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借车(1 / 1)

加入書籤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没半天就传遍了钢铁厂的各个角落。

轧钢车间里,通红的钢坯刚从轧机里出来,带着灼人的热气。

老王握着操控杆,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

旁边的小年轻探过头来,压低声音说:“王师傅,听说了吗?咱们厂新研发的烘干机能出口赚外汇了!”

老王眼睛一亮,手里的操控杆都稳了几分:“真的?那可太好了!咱们厂终于有能拿得出手的稀罕物了!”

说话间,刚轧好的钢板带着均匀的光泽滑过传送带,仿佛也比平时更平整了些。

食堂里,午饭时间正热闹。

打饭的队伍排得老长,有人拿着搪瓷碗敲着桌沿,聊的正是这事儿。

“我听办公室的人说,那机器小巧得很,能把湿衣服烘得干爽爽的,外国佬就爱吃这口!”

“可不是嘛?”

傍晚的厂区大道上,下班的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走着,话题总离不开那台能赚外汇的烘干机。

有人比划着它的模样,有人猜测着能卖多少价钱,脸上都带着藏不住的笑意。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连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了许多。

对工人们来说,厂子就像自己的家,家里添了能长脸面的宝贝,谁能不打心眼儿里高兴呢?

第二天一早,钢铁厂的大喇叭刚响过起床号,各车间就传来了新的调度指令。

轧钢车间的公告栏上,原本排得密密麻麻的生产计划被红笔圈改,一批用于普通建筑的角钢订单旁写着“暂缓”二字,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烘干机外壳冲压”的新条目。

生产科长拿着扩音喇叭在车间来回走动:“同志们,从今天起,优先保障烘干机配件生产,不重要的单子往后排一排,辛苦大家了!”

仓库里,老王带着伙计们正忙着清点材料。

原本堆在角落里的薄钢板被挪到了最外侧,镍铬合金丝和碳纤维板码得整整齐齐,旁边还贴着张纸条:“烘干机专用,非请勿动”

几个来领常规钢材的工人探头往里看,老王挥挥手:“常规料在里屋,这些是给新机器留的,可不能弄混了。”

车间里的生产线也在悄然变化。

第三号冲压机旁,师傅们正在更换模具,原本用于压制钢筋挂钩的模具被小心翼翼地卸下,换上了崭新的弧形模具——这是专门为烘干机外壳定制的。

操作工人小李蹲在地上,用抹布反复擦拭模具表面:“可得擦干净了,不然压出来的外壳有划痕,影响出口品相。”

旁边的组长拿着图纸比对:“角度再调两度,按科研室给的参数来,差一点都不行。”

这样的调整持续了整整三天。

这三天里,厂区的广播里时常播报着烘干机生产的进度:“第一天,完成外壳模具调试”

“第二天,电路元件采购到位”

“第三天,组装流水线初步搭建完成”

工人们虽然累,但看着生产线一点点朝着新目标转变,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食堂大师傅特意每天加了道红烧肉,笑着说:“给大家伙儿补补力气,咱们的‘出口宝贝’可全靠你们了。”

三天眨眼就过,科研室的众人休完假,精神抖擞地回到厂里。

刚走进科研楼,就被等在门口的生产科长拉了过去:“可算把你们盼来了!组装车间那边出了点问题,第一批试产的外壳报废了好几个,你们快去给指导指导!”

