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危急存亡之秋也(1 / 1)

加入書籤

“这是测力天平,这是粒子图像测速仪,这是压力传感器与温敏漆……”

成飞研究所,实验室中,总工段晓飞带着陈辉在实验室中参观,陈辉有感兴趣的仪器设备,他也会耐心的解释,一些陈辉不了解的事项,他也会一一提醒。

“接下来我们要去参观的是风洞系统,成飞这边算是比较齐全的,除了激波风洞,我们也有电弧风洞和热冲风洞,简单来说,激波风洞的运行时间通常是毫秒级,主要用来验证一些瞬时现象,比如激波-边界层干扰。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电弧风洞和热冲风洞,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的稳定运行实验。”

段晓飞骄傲的介绍着,他们成飞拥有全国最好的实验设备,当然,他们也做出了最好的成果,自然可以骄傲。

“这是低速风洞,通常速度小于0.3马赫,主要用于模拟战斗机起降、巡航阶段的低速气流特性,配备烟流/油流可视化系统观察流场分布。”

陈辉顺着段晓飞手指看过去,只见前方一个全钢结构的庞然大物,与其说这是套设备,还不如说这本身就是一栋建筑。

“这个风洞采用开口式设计,长宽高12mx3.5mx18m,采用全钢结构框架,入口段配备蜂窝整流栅或筛网,减少气流湍流……”

不止是简单介绍,连详细参数都跟陈辉说得一清二楚,让陈辉感觉自己不是来参观,而是来接收这座实验室的。

继续往前走,段晓飞继续介绍到,“这是超声速风洞,速度为0.3马赫到5马赫之间……”

光是在实验室中逛了一圈,就花费了足足一天的时间。

这也让陈辉对成飞研究所有了个大概的认识。

“没关系,今天只是大概跟你介绍一番,等后续你用得多了,自然就能熟悉了。”

走出实验室,段晓飞笑着对陈辉说道,他也没指望陈辉能够听他说一遍就把所有设备和注意事项都记住。

最后,一行人来到会议室中。

会议室中已经坐着七八个人。

一个儒雅中年起身向陈辉走来,“陈教授好,我是成飞研究生负责人,赵昀东。”

中年起身自我介绍到,热情的向陈辉伸手,“欢迎陈教授莅临指导,以后发动机方面的问题,就全靠陈教授了。”

“为国为民,定不辱使命!”

陈辉也没有谦虚,他来这里就是为了做这件事的。

赵昀东赞赏的看了陈辉一眼,红光满面的说道,“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快坐吧,”

赵昀东招呼大家坐下,“就不耽搁大家时间,晓飞,你给陈教授介绍一下。”

“陈教授想必就不用给大家多介绍了吧?”

大家都坐好后,赵昀东站起身来,在会议室中扫了一圈后,抬手指向左首位的一人,对陈辉说道,“这位是总体设计部负责人石鹏……”

“这位是气动与结构部负责人刘奇伟……”

会议室中足足有二十多人,几乎涉及了整个研究所全部重要部门的负责人,这个欢迎会议的规格,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介绍完毕后,赵昀东再次开口,“以后动力系统研究部就由陈教授主管,大家全力配合陈教授的实验!”

“?”

这话来得太突然,不要说会议室中其他人,就连陈辉自己都是满脸愕然。

他只是来当个科学顾问而已,没必要给这么大的权力吧?

“陈教授不必担心,我们研究所跟公司不一样,是服从纪律的,不用担心有其他问题。”

赵昀东抬手阻止了陈辉的话,神色严肃的说道,“既然战堂堂主让您过来,自然会给您的研究提供足够的便利,不仅是动力系统研究部,如果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您尽管开口,我们都会尽量满足。”

“明白。”

陈辉郑重点头,权力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他能感受到对方的诚意,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

不过他有信心!

“没想到你也来了!”

刚走出会议室,鄂维南院士就迎了上来,笑盈盈的说道,“你来了,我感觉距离问题解决就不远了!”

“鄂老说笑了,听说您最近又有了新的发现?”

陈辉同样满脸笑容,跟鄂维南院士的几次合作都很是愉快,他很敬重这位前辈。

“的确发现了一种陶瓷基材料,但距离完全达标,还有一段路要走。”

鄂维南脸上笑容消失,眉头微蹙,显然,他们恐怕遇到了些棘手的问题。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去我们实验室看看?”

陈辉略一思考,接受了这个邀请。

……

接下来的时间里,陈辉每天出入实验室,采集各种数据,用于建模,偶尔还会去鄂维南院士所在的材料部看看,帮鄂老解决一些数学上的问题。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

“恭喜!”

这一天,陈辉刚走出实验室,鄂维南院士就走了过来,笑盈盈的说道。

“鄂老有新的突破?”

陈辉来到研究所后,虽然也会协助调整模型,但并没有太多的参与耐高温材料的研发,更多是专注在流体模型的构建上。

鄂维南摇头,“不是所有人做科研都跟你一样快的。”

“哪有那么容易说突破就突破了。”

“不过我们搞的毕竟不是商业,只要不计成本,造还是能造出来的。”

“那有什么好恭喜的?”陈辉不解。

“当然是你跟丹尼斯教授那篇论文。”鄂维南理所当然的说道,“我有种预感,过不了多久,ns方程这个世纪难题也会被你解决。”

陈辉恍然,那篇论文投稿都是半个月前的事情了,这些天他专注做实验,研究模型,都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不过那篇论文见刊是必然的,这并没有什么惊喜。

“鄂老,陈教授,最近出了个大新闻!”

