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情报处的第一次任务(1 / 1)
林家村,情报处。
油灯的光线被厚重的窗帘过滤,只剩下昏黄的一团,勉强照亮墙上悬挂的巨幅地图和桌上摊开的密电码本。
空气里弥漫着劣质烟草、陈年纸张和一种无声的焦灼混合的味道。
林大虎端坐在主位,背脊挺得笔直。
他身上的警察局副局长制服一丝不苟,但此刻他坐镇指挥的,是林家村保安团情报处这个更隐秘、也更锋利的中枢。
桌上摊开的是太原至长治的详细路线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沿途村镇、桥梁、隘口,以及用红蓝铅笔重重划出的封锁线位置。
地图旁边,摆放着几份刚刚由通信兵送抵的、用特殊暗语书写的简短情报。
“报告!”情报处副官快步走进,声音压得极低,“太原方面,柱子旅长的第一梯队蒸汽卡车已驶离车站,正沿预定路线行进。预计抵达长治外围第一道哨卡时间,在午后未时(下午1-3点)左右。”
林大虎眼皮都没抬,只从鼻腔里“嗯”了一声,目光依旧钉在地图上,手指敲击着长治城北十里铺的位置——那是水泥公路进入长治盆地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封锁线的核心枢纽。
“沿途情况?”
“戒严令已全面执行!”副官语速清晰,“武装警察部队1500人全部调动。从太原方向进入长治境内的所有大小路口、桥梁、山隘,均已设卡,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所有非持有特别通行证之人车,一律禁止通行!”
林大虎终于抬起头,眼神锐利如刀:“生人不得通过是底线。有可疑人物?”
“有!”副官立刻回答,“昨夜至今晨,在潞城东郊路口、襄垣西河桥头,共拦截身份不明、形迹可疑者七人。
其中三人言辞闪烁,自称行商却无货无凭;两人携带不明器械,形似测绘工具;一人试图强行闯卡,已被制服。
按您的命令,未作公开审讯,已秘密关押于城西废弃砖窑改建的临时羁押点,由行动队精锐看守。”
“很好。”林大虎的声音毫无波澜,仿佛在谈论天气,“继续盯紧。宁可错抓,不可放过一个。车队绝不能有任何闪失。长治城内情况?”
“城内戒严同步进行。主要街道增派巡逻,宵禁提前至酉时(下午5-7点)。
所有旅店、车马店、茶馆酒肆,均有我们的人暗中监控。
电报局已派专人进驻,所有往来电文需经审查。”
副官顿了顿,补充道,“太原方面最新动态,暂时无法通过官方电报线路确认,只能等鹞子连长那边的消息。”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一阵极其轻微却迅疾的扑翅声,伴随着一声短促而尖锐的鸣叫。
一只神骏的游隼如同灰色的闪电,精准地穿过特意留出的窗缝,稳稳地落在屋内一个特制的木架上。
它金黄色的眼瞳锐利地扫视了一下昏暗的室内,然后低头,用喙啄了啄绑在腿上的一个小巧、密封的铜管。
孙鹞子,早已无声地候在木架旁。
他动作轻柔而迅捷地解下铜管,打开,从中抽出一卷薄如蝉翼的纸条,只扫了一眼,便转身向林大虎汇报:
“报告处长,太原鹞三号点回报:车队已过榆社,行进顺利,无异常盯梢。
沿途哨卡回报:道路畅通,戒严有效,未发现大规模可疑人员集结。
预计抵达时间不变。”
林大虎紧绷的下颌线终于微微松弛了一丝。
没有电报,这天空中的信使,就是连接太原与长治最隐秘、最快速的神经。
他沉声道:“回复鹞三号点:保持静默,持续观察。车队进入长治境内后,启用鹞一号接力点,信息直传此处。”
“是!”孙鹞子立刻走到窗边,从随身携带的皮囊里取出特制的纸条和微型炭笔,飞快地书写着只有他和他的隼能懂的密码。
那只刚刚归来的游隼似乎早已习惯这种节奏,安静地梳理着羽毛,等待着下一次的破空疾驰。
林家村保安团驻地,远远望去,不过是一片依山而建的普通石砌营房和训练场,与周遭山岩浑然一体。
驻地外围的明暗哨卡早已增至平时的三倍,游动的巡逻队眼神锐利如鹰,枪口微抬,警惕地扫视着每一寸可能藏匿危险。
低沉的、如同大地闷吼般的引擎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山坳的沉寂。
三十部蒸汽卡车,如同跋涉了漫长征程的钢铁巨兽,喷吐着疲惫而厚重的白色蒸汽,一辆接一辆,沉重地碾过驻地入口处新铺设的水泥路面,驶入那片被高大山崖半环抱的内部卸货场。
沉重的车轮压过地面,留下深深的辙印。
柱子率先从领头车的副驾驶跳下,虽然脸上带着长途押运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初。
他对着早已列队等候在卸货场中央的一群军人,干净利落地敬了个礼:
“石头!首批军械弹药,安全抵达!”
站在队列最前方的,正是晋南第一保安团团长——石头。
石头回敬军礼,动作简洁有力,声音沉稳如钟:“辛苦了,柱子!一路可还顺当?”
“托您和林处长的福,”柱子抹了把脸上的油灰,“路上戒严得铁桶一般,连只可疑的耗子都没钻过去。就是这铁疙瘩,爬坡费劲,烧煤跟喝水似的!”