李崇光和周益民对视一眼,立刻带着团队往车间赶。

组装车间里,十几个工人正围着一堆变形的外壳发愁。

小张拿起一个边缘翘起的外壳,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冲压时的压力没控制好,这里的弧度太急,材料受力不均就会变形。”

他蹲在冲压机旁,指着控制面板:“把压力参数调低五个单位,冲压速度放慢 0.5秒,让材料有个缓冲的时间。”

老王则拿着游标卡尺,给焊接工人示范:“焊点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每两厘米一个,这样既牢固又不会影响折迭。你看这个报废的,就是焊点歪了,一折就裂。”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焊枪,在废件上演示着标准手法,蓝色的火苗在他手中稳稳跳动。

周益民走到电路组装区,看着散落的线头皱起眉头:“线序不能乱,红接火,蓝接零,黄绿双色是地线,这里标着记号呢。”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是他休假时画的简易接线图:“按这个图来,保证错不了。”

工人们围过来看图,七嘴八舌地问着细节,周益民耐心地一一解答。

李崇光则盯着传送带,观察着零件的流转速度:“太快了,工人们来不及检查。把传送带速度调慢三分之一,每个零件都得过质检关,不合格的当场挑出来,别流到下一道工序。”

阳光透过车间的高窗照进来,落在忙碌的身影上。

科研室的技术员们穿梭在各条生产线之间,时而示范操作,时而低头讲解,工人们听得认真,练得专注。

到傍晚时,新一批试产的零件报废率已经降了一半,看着合格的外壳、整齐的焊点和规范的线路,李崇光抹了把汗,对生产科长笑道:“照这个势头,明天就能正常量产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钢铁厂的车间里几乎是连轴转的状态。

天刚蒙蒙亮,生产线就已经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轮班上岗,人歇机器不歇。

冲压车间里,崭新的弧形模具不知疲倦地运作着,一块块薄钢板在压力作用下,变成了一个个光滑圆润的烘干机外壳,传送带将它们源源不断地送往组装车间。

组装车间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人们按照科研室指导的标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组装。

有的工人专注地焊接着连接线,蓝色的火苗在焊点处跳跃,每一个焊点都均匀而牢固。

有的工人则负责安装加热元件和电机,动作麻利又精准,确保每一个部件都安装到位。

还有的工人在进行最后的调试,转动旋钮,检查温度是否正常,折迭是否顺畅。

科研室的众人也没闲着,他们每天都在车间里来回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指导解决。

小张守在冲压机旁,时不时检查一下刚冲压出来的外壳,确保压力和速度参数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老王则在焊接区转悠,耐心地纠正着工人不规范的操作手法。

周益民和李崇光则重点关注着整体的生产进度和质量,每天下班前都会汇总数据,对当天的生产情况进行复盘。

连续几天连轴转,工人们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大。

食堂里的饭菜虽然管饱,但肉食渐渐跟不上了。

几个年轻工人蹲在车间角落啃馒头,有人忍不住嘀咕:“要是能再来块肉就好了,这胳膊都快抡不动焊枪了。”

这话刚好被来巡查的胡厂长听见。

他皱着眉往食堂走,远远就看见大师傅正对着空荡荡的冰柜发愁。

“老张,肉呢?”胡厂长推门进去,一股淡淡的菜香里夹杂着些许清苦。

大师傅转过身,手里还捏着块抹布:“胡厂长,库房里的肉昨天就见底了,采购科说最近肉源紧张,一时半会儿调不到货。”

胡厂长心里咯噔一下。工人们每天累死累活,要是连口肉都吃不上,哪来的力气赶进度?

他转身就往采购科走,步子迈得又快又沉。

周益民正在核对材料清单,见胡厂长一脸凝重地进来,连忙起身:“胡厂长,您找我?”

“益民,食堂的肉断供了。”胡厂长往椅子上一坐,语气带着些急切。

“这几天生产任务重,工人们体力消耗大,没肉怎么行?你得想办法多采购点肉食回来,让大家能吃饱吃好。”

周益民心里早有盘算,这几天食堂的饭菜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好的,我明天会采购一些肉回来。”

“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钱不够我让财务科先拨款。”胡厂长攥了攥拳头。

“务必让工人们明天就能吃上肉。”

周益民点点头,表示知道。

第二天清晨,周益民就驾驶着摩托车,后座上载满了东西。

来到仓库这里,周益民指挥着帮工把肉搬进冷库:“这下能给大家伙儿做红烧肉、炸肉丸、炖排骨了,保证让他们吃了满血复活!”

