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献给”(1 / 1)

加入書籤

插图已经让江年年提前画好了,这也属于刚才惩罚的一部分。

江弦握着笔奋笔疾书。

一开始《小王子》在他脑海中成书的时候,江弦还吓了一跳,因为这部《小王子》太厚了,几乎是他见过最厚的一部小说。

不过等他翻看过后就明白过来,之所以厚,是因为各国语言的译本太多。

《小王子》在全球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语言版本的丰富性令人惊叹。

从1943年开始,《小王子》首次亮相时,就是以英译版和法语版两个版本同时推出。

但是这两个初版版本的销量并不高,总计发行量甚至未能突破千册大关。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该书逐渐走红,大量通行本随之问世。

继1947年《小王子》被译为波兰语后,这部小说在50年代开始流传至非洲和亚洲,此后,每隔十年,全球就会有超过20种新语言版本的《小王子》问世。

到了2000年,这一趋势不减反增,因为那一年恰好是《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百年诞辰,所以每月都有新译本涌现。

据统计,《小王子》已被译成270余种语言,数量仅次于《圣经》的2000余种版本。

但是这个数字也是估计,因为要精确统计现存的具体版本数量,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毕竟,全球范围内,几乎每个月都不断有新版本的《小王子》涌现。

而出现在江弦脑海的,便是《小王子》的数百种语言版本,另外呢,还包括了每个版本配备的插图。

其实《小王子》的篇幅本身没多长,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显得内容很多。

而江弦本可以更快的将《小王子》写完,只是因为要配合江年年绘制插图,写作过程这才被拖慢了不少。

三个小时后——

“噫,我成了!”

江弦放下笔,长呼一口气,《小王子》的文字内容,加上江年年绘制的六十多幅配图,终于都搞定。

当然了,还有工作需要江弦去完成,那就是把这些插图一幅一幅的加入到他的初稿之中。

在写作的时候,他就在文字间留好了这些插图的空隙,这会儿只需要用胶水慢慢的贴上去。

这个工作不复杂,但是也不轻松,等最后一幅插图贴好,已经是半夜两点多钟。

这还没完,因为怕胶水粘在一起,江弦还得把稿子晾干,将稿件放在桌上,一张一张的平铺开。

整个书房根本摆不下,于是又摆到了客厅不会经常有人走动的地方,再用椅子、板凳给围起来,免得丢失。

“唉,真是个细致活儿。”江弦揉了揉腰肩,打个哈欠,瞥一眼手表,这都已经三点多钟了,正是夏天,天亮的早,还有大概两个小时天就要亮了。

“好久没因为创作这么勤奋了,真是懈怠了。”江弦唏嘘一句。

如今《小王子》的创作算是完成了。

眼看着一部世界级的经典从自己手中诞生,做完这一切的江弦还挺有成就感。

他也好久没给自己上过这么大强度了。

想当初,写《米》的时候,给他写的浑身压抑,硬是熬着写完了。

而完工的那一霎那,就会觉得浑身舒爽。

嗯,花那么大功夫,做一件事情其实不一定会觉得有多爽。

但是,你清楚的知道,你做的这一切都是能收获回报的,这就让人克制不住的高兴。

在客厅自个儿傻乐了一会儿,江大作家这才赶紧蹑手蹑脚的洗漱,轻手轻脚的回到卧室爬上床,朱琳已经睡熟了,今晚无需供给公粮。

在床上闭着眼睛躺了一会儿,虽然已经很晚了,但是江弦翻来覆去的,总是睡不着。

《小王子》出世!

江弦有点儿小兴奋呀!

北大。

一大早,李明烁蹬着自行车塞进车棚底下,夹着皮包出来,刚迈进办公室所在的楼,看着一道身影,李明烁脚步一顿,然后不大自然的转过身,朝着那道身影的反方向走去。

“哎?李老师!”

“.”

李明烁闭上眼睛,五官拧在一起,而后迅速调整正常,换上一个谄媚的笑容。

“秦主任!您来这么早啊。”

“嗯。”

“吃了么?”

“没呢,你呢?”

“我也没,今儿家里没东西,我琢磨着待会儿上食堂吃一口去。”

寒暄两句,被喊作秦主任的老师扶扶眼镜,来到李明烁的身前。

“李老师,江弦的毕业作品交过来了吗?”

“.”

李明烁暗叹一口气,心想这想躲的还是躲不掉,“没、没呢。”

“还没有?”

秦主任皱起眉头,“这可不能再拖了,咱们到时间就得停止提交了,人写作班的学员都不是小孩儿了,一个个有家庭有孩子的,等着从咱们这儿毕业赶紧回去养家糊口呢,咱们一直扣着让人家学习,这算是怎么回事儿?”

“是啊、是啊。”

李明烁点点头,“不过我觉着吧,江弦同志既然上回答应了会交给我,应该就是会给我的,不至于扯话糊弄人您说是不,人家也给我说了,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我听着像模像样的。”

“儿童文学作品?”

秦主任想了想,“保不齐是没写好,怕砸了招牌,不愿意交上来也说不定。”

“不会吧”

李明烁嘴上说不会,心底倒是觉得秦主任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江弦这作家那么大的名气,说不定真是没写好呢?