杨驰从走廊上小跑过来,神神秘秘的说道。

鄂老他们过来时,也带上了肖蒙教授的团队,肖蒙教授已经从江城大学离职,但成飞这边也是提供研究生名额的,所以杨驰他们休完假后也直接过来了,毕业之后大概率就留在这儿当研究员,直接省去找工作的烦恼,他们自然没什么不愿意的。

“什么大新闻,别卖关子了。”

几个月时间的共事,鄂维南院士跟杨驰早已熟稔,他对这个机灵的研究生也是有不少好感的,认为他是个值得培养的后辈。

“阿三那边最近掉了架飞机。”

杨驰拿出手机,调出新闻。

陈辉和鄂维南院士看完新闻,神色都有些沉重,这起事故无疑是惨烈严重的。

“据说是因为当地温度太高,暖空气密度不够,没能提供足够的升力导致的……”

杨驰闲聊着道听途说的消息。

“没想到连波音都会出这种事情。”

陈辉感叹,“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波音787首次出事故吧?”

“这有什么稀奇的,波音也不过是个组装公司而已,发动机都不是他们自己生产的。”

鄂维南摇头,“我们国产的c919也一样,发动机也是进口的。”

陈辉点头。

虽然目前华夏战斗机发动机已经追上了世界前列,但商用的飞机发动机跟战斗机发动机还是有许多区别,短时间内没办法将这项技术从军用转向民用。

但耐高温材料和多尺度流体模型,却是可以用的,如果完成研发,对民用飞机发动机的提升同样巨大。

到时候,大家坐飞机不仅更安全,也会更便宜。

与此同时,在距离陈辉他们不远的成飞会议室中,战堂堂主特地从京城飞过来,面色凝重的说道,“在蓝星油库那边,我们的飞行员与大米的飞行员进行了一场游戏,虽然最后赢了,但在返航时,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战斗,发动机发生了热壅塞,还好我们的飞行员经验丰富,化险为夷。”

所谓热壅塞,就是在燃烧时燃烧释热无法有效扩散,导致压力异常传播与气流速度下降,当氢当量比超过0.61或燃烧室结构设计不当时,隔离段无法调节过高压力,形成向上游传播的压力波并引发流动壅塞。

简单来说就是火焰直接“回退”到进气道,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直接派银杏叶过去!”

成飞的主任工程师段晓飞强硬的说道,虽然银杏叶还没完全完成列装,但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便只有几架,但足以改变局部战场的局势。

摇头,“这不是我们该关心的事情,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关乎到飞行员的安全,更关乎华夏的未来!”

很多情况他并没有跟这些研究员们明说,但偷国的小动作如同儿戏,没能成功,阿三与阿巴的战斗更是丢了个大脸,本想露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被兔子的装备打了个6:0,也让阿美的意图化为泡影,但它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在蓝星油库地区挑事。

这个时候,强大的装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最近陈教授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些进展,但想要完全解决,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成飞负责人赵昀东开口说道,他虽然也是搞技术出身,但早已不会像段晓飞那样冲动。

战堂堂主点头,“陈教授那边,你们全力配合,加大资源投入,要什么给什么,一定要不惜代价,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希望都放在陈教授一个人身上,你们再成立一个专项研究小组,同时研究这个问题,享受跟陈教授一样的待遇。”

华夏传统向来如此,饱和式救援,饱和式研发。

是人民铸就的历史,团结就是力量,这不是讲个人英雄主义的时候。

“筒子们,现在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了!”

神色凝重的说道。

……

清晨六点,华夏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激波风洞控制大厅里,荧光灯在金属控制台上投下冷白的光。

陈辉站在全息投影前,指尖快速划过空气动力学模拟图,蓝色流场在他瞳孔里投射出数学公式的残影——那是他昨夜推导的les湍流模型修正项。

“陈教授,风洞预抽完成,总压稳定在80atm,总温2980k。”操作台前的研究员林正则探过头,额角沾着熬夜的汗渍,“燃烧室模型已经装入喷管,piv激光器和lif系统最后一次自检通过。”

陈辉点头,目光扫过墙上的倒计时屏——00:05:00。

今天要验证的是他改进的cfd模型,重点是燃烧室激波位置与燃料混合效率的耦合关系,若成功,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效率预测误差将从12%降至5%以内。

“启动风洞。”陈辉的声音冷静得像精密仪器。

来这里也有快一个月时间,原本他就有做实验的经验,这一个月的一线经验让他快速适应了研究所里的生活,适应了从理论数学家到实验科学家的转变。

控制台发出低沉的轰鸣,电弧加热器开始吞噬电能,淡蓝色的等离子体在真空舱内跃动,陈辉的余光扫过数据采集屏,压力传感器曲线正以0.1%的精度逼近目标值。

一切都在朝着预测中的方向前进,陈辉满意的点头,在他设想中,完成这次实验验证后,再进行最后的模型修正,就能彻底完成多尺度流体模型的攻坚。

这一个月时间,鄂维南院士那边也有了新的发现,在陈辉的帮助下,对模型进行简单的调整后,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脱颖而出,耐受温度达到了惊人的4000k,同时能够在3000k高温环境下抗氧化寿命超过1000小时!

现在唯一的问题只是制备还存在困难,一旦这方面突破,耐高温材料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现在反倒是他的多尺度流体模型进度落后了。

嘀……嘀……嘀……

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将陈辉拉回现实。

“警告!piv系统同步信号丢失!”研究院吴志伟的声音带着颤音,“相机阵列接收不到触发脉冲,现在只能拍静态图像!”

大厅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粒子图像测速是测量三维速度场的核心设备,若无法获取流速数据,cfd模型的湍流验证将失去关键支撑。

陈辉快步走到控制台前,盯着piv系统的时序图——触发信号在最后1ms突然塌陷,像被无形的手掐断的琴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