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臣计划做三件事(1 / 1)

加入書籤

几日后,皇宫,暖阁。

气氛肃穆。

崇祯皇帝坐在御案后,脸色平静,但眼神深处,却跳动着压抑不住的火焰。

这几日,他经历了从震怒到狂喜,再到后怕,最后是前所未有的振奋。

周涛站在下面,神情淡然。

“银行的事,你办得很好。”崇祯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是陛下天威浩荡,臣只是奉旨行事。”周涛躬身。

“少来这套。”崇-祯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拘礼。“跟朕说说,这银行,接下来你打算怎么走?”

“陛下,银行如今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但臣以为,这只是第一步。”

“第一步?”

“是。臣计划做三件事。第一,‘汇通天下’。”

“汇通天下……”崇祯咀嚼着这四个字,眉头微蹙,“你的意思是,在京城之外,也开设银行?”

“正是。臣计划在江南、九边等重镇,陆续开设分行,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金融网络。”

“听起来倒是不错。可你想过没有,分行开在千里之外,京城的龙元,如何能在那里兑换出白银?银库如何保证?若是地方官吏刁难,或是被流寇山匪盯上,又该如何?”

“陛下所虑,臣都已想过。分行初设,不必携带巨额现银,只需京城总行一纸凭证,便可在当地兑换。至于安全,可由天雄军或锦衣卫派驻精锐护卫。地方官吏若敢刁难,便是与陛下作对,与大明国策作对,一道圣旨便可罢免。长远来看,当龙元信誉遍及天下,百姓认的,便不再是银子,而是龙元本身。”

崇祯的眼睛亮了。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解决他多年的心腹大患。军饷、赈灾款项,便可一日千里,再也不必受制于路途遥远和层层盘剥。

“好。这第二件呢?”

“第二,是‘产业扶持’。”

“扶持产业?”崇祯的声调有了些变化,“扶持西山那样的产业?”

“不止是西山。银行有了储户的存款,这些钱不能躺在金库里睡大觉。臣打算成立专门的贷款部门,向那些有前景的民间工坊、商号提供低息贷款,特别是纺织、造船、制瓷等行业。”

“胡闹!”崇祯的声音陡然转冷,“自古重农抑商,商人逐利,唯利是图,乃国之末业。朝廷的银行,怎能将钱借予这些市井之徒,助长奢靡之风?”

“陛下,时代不同了。建奴的铁骑,不会因为我朝百姓勤于耕种就停下马蹄。一艘福船,能载千名士卒,更能带来万两白银的税收。一座铁厂,能铸万千农具,更能为我大明铸造出无坚不摧的火炮。商税若能兴盛,何愁国库不充盈?国库充盈,何愁强军不可得?以钱生钱,以商养战,这才是国富民强之道。”

这番话,又一次刷新了崇祯的认知。他从未想过,钱庄还能这么用。

崇祯沉默了,在大殿里来回踱步。

“第三件。”周涛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变得格外郑重,“是‘发行国债’。”

“国债?”崇祯停下脚步,皱起了眉,这是一个全新的词汇。

“是的,陛下。所谓国债,便是朝廷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向天下百姓和商贾借钱。”

“什么?”崇祯猛地回头,眼神锐利如刀,“你说什么?让朕,向百姓借钱?”

他的声音有些干涩,带着不可思议的荒谬感。

“朕,天子!富有四海!竟要向黎民百姓伸手借钱?传出去,朕的颜面何存!大明的颜面何存!”

“陛下,这并非乞讨,而是共赢。”周涛不卑不亢地迎着他的目光,“百姓将余钱借予国家,国家付给他们高于存款的利息,这是一种投资,稳赚不赔。而朝廷有了这笔钱,便可以做许多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大事。”

周涛向前一步,声音激昂了几分:“比如,彻底整编天下卫所,打造一支五十万,乃至百万,真正忠于陛下、战无不胜的新军!比如,大修水利,兴办教育,让大明的根基,更加稳固!陛下,这是将散落于民间的涓滴细流,汇聚成可以撼动山河的惊涛骇浪!”

崇祯久久没有说话。

他看着眼前的周涛,这个曾经让他头疼不已的小舅子,如今却像是一座宝库,总能掏出让他震惊的经世济民之策。

暖阁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许久,崇祯才长长吐出一口气,眼神复杂地看着周涛。

“你说的这些,朕准了。”

他站起身,走到周涛面前,从御案上拿起一沓厚厚的奏报,递了过去。

“你再看看这个。锦衣卫和三法司,这几天可没闲着。”

周涛接过奏报,翻开第一页,瞳孔便猛地一缩。

上面是晋商八大家在山西老巢查抄的财物清单。

奏报上的墨字,仿佛带着血腥气。

“计抄没范家、曹家等八大晋商山西总号及全国一百三十七处分号,得现银三千一百二十万两,黄金一百七十万两,各类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田契地契……折银约两千四百万两。总计,折银五千五百二十万两!”

饶是周涛有心理准备,看到这个数字,也倒吸一口凉气。

五千五百二十万两!

这几乎相当于大明两年的财政总收入!

而这,还仅仅是晋商!

他的手有些发抖,继续往下翻。

后面是查抄出的账本和密信的记录,内容更是触目惊心。

“崇祯元年,建奴入寇,范家经由张家口,私售精铁三万斤,粮草十万石于建奴。”

“崇-祯二年,袁崇焕督师蓟辽,曹家泄露关宁铁骑粮道信息于建奴,致使粮草被劫,我军一度断粮。”

“崇祯三年,喜峰口大捷前,王家试图将我军设伏计划,通过蒙古部落传于皇太极……”

“另,查出与晋商勾结,收受贿赂,为其走私提供便利的朝中官员、边镇将领,共计一百七十三人!其中,三品以上者,一十一人!”

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罪证,跃然纸上。

周涛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捏着奏报的手,青筋暴起。

这些蛀虫,这些国贼!他们喝着大明的血,却在背后狠狠捅刀子!

“啪!”

崇祯一掌拍在御案上,整个暖阁都为之一震。

他的胸膛剧烈起伏,双目赤红,那张向来隐忍的脸上,此刻布满了滔天的杀意。

“一群认钱不认祖宗的畜生!一群该千刀万剐的卖国贼!”

他咬着牙,一字一句地嘶吼,“朕待他们不薄,大明待他们不薄!他们就是这么回报朕的!回报大明的!”

“若不是你,周涛,若不是你!”崇祯转过头,死死地盯着他,“朕,怕是要被这些蛀虫,活活啃食干净!这大明的江山,就要断送在朕的手里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后怕的颤抖。

周涛放下奏报,单膝跪地。

“陛下,国贼不除,国无宁日。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好一个该做的事!”崇祯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杀意,走过去,亲手将他扶起。

“你起来。在大明,你周涛,有不跪之权。”

他看着周涛,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倚重。

“朕,幸甚有你。”

翌日,奉天殿。

大朝会。

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尽数到齐。

整个大殿,气氛压抑得可怕。

官员们一个个低着头,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已经听说了晋商案的些许风声,每个人心里都七上八下的。

温体仁站在百官前列,脸色苍白如纸。他知道,这一次,风暴是真的来了。

崇祯皇帝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端坐于龙椅之上,面沉如水,不怒自威。

“诸位爱卿。”

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朕今日召集诸位,是要宣布几件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