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洪武帝遭遇两难抉择,公与私!(1 / 1)
盛庸的演技无懈可击,朱元璋知晓自己是无法试探出眼前年轻人的接近的目的,便暂时放下此事。
“盛百户既是监察司的副司长,咱正好就琼州监察有个问题想询问。”
闻言,盛庸伸手一摊:“朱老先生请说。”
“先前你曾言,琼州府是万民监察,奴可检举,民可检举,吏可检举,官可检举。”
“如此一来,监察的力度确实大了。”
“就是不知道,是否出现诬告成风的情况?又或者是,有意设局构陷?”
“毕竟,你们设立的奖励可不低啊。”
盛庸微微颔首:“朱老先生思维敏捷,在监察司设立的头半年,确实发生了许多诬告事件。”
“如何解决?”
“无他,唯罚而已。”
朱元璋眉头微蹙,对这个答案显然不是很满意。
“怎么个罚法?”
“打个比方,朱老先生是诬告之人。”
盛庸先指着朱元璋,后又指着自己道:“而我是被告。”
“经监察司核实,确定是在诬告我,那么朱老先生诬告我何等罪名,那你便要受到等同的惩罚。”
“如,你诬告我收受贿赂。”
“按照琼州律法,官员收受贿赂,夺职,返还贿赂所得,查抄家中半数家产,三代不得为官。”
“这是官诬告官的情况。”
“奴诬告官,一经核实,处死。”
“民诬告官,一经核实,查抄全部家产,贬为奴。”
“吏诬告官,一经核实,查抄全部家产,罚徭役三年,三代不得为吏。”
“实行此举之后,琼州诬告风气立时烟消云散。”
“至于说有意设局构陷,然后向监察司检举。”
盛庸话音一顿,冷冷一笑。
“我琼州府实行高俸养廉,且官员们的俸禄随府库收入逐渐增长,足以让官员一家人过上富足生活。”
“若心志坚定,自是不会收取旁人的贿赂,要是收了,似这种贪心不足的蠢货,当有罪!!”
朱元璋点了点头,颇为赞同盛庸的观点。
他就想不明白,虽然自己给官员们定的俸禄是比历朝历代少了点,可该有的福利却是一样不少啊!
光是免除徭役,所有官员家中田产只需交纳租税,便可让官员们过上比那些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们,好上十倍、百倍的生活!!
须知,谁家官员的田簿里没有百十来个献田的佃农?
偏生他们仍不知足,非要出门八抬大轿,常服皆穿锦绣,进食山珍海味方可!!
似这般罪人,就应该重罚!就应把他们剥皮充草!!
晋王朱棡却有不同意见,在脑海中细细思索一番盛庸刚才的话,他道:
“若是官员本身心志坚定,收受旁人贿赂的乃官员家中人,又该如何?”
盛庸端起石桌上的茶杯,轻啖润了下口腔,淡淡道:
“知情而报,不罚。”
“知情不报,夺职,返还贿赂所得,查抄家中半数家产,三代不得为官。”
“知情不报且包庇相助,夺职,全家贬为奴,五代不可脱籍,其后代永不可为官、吏。”
嘶——
水榭中顿时响起阵阵倒吸凉气的声音。
全家贬为奴,五代不可脱籍,其后代永不可为官、吏?
盛庸用最平淡的语气,说出最残忍的话语。
这样的惩罚,近乎是将罪官后代的命运钉死,除非逢临乱世,不然永无翻身之日。
朱元璋觉得这惩罚很好,就是有一点不太理解,朝盛庸问道:
“为何官员知情不报且包庇相助家人受贿的惩罚,比诬告其他官员还要严重?”
盛庸闻言将茶杯置于石桌上,起身朝东南方拱手,道:“此为吾王之意,意在警醒官员的家人。”
“吾王曾言,自古以来其实有许多官员一心为民,本可当造福一方百姓的好官。”
“可惜,却遇上了一群蠹虫家人。”
“历朝历代以孝治国,敢问朱老先生,假设你此刻是一名县令,县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
“而主犯,正是你的远房亲戚。”
“你本打算依法办理,亲戚的家人找上门来,你铁面无私的拒绝了。”
“但他们又找上了令堂或是令慈哭求,令堂、令慈心软,寻你言说念在亲戚的份上,饶主犯一回。”
“若不照做,他们便不认你,并表示要上吊。”
“你是捍卫律法,选择依法办理。”
“还是遵照双亲的吩咐,择孝弃公?”
见盛庸竟拿自己的双亲做比喻,朱元璋立时眉梢一翘,心中颇为不悦。
冷冷的瞥了眼前这胆大包天的年轻人,压下胸中那些许火气,朱元璋就刚才的问题进行思索。
是不顾双亲断绝关系,上吊自杀,依法处理伤人主犯,还是遵照双亲的吩咐,因私废公?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难做出选择的选择题。
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人性,还涉及到了华夏封建王朝以孝最重的国情,人可以无能,可以无德,唯独不可不孝!
如汉朝举孝廉制度,以孝顺作为可否为官的参考标准。
如本朝官员丁忧,要求官员在父母离世后,需离职回乡守孝三年。
孝之一字,于华夏百姓而言,重于泰山。
而盛庸给出的问题,便是要朱元璋在孝与公之间做出抉择。
最终,在思索了将近半刻钟后。
朱元璋摇头轻叹:“咱无法抉择,纸上谈兵,不管是选择依法办理,还是选择因私废公,都感觉过于空幻。”
盛庸点头,看向其余人。
“诸位呢?可做出了抉择?”
朱棣等人皆是默然摇头。
“公与私,自古便两极对立。”
盛庸缓缓道:“人性本就复杂,若再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比如至亲之人的哭求。”
“世上或许真有心硬如铁的人,可那终究是少数。”
“官员被亲情裹挟的情况,古来有之。”
“是以,吾王言唯有处以重罚,重到影响罪官后世子孙的刑罚,方能替那些好官,解决来自至亲之人的忧愁。”
“世上蠢人虽多,可为了点眼前小利便害的后世子孙永无翻身之日的蠢人,想来是极少的。”
盛庸话音落下,水榭陷入寂静,众人皆在思索着他刚才的那番话。
突然,朱元璋猛地拍桌而起,大喝道:
“好,好的很!”
“与其亡羊补牢,事后杀那些贪腐的官员,远不如事先防范于未然,用他们最切身的利益来警告!!”
“咱之前咋就没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