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2075万元(1 / 1)

加入書籤

太原总行地下发现巨额藏银的消息,被严格封锁在最小的知情范围内。

清点、转运、重新熔铸的工作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高效进行。

处理完地下金库的惊人发现,林砚和苏婉贞并未在太原过多停留。

巨额财富的涌入,意味着原先的许多计划可以更大胆、更快速地推进,但也对最核心的金融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立刻返回真正的根基之地——长治林家村。

几日后的一个清晨,林家村后山一处戒备异常森严的谷地。

这里在外界看来,只是领航者公司一个普通的高级包装材料厂,代号——“墨池”。

穿过层层明哨暗卡和需要多重口令才能开启的厚重铁门,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厂房内部明亮、洁净,与想象中机器轰鸣的工厂截然不同,反而带着一种近乎实验室的精密和安静。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特殊的油墨气味。

几台保养得极好、泛着德国精密机械特有冷光的机器正在低鸣运转。

这些,正是当初从青岛拆运回来的、原德华银行旗下印刷厂最先进的小型印钞设备和配套的雕版、制版设备。

“夫人,砚哥儿。”负责墨池的是一位沉默寡言、手指却异常灵巧的老师傅,姓秦,原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最顶尖的雕版师傅之一,被苏婉贞重金请来。

他指着正在试机的一台双色凹印机介绍道:“设备已经全部调试完毕。德国人的机器确实精巧,误差极小。我们按照您提供的图样和油墨配方,试印了几批样品,请过目。”

他递过来几张崭新的纸币样品。

纸张挺括,触感独特,带着明显的韧性。图案清晰精美,线条细腻,色采过渡均匀。

正面是磅礴的太行山图案,下方是晋兴银行字样和面额;背面则是复杂的几何花纹和防伪底纹。用手触摸主要图案区域,能感受到明显的凹凸感,这是凹印技术的特征。

苏婉贞仔细检查着每一处细节:水印是否清晰、安全线是否埋设平整、色彩是否准确、编号有无错乱。

她甚至拿出一个高倍放大镜,观察着微缩文字和极细的底纹线条。

“不错。”良久,她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凹凸感、色彩、纸张,都达到了要求。防伪要素也全部体现出来了。秦师傅,辛苦了。”

秦师傅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份内之事。有了这些机器和您提供的特殊纸张、油墨配方,若是还能出岔子,老朽也没脸待在这里了。”

林砚也拿起一张样品看了看。

这几乎是这个时代能达到的最高印刷水准了,足以媲美甚至超越许多外资银行的钞票。

更重要的是,从纸张制造(使用太行山特产的优质桑皮、楮皮纤维,并在林砚指导下添加了特殊标记物),到油墨配方,最后到雕版印刷,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都尽可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产量如何?”林砚问道。

“如果机器全开,日夜两班倒,月产各类券别钞票约莫一百五十万元至二百万元之间。”秦师傅答道,“若还需扩大,就需要添置新机器了。”

“暂时够用了。”苏婉贞接口道,“首批印制的,主要是用于替换旧式银票和支撑新分行开业的一元、五元、十元主币。辅币和更大面额的,暂缓。”

看完了印钞厂,他们又来到了相隔不远的另一处同样守卫森严的厂区——银币铸造厂。

这里的气氛则截然不同,充满了金属的热力和撞击声。

高大的熔炉燃烧着,将重新熔炼好的白银化作灼热的银水。

银水流入刻有晋兴银行·壹圆字样及稻穗图案的钢模中,冷却后形成粗糙的银坯。

经过冲压、滚边、抛光等工序,最终变成一枚枚闪烁着柔和银光、图案清晰、边齿规整的崭新银元。

“叮当——叮当——”清脆的撞击声不绝于耳,那是成品的银元落在检验筐里的声音。

负责铸币的工头拿起几枚刚刚下线的银元,递给苏婉贞和林砚。

“夫人,砚哥儿,请看。成色按照您定的标准,库平七钱二分,含银九成,铜一成,保证硬度又不易氧化。重量、直径、厚度公差都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林砚掂量了一下手中的银元,分量十足,图案精美,声音清脆悠长,确实是上好的“袁大头”级别甚至略优的货色。

“很好。”苏婉贞将银元收起,“产量要跟上,不仅要满足银行兑换和新币发行,未来公司发放薪饷、收购原料,也要逐步改用我们自己的银元。”

