。

但是随后一名美国商人艾伦.哈比和内森开始争夺起英国公债,当英国公债升到了一个惊人的高位之后,艾伦.哈比又再次抛出了手中的公债。

这一来一去,让内森只赚取了10倍的利润。当大家都认为,英国将赢得这场战争的时候,艾伦.哈比又开始小批量的沽空英国公债。

已经掌控了英国大多数公债,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的内森.罗斯柴尔德。对于艾伦.哈比这种挑衅行动大为震怒,他吃下了艾伦.哈比沽出的每一张空单。

当皇家海军失利的消息传回了伦敦之后,英国公债就一落千丈,内森.罗斯柴尔德从滑铁卢之战中获取的利益,全部化为乌有。

而艾伦.哈比沽出的空单却越来越大,内森.罗斯柴尔德发觉自己陷入了一个噩梦,如果他再这么支撑着英国公债的价格,那么英国如果不能取胜,不仅他在英国赚取的财富会毁于一旦,连整个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都会化为乌有。

内森.罗斯柴尔德不得不亲自上门,请求艾伦.哈比住手。而艾伦.哈比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内森必须劝阻英国政府退出这场战争。

作为伦敦金融城的主宰者,左右着英国货币发行量及经济命脉的主人,内森.罗斯柴尔德并不愿意他所努力得来的一切成为泡影。

内森通过英格兰银行,开始收缩货币发行量,并拒绝了英国内阁为了继续战争,而向伦敦金融界的继续借款。

内森严正的警告首相利物浦伯爵,如果英国继续这场战争,那么英国经济很快就会陷入崩溃。

利物浦内阁中主导外交政策的是卡斯尔雷子爵,他支持欧洲各国镇压国内的反君主势力,主张欧洲协调原则,把反法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而任殖民地大臣的乔治.坎宁,却提出了光荣孤立的,抛弃欧洲协调原则,英国不应当继续为无能的反法同盟继续提供巨额的军费。

卡斯尔雷子爵获得了皇家海军和威灵顿公爵的支持,认为英国不应当从这场战争中退却,这只会让英国沦落为法国人的跟班。

卡斯尔雷子爵作为下院的领袖,他在下院中的演讲,获得了大多数议员的支持。

而乔治.坎宁却得到了内森等英国银行家及英国普通市民的支持,大多数英国人在皇家舰队失败之后,就意识到战争有可能燃烧到英国的国土之上。

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让英国人明白了这场战争的残酷程度,他们可以忍受为了战争支付高额的税收,但是却不能忍受这场战争波及到自己的家园。

在这种情绪之下,英国内部的民众冲突开始激烈起来,乔治四世这位喝醉时间远比清醒时间更多的君主,在这种状况下不得不同意了卡斯尔雷子爵的辞职,而同意他所厌恶的乔治.坎宁接任外交大臣。

1823年年底,在乔治.坎宁的主张下,英国宣布退出了反法同盟,这导致了第八次反法同盟的解散。

英国政府开始重新调整海军发展计划,试图拉近皇家海军同新法兰西舰队之间的军舰质量差距。

而塔列朗在维也纳的周旋也大获成功,反法同盟破裂,南锡条约确定下来的各项和平条件也大多得到了执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