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外汇大单(1 / 1)

加入書籤

杨先生对这件事也有所耳闻,他肯定了张楚是有实力的,便问道:“既然如此,什么时候可以让我看到你们的方案?”

张楚估算了一下时间,“三天,给我三天时间,把所有方案都交给杨先生。”

“三天?”听到这话,徐总工这边一片哗然。

三天时间能干什么?什么都干不了吧。

哪有这么快的?

难道5731厂有其他的情报信息来源?提前做准备?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三天时间内,他们就能把方案准备好,这边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其竞争。

而作为甲方只看结果,并不看过程。

然而这还没完,张楚继续说道:“实际上,如果杨先生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提供一整套的体系,从单兵的火箭弹,到火箭炮,榴弹炮等等。”

“一方面可以改良你们现有的武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提供替代品,保证在性能上更好,而且价格更实惠,最关键的是,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张楚的想法很简单,对方不太可能一上来就给他这么多信任。

所以,两条腿走路,让对面自己选,获得信任之后,其他事情都好说。

杨先生单手托腮琢磨,一番思索之后:“我们目前还不想大范围地替换,当然,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适量采购,试一试效果。”

张楚笑了,和他想的一样。

兵者,国家大事,开不得一点玩笑,宁愿贵一点,也一定要成熟。

所以,想要完成替代不是这么容易的。

苏制和美制装备,在全世界已经积攒了足够口碑。

现在龙国需要重走这一条路,任重道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实际上,在张楚穿越之前,龙国的武器装备已经非常成熟、先进。

但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份额依旧很小。

原因无他,就是没有口碑积累。

而张楚现在需要加速这个过程。

杨先生又看向徐总工这边:“你们这边呢?”

徐总工自然还不想放弃:“给我们一点时间,实在不好意思,我们没有提前准备好。”

杨先生追问道:“那你们三天时间可以出解决方案吗?”

听到这话,徐总工面露难色。

别说三天了,三个月都不可能啊。

最多对一些小的方面进行改进,但要他们像张楚一样,重新设计,三个月都完全不可能。

正常来说,都是先拿到对方的意向订单,然后回去慢慢摸索,改良。

而且很多东西都不需要一次性改良到位,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方也能接受。

毕竟龙国的装备比较便宜,出于价格考虑,对方也会采购。

但现在偏偏出现一个5731厂,出现一个张楚就乱套了,完全乱套了。

对方根本不按照套路出牌。

最后,徐总工只能说道:“他们说三天时间,我是不太相信的,杨先生,要不这样,三天之后,你先看看他们的方案,你们让专家审核一下。”

“我觉得大概率是不行的,到时候我们再来谈。”

874厂其他人附和道:

“我觉得这样最好,说实话,他们可能是在虚张声势。”

“没错,就是想让我们知难而退,李厂长,你们这种策略也太阴毒了。”

“可惜我们在这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了,没这么好骗,三天?怎么可能。”

很显然,他们缓过神来了。

有了先前几次经历,李厂长倒是自信:“既然如此,那就先到这儿吧,三天后我们再相见。”

会议结束了,张楚跟着李厂长一起回到房间。

不过回去之后,李厂长还是有点担心:“真的能行吗?三天时间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我可以去再谈谈,一个星期应该也行。”

“主要是这一次涉及的项目有点多,而且我们来之前也没有什么准备。”

虽然李厂长并不怀疑张楚的能力,但还是担心时间太短了,来不及。

“三天时间够了,只不过,可能需要李厂长你代笔,之前122MM火箭弹的方案,也是顾主任代笔的,我在这方面……水平不足。”

张楚肯定的回答让李厂长也不好再说什么:“行,那我去做准备。”

李厂长去找了些工具,做好准备。

而张楚这边,AI还在不断进行建模仿真试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方案。

当然,还需要考虑成本。

这就是AI带来的好处。

之前张楚自己制定方案时,材料、工艺的选取,他必须考虑到成本因素。

有些时候要选很久。

但现在,他只需要给AI提供一个成本的区间,让AI把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AI就会考虑成本因素进行筛选,比张楚自己选的效率高多了。

【接收到新的任务:协助5731厂完成一亿美元外汇订单,奖励1000科研点数。】

任务来了!

又是和订单有关的任务。

一亿美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

现在的一亿美元,大概是1.5亿人民币。

而且,国家已经尝试在施行双重汇率制。

所谓的双重汇率制,也就是内部结算价和官方牌价不一样。

内部结算价是2.5:1,就是说,一亿美元是2.5亿人民币。

官方牌价是1.5。

在张楚穿越之前,5371厂一年的销售额也就几千万。

完成这个任务,就相当于过去几年的量。

很快,李厂长做好准备,张楚口述方案,李厂长进行书写。

时间来到晚上,七点,张楚和李厂长再次参加会议。

当然,这一次来是旁听的,想听听徐总工这边是什么情况。

然而,这一番听下来,李厂长高兴坏了!

对方这么多人,各个领域的专家合在一起,完全抵不过一个张楚。

他们提出来的问题远不如张楚全面,分析也不够细致。

最关键的是,三天之内给不出解决方案。

所以,主动权现在在他们手里。

会议结束,张楚和李厂长回去继续工作。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看着眼前厚厚一沓手稿,李厂长不可思议得看着张楚:

“虽然我之前也见识过小张同志你的本事,但现在看到这么多的手稿,我还是不敢相信....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你的大脑构造和别人的不一样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