中午的食堂里,肉香飘得老远。

窗口前的大铁盆里,红烧肉颤巍巍地冒着热气,油光锃亮的肉皮裹着浓郁的酱汁。

另一边的炸肉丸金黄饱满,咬一口能爆出鲜美的肉汁。

工人们端着饭盒排着队,脸上的疲惫被馋意取代,连打饭时的声音都透着雀跃。

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生产中悄然流逝,转眼一个星期就过去了。

当最后一台小型烘干机经过质检,被贴上合格标签时,车间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生产科长拿着统计报表,激动地宣布:“同志们,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们一共生产出五千台小型烘干机,而且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振奋不已,大家互相击掌,脸上洋溢着疲惫却自豪的笑容。

“太好了!”李崇光兴奋地说。

“为了能最快得到市场的反馈,咱们得赶紧把这些烘干机运到港口去,尽快发往国外市场。”

胡厂长也当即拍板:“马上联系运输队,今天就把这五千台烘干机运走!”

生产科长刚要去打电话,就被运输科的老张拦住了。

老张搓着两手,脸上带着难色:“胡厂长,这事儿怕是有点难办。咱们运输科的车队满打满算只有五辆卡车,其中还有两辆正在外地送货没回来,剩下三辆就算全用上,一趟也拉不完五千台啊。”

胡厂长眉头一皱:“一台卡车能装多少?”

“最多四百台,三辆满打满算也就一千二。”老张叹口气。

“要把五千台都运到港口,至少得跑四趟,这一来一回,耽误的时间可就多了。”

周益民和李崇光正想开口提议找其他单位帮忙,胡厂长却抬手制止了他们:“你们俩留在厂里盯着装货的事,协调车辆的事我去办。”

说着便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手指在拨号盘上飞快转动。

“喂,是农机厂的老王吗?我是胡志国啊……对对,想跟你借几台卡车用用,我们厂新出的烘干机要运到港口,自己的车不够了……”

“啥?有三辆闲着?太好了!下午就能调过来?那可太谢谢你了。”

挂了农机厂的电话,他又拨通了食品厂的号码:“老李,忙啥呢?跟你借两辆卡车用用,就今天下午一趟,拉完货就还给你,没问题?够意思。”

不到一个小时,胡厂长放下电话,拍了拍手上的灰:“搞定了!农机厂三辆,食品厂两辆,纺织厂刚保养好的那辆也能过来。一共十三辆,正好能一次运完。”

中午时分,各方的卡车陆续开进了钢铁厂。

农机厂的卡车车身上还沾着泥土,司机师傅笑着解释:“刚从乡下拉完化肥,没来得及洗,别介意啊。”

食品厂的卡车更有意思,车厢里还飘着淡淡的面包香,引得几个年轻工人直咽口水。

老张拿着粉笔在地上写写画画:“咱们自己的三辆,加上借来的十辆,一共十三辆,每辆装三百九十台,刚好能把五千台都拉走。”

他一边说一边给每辆卡车分配编号,“大家按编号装货,千万别弄混了,到了港口还得按批次清点呢。”

很快,十三辆大型货车在仓库区排起了长队。

工人们齐心协力,将一台台包装完好的小型烘干机小心翼翼地搬到货车上。

每台烘干机都用厚实的纸箱包装着,外面还套着一层塑料膜,防止运输过程中受潮损坏。

箱子上印着醒目的产品名称和使用说明,还有各种语言的标识,显得十分规范。

装货的过程紧张而有序,工人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将箱子稳稳地码放在货车车厢里。

科研室的众人也来帮忙,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包装,确保没有遗漏和损坏。

夕阳西下时,十三辆装满小型烘干机的货车缓缓驶离了钢铁厂,朝着港口的方向开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