离开了喧嚣的铸币厂,母子二人在护卫的簇拥下登上了返回村中的马车。

车上,苏婉贞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地计算着。

“加上新得的黄金,我们的黄金储备已有十三万两,极为雄厚,远超任何一家山西境内的票号钱庄。白银储备达七百万两,更是充足。”

“这样我们的准备金合计:130万两(黄金兑白银按1:10折算)+700万两(白银)=830万两白银”

她眼中闪烁着锐利光芒,“按照你的建议,我计划将晋兴银行的纸币发行准备金率,定为40%。其中,25%为黄金及硬通货(包括这些新银元),15%为国债、优质商业汇票等短期信用票据。”

“最大发行量:830万两×2.5倍=2075万元”

这个准备金率在当下看来是极为保守和稳健的,甚至显得有些浪费资本。

但林砚深知信用一旦崩塌的可怕后果,坚持必须留有充足的缓冲空间。

苏婉贞总结道:“如此,我们便初步构建起了白银储备-银元实物-晋兴银钞三位一体的货币体系。以十足准备银券取信于民,以信用保证银券方便工商,以自铸银元巩固币值,再以庞大的贵金属和产业资本作为最终底气。”

这套方案稳健而富有远见,既考虑了当下的信用建立,也为未来的金融扩张留下了空间。

林砚听完母亲的完整阐述,脸上露出了崇拜的神色。

“娘,你真厉害,”林砚点头同意,“按这个方案,我们的纸币,会比沉甸甸的银元还踏实。”

他望向车窗外飞速掠过的农田和正在兴建的工厂,缓缓道:“等到我们的纸币凭借十足的准备金和领航者公司的庞大实体信用,彻底站稳脚跟,流通三晋甚至更远的时候……”

他没有说完,但苏婉贞已然明白。

那时,晋兴银行所掌握的,就不仅仅是财富,而是一种无形的、却足以影响一切的权力——金融的权柄。

首批新银元和晋兴银元券,优先通过三条渠道流向市场:

军饷发放:阎长官麾下部分嫡系部队及完全由林家掌握的保安团、护厂队,其军饷开始尝试部分以新银元和新钞发放。大兵们拿到沉甸甸、亮闪闪的新银元,比拿到杂色银两或信誉不明的纸币要高兴得多,对新币的接受度极高。

公务结算:与林家关系密切的长治、晋城等地政府机构,在采购、工程款项支付时,开始尝试接受甚至要求使用新币结算。

领航者体系内部:所有领航者旗下工厂、矿山、公司的员工薪资、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全部以新银元和晋兴银元券进行结算。庞大的内部流通体系,瞬间为新币提供了坚实的消化基础和应用场景。

效果立竿见影。

在长治领航者机械厂门口,刚领到薪水的工人们好奇地掂量着新银元,互相敲击听着那清脆悦耳的声音,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这大洋真亮!比外面那些强多了!”

“是啊,听说能一个换七钱二银子呢!去银行就能换!”

“换啥?厂里小卖部、合作社都收这个,比银子方便多了!”

在太原,一家与领航者公司有生意往来的布店老板,收到对方支付的一叠崭新的伍圆晋兴银元券时,起初还有些犹豫。但看到钞票精美的印刷、特殊的质感,又想到领航者公司的金字招牌,便试着去晋兴银行太原分行要求兑换。

柜员笑容可掬,当场清点,毫不犹豫地按照牌价1圆钞兑换1枚领航银元(或等值七钱二分白银),整个过程顺畅无比。老板拿着沉甸甸的银元出来,心里顿时踏实了,对那轻便易携的钞票好感大增,下次交易时甚至主动提出:“能否多给些钞票?”

信誉,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兑现和流通中,悄然建立。

晋兴银行各分行的柜台前,也悄然挂出了醒目的水牌,上书:“本行发行之银元券,见票即兑十足银元。本行新银元,成色足重,童叟无欺。”

充足的贵金属储备,是这条告示最硬的底气。

苏婉贞每日都会审阅各分行报送的兑换数据。

初期,出于好奇和试探,前来兑换银元的人不少,金库的白银流出量可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兑换的比例开始稳步下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并愿意持有这种轻便的纸币。

而通过回收白银、发行纸币,银行实际上获得了可观的“铸币税”收益,这部分资金又被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业和金融扩张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