儿童文学作品。

嗯,从一开始,李明烁其实就没抱着多大期待。

其实在作家这个圈子里,对儿童文学或多或少带着几分看不起。

虽然这一类的小说并不好写,但从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各种角度来看,儿童文学的水平都比较低,属于“简单”的写作。

是,江弦的《草房子》的确让人惊艳。

李明烁现在都会觉得,这篇《草房子》写的不像是小说,更像是一幅美丽的画作,不像是写给孩子,更像是写给成人,唤醒他们童年的那份感动。

但是好的作品,可遇不可求。

《草房子》就已经够顶尖了,以江弦的性格,恐怕只会要求自己写出比《草房子》更好的小说,而这就有些困难了。

李明烁心底渐渐有了猜想。

即便不是秦主任所说的怕砸了自己招牌,恐怕江弦大概率也是觉得这部小说没办法超越《草房子》,所以觉得不满意,迟迟没有给他们交过来。

“好了,总之,毕业工作该截止就截止,江弦的事情我们回头再商量,这个作家毕竟特殊。”秦主任道。

“好。”

和秦主任再聊了一会儿工作的事情,李明烁这才得以脱身,一转头碰上另一位写作班的老师徐阳,见他满脸苦涩,忍不住调侃:

“怎么?又是江弦的事儿?要我说,等着太被动了,你还是再去催催,作者都很懒的,你不催催他们,他们都不会动笔,要不编辑部的那些编辑们天天着急上火,就是催作者稿子催的。”

“瞧你说的。”

李明烁翻个白眼,“那可是江弦,每天那么多重要工作,我去催?我算哪根葱啊,恐怕连人家的面儿都见不到。”

“哎,你说江弦会不会是又忘了?”

两人一边儿猜测着江弦还没有交来稿子的各种可能,一边儿进到办公室里。

“害,其实也正常。”

李明烁道:“从我上次去找江弦,到现在,这才过去多久?作家们写小说,一年半载的实在常见,这么短的时间,江弦同志他写不完,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又不是写流水账,他对自己的作品,肯定是有高要求的。”

“那谁知道。”

俩人聊着坐下,还没多久,一名年轻女同志就出现在门口的位置,朝着办公室里打量一眼:

“你好,谁是李明烁李老师?”

“李明烁?”

徐阳回过头,拍拍正倒水的李明烁,“老李,喊你呢。”

“嗯?”

李明烁放下暖壶,诧异的看向门口的年轻女同志,只见她身形窈窕,眉宇英武,一双杏眸也很动人,看着特别像某个熟悉的电影明星朱琳?

“你是?”

“你好。”

朱虹跟李明烁打个招呼,“请问是写作班的李明烁李老师吗?”

“嗯?我是,找我有什么事情么?”

“那个,江弦同志托我把这份稿子交给你。”

“江弦同志.稿子”

李明烁愣了一瞬,很快反应过来,这是江弦托这位女同志帮忙转交他的毕业作品?

“我姐夫我们主任他工作比较忙,自己没时间过来,又不好麻烦您过去取,特地让我过来送一趟。”

“嗷,好、好。”

等这份稿子快等成一块儿望夫石的李明烁大喜过望,“哎呀,太客气了江弦同志,其实给我打个电话让我去取一趟就可以,哪还用麻烦您亲自过来送一趟。”

“不麻烦,应该的。”朱虹举手投足透露着大家闺秀的教养,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

“您进来坐坐,喝口水。”李明烁开口道。

“不了,不了,稿子既然送到了,我就不多留了,我还有工作要处理。”朱虹笑着说。

其实她没什么事情,只是心底自有打算,北大是她的母校,这会儿重回校园,又按捺不住想在校园里再逛逛,看看这座老校在她离开以后,又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地方依旧如故。

“那好,您慢走。”

李明烁把朱虹送到楼道口,这才美滋滋的回到办公室,舒坦的把朱虹带过来的稿子放在桌上,喝一口水,幽幽感叹一句:

“终于又了却了一桩大活儿。”

“快看看啊,看看江弦写了什么。”

旁边儿的老师们催促。

李明烁这才想起来,自己光顾着因为江弦把稿子交了的事情高兴了,还没看看这篇稿子究竟写的怎么样。

嗯,还是因为没有对他这份儿童文学作品抱多大的期待,这才没有对内容第一时间关注,只是对江弦交了作品的事情给予反应。

“这么厚?”

李明烁握着一沓人文社的稿纸,先是吃了一惊,以他的经验,这大概得有个八九万字了。

“难不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江弦他写了一份八九万字的长篇小说?我要一睹为快了。”李明烁将稿纸平铺在桌面上,被开篇的一小段给吸引住。

[献给江年年:

请原谅,我要把这部小说献给一个孩子。我这样做有三条正当的理由,其一是:这个孩子重要过我的生命;其二是:这个小孩需要安慰;其三是:她也是这篇小说的作者之一。

要是这些理由还不够充分,那么我想说的是:

“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但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我要把这篇小说献给我的女儿,希望未来的她不要忘记现在还是孩子的自己。

因此,我把我的献词改为:

献给童年时代的江年年。]

开篇的一段献词,让李明烁琢磨啊不,细细品味良久。

写小说献给自己的女儿。

这太震撼了。

可以说江弦写的不只是小说,更是对自己女儿无私的、深沉的爱。

一旁凑过脑袋来看的老师徐阳忍不住开口:“如果这篇小说真的写得很好,很有意思,将来有了一定的流传度,那我想这篇小说的寄语,也会是这篇小说温情‘力量’的一部分,以及被人反复研究的内容。”

当然了,写作班的老师们不会知道,这段献语并不是江弦的创意,因为在原本的《小王子》当中,就有着一段非常吸引人的开篇献语:

[献给莱翁.维尔特

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我有一条正当的理由:这个大人是我在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我另有一条理由:这个大人什么都懂;即使儿童读物也懂。我还有第三条理由;这个大人住在法国,忍冻挨饿。他很需要有人安慰。要是这些理由还不够充分,我就把这本书献给这个大人的童年时代的他。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可惜,记得这事的又有几个呢?)

因此,我把我的献词改为:

献给童年时代的莱翁.维尔特。]

(发错稿子了,如果看的乱麻烦重新刷新一下,不好意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