石头嘴角微不可察地向上扯了一下,算是回应了柱子的玩笑。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柱子,投向了那三十辆庞然大物,以及车厢里被油布严密覆盖、散发着冰冷气息的货物。
“开始吧。”石头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卸货场。
一声令下,早已严阵以待的保安团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显然经过严格的训练,动作迅猛、配合默契、鸦雀无声。
沉重的卡车挡板被放下,搭成斜坡。
士兵们两人或四人一组,喊着低沉而整齐的号子,将覆盖着油布的长条木箱小心翼翼地抬下卡车。
军需官们的声音快速、清晰、毫无感情地报出每一项,同时用蘸水笔在厚厚的硬壳登记簿上飞速记录,另一人则手持清单,用红蓝铅笔飞快地勾划核对。
石头沉默地听着,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打开的箱体,检查封条是否完好,箱体有无明显撞击破损痕迹。
他偶尔会伸出手,掂量一下某个弹药箱的份量,或者用手指弹一弹冰冷的炮管,侧耳倾听那沉闷的回音。
空气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笔尖划过的沙沙声,士兵搬运的号子声,以及蒸汽卡车冷却时发出的嘶嘶声。
每一个数字的确认,都意味着林家村手中多了一分沉甸甸的力量,也意味着肩上压下了千斤重担。
柱子带来的警备旅士兵负责外围警戒,保安团的精锐则专注于卸货和清点。
清点核对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
当最后一项数据确认无误,军需官将厚厚一叠登记簿双手呈给石头时,他才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错认无误。”他吐出两个字,声音依旧沉稳,却仿佛卸下了无形的重担。
“入库!”
石头一声令下,士兵们再次行动起来。
这一次,他们搬运的方向不再是卸货场的空地,而是营房后方那片看似陡峭、布满风化痕迹的岩壁。
在几块看似随意堆放的巨大山石后面,两名士兵合力推动一块不起眼的、与山岩颜色几乎一致的厚重石板。
伴随着低沉的摩擦声,一个约两人高、三人宽的幽深洞口赫然显露出来——入口处还残留着明显的人工开凿和加固痕迹。
洞口甫一打开,一股混合着岩石凉气和淡淡石灰味道的冷风便扑面而出。
洞内并非完全漆黑,隐约可见人工铺设的简易轨道向内延伸,轨道两侧的岩壁上,每隔一段距离便悬挂着一盏防风煤油灯,昏黄的光线勉强照亮了前行的路。
这里,便是林家村保安团的核心机密之一——由天然小型溶洞改造而成的绝密军火库。
洞内空间经过人工拓宽和加固,巨大的天然岩柱被保留作为支撑,顶部和四壁都进行了防渗漏和加固处理,地面铺设了防潮的石灰层和厚木板。通风口巧妙地利用了天然的岩缝,并加装了隐蔽的通风管道。温度和湿度都相对恒定,是储存军火的理想场所。
士兵们两人一组,推着特制的、装有木轮的小型平板车,沿着轨道将沉重的木箱小心翼翼地运入溶洞深处。
洞内空间被规划得井井有条,不同的区域用粗大的原木或石墙隔开,分别储存不同类型的武器弹药。
步枪区、机枪区、火炮区、弹药区(又细分为子弹、炮弹、手榴弹)、配件区,每个区域都有清晰的标识。
负责洞内接收的是一队更为精悍、沉默得如同岩石的士兵。
他们是石头亲手挑选、专门负责守卫和管理这座地下宝库的守卫。
他们仔细核对每一箱送入洞内的货物编号和品名,指挥着搬运士兵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垫高防潮的木架上,并再次用缆绳加固。
石头亲自站在洞口内侧的阴影里,目光扫过每一辆进入溶洞的平板车,扫过每一个沉重的木箱,扫过士兵们汗流浃背却一丝不苟的脸庞。
只有当看到那些代表着强大火力的武器被安全、有序地安置在属于它们的位置上时,他紧绷的神经才会略微放松一丝。
柱子也跟了进来,饶是他见多识广,也被这溶洞军火库的规模和完善程度暗暗震惊。他低声对石头说:“石头,好地方!这比阎长官在太原的军火库还结实隐蔽!”
石头没有回头,只是回了一句:“砚哥儿安排的,安全!”
最后一箱炮弹被稳稳地放置在溶洞最深处、防护最严密的弹药区指定位置。
负责清点入库的守库人队长小跑过来,对着石头立正,声音在空旷的溶洞里带着回音:
“报告团长!首批接收军械弹药共计:步枪五千支,轻机枪二十五挺,75mm山炮十五门及其配件,步枪弹基数箱一百,机枪弹基数箱五十,75mm高爆榴弹基数箱五十,木柄手榴弹基数箱一百,引信基数箱五十。所有货物编号核对无误,已全部安全入库,登记造册完毕!”
石头接过最终的入库清单,借着洞口透进来的天光和洞内的煤油灯光,再次扫视了一遍。每一个数字都沉甸甸的。他深吸了一口洞内冰凉干燥的空气,沉声道:
“封库!”
守库人队长立刻转身,对着洞内深处打出一连串复杂的手语。
很快,溶洞深处传来沉重的木门关闭和铁链锁死的声音。
洞口处,那块厚重的伪装石板也在士兵们的合力下,缓缓复位,严丝合缝地挡住了洞口,仿佛那里从未有过一个通往地下的入口。
士兵们迅速将周围散落的碎石和枯枝重新布置好,掩盖掉最后一丝人为的痕迹。
夕阳的余晖,终于艰难地越过周围高耸的山峰,吝啬地洒在卸货场上。
三十辆蒸汽卡车已经熄火,如同耗尽了力气的巨兽静静趴伏着。场地上除了深深的车辙和搬运留下的些许凌乱痕迹,再无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