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正太铁路太原站工业区(1 / 1)

加入書籤

长太公路通车的盛大典礼余波未平,林永年便马不停蹄,带领着领航者公司一支精干的团队,正式与山西省府实业厅就正太铁路太原站周边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实质性磋商。

会谈地点设在实业厅一间最大的会议室里。

长条桌上,摊满了大幅的规划蓝图、地质勘测报告、正太铁路运输时刻及运费表,以及厚厚几摞数据资料。空气中弥漫着墨汁、纸张和一种严肃务实的气息。

实业厅长亲自主持,厅内分管矿业、电力、纺织、农工商的各科主事官员几乎悉数到场,显示出省府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另一边,林永年带来的团队则人数精干,却涵盖了工程预算、机械采购、产业运营等方面的专才,人人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计算尺,神色专注。

寒暄过后,迅速切入正题。

“林县长,贵公司愿意牵头开发此工业区,实乃解我省府燃眉之急,更是造福三晋实业之大举。”

厅长开门见山,语气热切,“不知领航者对此,初步有何具体构想?又预计投入几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林永年。

林永年从容不迫,他没有先谈投入,而是指向摊开的核心规划图:

“厅长,诸位大人。在谈投入之前,需先明确此工业区立足之根本。其最大优势,在于紧邻正太铁路太原站,运输便利,辐射力强。故我领航者初步构想,区内产业布局,首重依托资源、满足内需、替代输入三大原则。”

他手指点向图上规划的几个功能区块:

“其一,动力为先。工业区运转,首赖稳定充沛之电力。我领航者计划,在此处,”

他的手指落在规划图上一处标注为能源动力区的地块,“投资兴建一座新式火力发电厂。初步规划装机容量三万千瓦,采用最新式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不仅满足区内所有工厂用电,盈余电力并可并网供应太原城西部分区域。此乃工业区之心脏,亦是我方拟投入最巨之项目。”

此言一出,实业厅各位官员眼中顿时放光。电力匮乏一直是制约太原工业发展的瓶颈,若能解决,意义非凡。

“其二,纺织为重。”林永年的手指移向另一区块,“晋省乃产棉区,然纱布多为土法织就,质次价高,洋布充斥市场。我领航者计划在此,引进英国最新式环锭纺纱机和自动织布机,兴建一座现代化纺织厂。预计可年产棉纱800万件,棉布500万匹。既可消化本省棉花,又能替代进口,满足军需民用以至于出口创汇。”

几位分管纺织的官员忍不住低声交谈,面露兴奋之色。

“其三,食油为本。”手指再点,“山西盛产胡麻、大豆、花生。然榨油多为小作坊,出油率低,油品不佳。我公司计划在此,兴建一座机械化的榨油厂与精炼厂。采用螺旋压榨或浸出法,大幅提升出油率与油品质量。所产精炼油,可供应太原、大同乃至通过正太铁路外运。副产品豆饼、麻渣,亦是上好饲料与肥料。”

“其四,机修配套。”林永年最后指向靠近铁路线的一块区域,“正太铁路机车、车辆维修,各路矿山的机械修理,乃至未来区内各厂的设备维护,皆需强大之机修能力。我公司计划在此设立一家机器修理制造厂,初期以修理为主,逐步引进设备,发展至能制造简易机床、矿山机械零件乃至农具。此为工业之母,虽初期投入见效慢,却至关重要。”

他没有提及任何商业地产开发,全程紧扣实业二字,每一个项目都直指山西资源的深加工和进口替代,听得实业厅众官员心潮澎湃,连连点头。

“好!好!林县长所谋,皆切中要害,与厅内规划不谋而合!”厅长抚掌赞叹,“却不知如此宏大的计划,领航者预计先期投入资金几何?”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所有官员都屏息凝神。

林永年与身旁的预算专员低语两句,然后抬起头,报出一个清晰的数字:“初步估算,完成发电厂、纺织厂、榨油厂、机修厂四大核心项目之土地平整、厂房建造、设备购置安装及流动资金储备,首期总投资,约需银元一百五十万元至二百万元。”

会议室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即便有所预期,这个数字依旧庞大得令人心惊。

“当然,”林永年话锋一转,“此非一蹴而就。资金将分阶段投入。首期五十万元,用于支付土地补偿、完成三通一平基础工程,并启动发电厂主厂房建设及订购核心发电机组。后续资金,将视工程进度及运营现金流情况逐步追加。”

他进一步解释道:“资金并非全部来自领航者自有。部分将通过晋兴银行发行工业区建设专项债券募集,部分可寻求与有实力的山西商号合资共建具体项目。我领航者主导,意在确保规划落实、技术标准统一及建设效率。”

务实的态度和清晰的资金筹划,让官员们稍稍安心。

接下来的几天,会谈进入了更加艰苦的细节磋商阶段。

领航者的团队与厅内各科官员,就每一块土地的征用补偿标准、铁路专用线的接驳费用分摊、未来电力的并网电价、税收优惠政策的年限与幅度、甚至区内工人招募培训等无数细节,展开了反复的拉锯和论证。

林永年展现出极强的协调能力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既坚持原则,又在非关键处适当让步,推动着谈判一步步向前。

领航者团队的专业和高效,也给实业厅的官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开始真正将这位年轻的县长和他背后的公司,视为平等的、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最终,一份厚厚的《关于合作开发正太铁路太原站工业区之框架协议》草案逐渐成型。

草案明确了工业区的开发主体、双方权责、投资规模、产业导向、政策支持等核心条款。

协议草案被分别呈送阎长官做最后审定。

会议暂告一段落。

送走实业厅的官员,林永年站在会议室窗前,看着太原城初春的夕阳,长长舒了一口气。

连续高强度的谈判,让他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依旧明亮。

团队成员正在收拾文件,气氛轻松了不少。

“县长,看来大局已定。”一位负责工程的经理笑着道,“只等双方盖章,便可动土开工了。”

林永年点了点头,却又微微摇头:“框架虽定,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设备采购、技术引进、工程师聘请,桩桩件件都需慎之又慎。”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团队成员:“尤其是发电机组和纺织机械,皆需从国外进口。这中间,渠道、价格、质量、运输、海关,变数极多。我已让晋兴银行负责这部份的采购。我们只需专注完成工程建设工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