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我若为太子(1 / 1)

加入書籤

长安,

皇帝李渊为二儿子世民在西苑营建的弘义宫,终于是建好了。

出长安西内苑的西云龙门,往北不远便是弘义宫了。

今日天气晴好,皇帝在朝会后,特召宰相重臣们随从,与秦王来参观这座新落成的宫殿。

“朕以秦王有大功,故于宫中立山村景胜,雅好之。”

“二郎,可还满意乎?”

一身紫袍的秦王李世民随同在皇帝身侧,对于这座特意为他而建的行宫,却是并没有怎么在意。

“儿臣谢陛下恩赏。”

相较于太极宫,弘义宫显得冷僻和单薄,较宫城的宏大气势,这里倒更像是一个园林别墅。

不过毕竟是在宫苑之西,比起之前秦王从承乾殿搬去的长安最西南的坊中,却又要强很多。

原来秦王府在长安外城最西南的坊,虽占据一坊之地,可此时南面诸坊,那都号称鬼坊了。

殿中监卢宽也是替皇帝向李世民介绍着一应宫殿台楼。

宫中有弘义殿、垂拱前殿,又有戢武殿,修文殿、翠华殿、祭酒台等。

“弘义宫南面三门,中曰应天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北面一门,曰玄武门,西面无门,东面门曰集禧门。

弘义殿前曰仁寿门,左曰日华门,右曰月华门。弘义殿后是宜明门,又北曰政和门,门内为仁政殿···”

弘义宫中还有瑶池,池之东北是蓬莱阁。

李世民陪着皇帝,在弘义宫中各处参观。

之前皇帝说这弘义宫修的仓促,是山村胜景,可实际上这就是小一号的太极宫,也有三大殿,各处偏殿配殿,甚至还有人工湖瑶池等,整个弘义宫,不比东宫小。

皇帝在他灭掉王世充后,就开始为他营建这处宫殿,这么快就建好了,速度已经够快了。

说实话,这里比他当初居住的太极宫承乾殿可大多了。

也远比南西南的那占一坊之地的秦王府,距离皇城、大内更近。

但李世民心思根本不在此处。

卢宽口水都要说干了,他面上也没半点喜欢。

“陛下,”

终于,当皇帝提出要瑶池泛舟,然后中午就在蓬莱阁与大臣们宴饮时,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了。

“陛下,突厥颉利可汗二十万众侵入代北,定襄王李大恩战死新城,两万人皆没。

如今刘世让继为代州总管,两万人守雁门城,血战百日矣。十余万突厥大军围攻,却没有一兵一卒增援雁门城,

代州忻州四十一城,如今已陷三十九城,仅余雁门、秀容两座州城,也是岌岌可危也。

朝廷的援兵在哪,为何刘世让会孤军奋战!”

“陛下,定襄王奉诏出马邑,等不到约定的兵马,被包围覆没。如今,刘世让这两万人马,难道也只能孤军奋战,直到最后兵尽粮绝而亡?”

李渊收起脸上笑容,

扭头看着次子。

李世民却并没有就此停下,反而是越发激动的道:“陛下,儿臣既是陛下皇子,也还是朝廷大臣。是尚书令兼中书令、太尉兼司徒,是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更是掌全国征讨的天策上将,还兼雍州牧、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儿臣以为,如今代北局势,已经岌岌可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救援雁门。”

李渊长呼一口气,“二郎,今日是来看你这弘义宫的,至于与突厥的战事,朝廷自有决定。”

李世民涨红着脸,“陛下,儿臣既然还是尚书令兼中书令,太尉兼司徒,是十二卫大将军,是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那为何现在这些军国大事,

儿臣却不能参与商议?太子殿下挂帅,可先前亲征河北,仗打完了他都还没出潼关。如今河东局势危急,一百天了,太子仍还在蒲坂,距离前线千余里。

儿臣以为,太子实在不适合挂帅统兵。

儿臣请求替代太子为帅,亲自赶往太原坐镇,指挥诸路兵马,与突厥颉利可汗,决战雁门,将他们逐出长城!”

“陛下,”

“够了。”李渊黑着脸打断了秦王的话,“你在秦王府建学士府,征召了十八位名士为秦王府学士,让他们轮流到王府为你讲经授课、整理图籍,可是如今看来,你并没有静书读书。”

“太子挂帅抵御突厥,坐镇蒲坂指挥,那是朕的旨意。李大恩兵败新城,是独孤晟失期,朕也将他流放敦煌。

如今忻代等失陷多城,那也是无奈之举。

朝廷如今已经与突厥达成和议,马上襄武王李琛和太常卿郑元璹等人也将被突厥送还,

颉利会撤回长城外。”

李世民红着脸道:“陛下真的要向突厥割地纳贡和亲?”

“我大唐如今已经一统天下,为何却还要对突厥卑躬屈膝?父皇,儿臣以为,这仗可以打,我们为何要不败而败,未败而投降呢?”

“住嘴,称呼朕陛下。”李渊动怒,“军国大事,岂是你说打就打?满朝诸公文武,难道就都不如你李世民?”

“陛下,儿臣愿立军令状,若是不能赢,到时自刎以谢天下!”

“胡说,你带兵打败了,自杀了有什么用,那时突厥马蹄洛阳长安,李唐国家社稷都亡了,你死了又有何用?”“陛下,突厥人反复无常,最是言而无信。现在和亲纳贡,突厥人只会得寸进尺。

他们不过是用谈和来欺骗我大唐,

陛下若不信,可否让颉利在谈和期间,停止攻打代州忻州,可否让他下令停止劫掠代北诸州?

能否让他把掳掠走的我大唐代北边疆数以万计的百姓放还?他不会,他只是在骗我们,他仍在加紧进攻,他还在到处抓工匠,日夜赶工打造攻城器械,待雁门城破,待忻州城破,他们下一个目标就是太原城,若是太原再丢失,

陛下,那整个河东可就危矣,

那时候,突厥人才真正要饮马黄河,直指洛阳,甚至是要劫掠关中。

陛下,那时就悔之晚矣。

请许儿臣出战,儿臣可以不要元帅之名,儿臣愿意只任一道行军总管,亲自往太原坐镇,率兵至雁门城下增援刘世让。

只要陛下让蔚州李逸、北燕州道玄、隰州张纶等诸道一起出兵,儿臣定击退突厥!”

李渊看着涨红脸的儿子,

“你这是要赌国运,”

“你挑个吉日,搬来弘义宫居住,好好静下心来读读书。”

皇帝说完,甩袖离去。

李世民站在那,怔怔出神。

他没想到,皇帝会这般干脆且无情的拒绝他,哪怕他愿意让太子继续挂帅,他只是做太子麾下一行军总管,皇帝都不肯让他领兵。

和亲、纳贡、议和。

可笑。

战场上不能击退突厥,靠送女人送钱帛,就能让突厥退兵?怎么可能?

颉利那般贪婪且没有信义的人。

颉利只是在拖时间,他要的是攻下雁门和忻州。

雁门是一座坚城,当初始毕可汗率二十万骑,围攻三十三天都没能攻下。

但如今,颉利可汗围雁门已经围了百天了。

去年冬还围了一个多月。

也许朝廷觉得颉利攻不下雁门,但李世民却觉得朝廷若不积极增援,那雁门坚守不了多久了。

雁门城一失,那整个太原以北,可就彻底要沦为突厥人的牧马场。

河套的丰胜二州,已经被割让给突厥了,难道忻代二州也要送给突厥?

那样的话,并州可就再也没安宁,甚至很难守住。

难道到时太原也要送给突厥,

那汾州、晋州、绛州、蒲州,整个河东是不是都要送给突厥?

他实在难以理解皇帝的想法,更无法忍受太子挂帅的不作为。

朝廷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李逸王君廓的四万河北兵在山后,甚至还能从河北拉出两三万人过去。

李逸在蔚州大败高开道和思结部,充分的证明了这位大将军王的用兵才能,他在瓶形关,就如同一把抵在颉利腰上的一把尖刀。

李道玄王君廓出云中的两万幽州军,其战斗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王君廓率领这支兵马,曾迅速扫平高开道三州,也仅用一天一夜,就硬攻下了天险居庸关。

而李道玄虽然刚调过去,但他曾经在浩州在隰州,也是勇悍绝伦。

有这样两支精锐在侧后,就有了基本保障。

若是让他领兵出击,他只要在太原集结两三万人马,那么北上先解忻州之围,就可与几路人马合围颉利,在石州在延州,可是还有张纶、段德操的几支人马,也很能打。

明明可以战场上把失去的夺回来,

皇帝却偏偏要在谈判桌上求和讨饶,可这种求饶有什么用。

良久。

李世民长吐一口浊气,对着来寻他的大舅哥长孙无忌道:“辅机,你说我若是太子,代北如此局势,我向陛下请战出征,

陛下可还会再如此拒绝我吗?”

长孙无忌愣了一下,看着一脸严肃的妹夫,赶紧左右观望了一番,“二郎,当心隔墙有耳。”

李世民惨笑两声,“陛下防我到如此地步,竟然连国家安危都不顾了。”

长孙无忌叹了声气,“谁叫他是嫡长呢,自古以来,立嫡以长不以贤。”

“不过,也不是所有皇太子最后都能当上皇帝,也不是非嫡长子就不能当皇帝。”长孙无忌压低声音,凑到李世民耳边轻语。

那几声轻语,就如同恶魔低语,让李世民呼吸都不由急促了几分。

“这大隋朝,可不就是活生生的现成例子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