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公安表彰”(1 / 1)

加入書籤

“江弦同志!”

孙寅贵一见到江弦,满脸激动的拉住江弦,“感谢!万分感谢!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您对我们‘百龙’的帮助!”

“哈哈。”

江弦一脸平静,“没什么好谢的,说不上是我们帮助了‘百龙’,当初这赞助费也是您结结实实从口袋里掏出来的,谈不上帮助,咱们算是互相成就。”

“哎呀您这话说的客气了,太客气了。”

孙寅贵这会儿那叫一个亲切,“怎么不是帮助呢?您可能都不知道我们矿泉壶卖的有多火,这销量说是《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前的十倍都不为过,您说要不是您花心思,给我们‘百龙’打那么别出心裁的广告,我们现在能赚这么多么?您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们必须感谢您,小周、小周.”

孙寅贵喊了个名字,很快有个年轻小伙拎过来一个大行李袋子。

“江弦同志.江老师,一点儿谢礼,不成敬意。”孙寅贵说着打开行李袋子。

江弦见此状况,额头青筋一跳,后撤步加摆手,“哎呦,孙总,你别这样!使不得、使不得”

“江老师,您甭客气。”

孙寅贵拉开拉链,露出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我们隆回老家的一点儿特产,这是大蒜,红皮儿的,这是辣椒,这是腰带柿子,这是猪血粑,就是猪血做的丸子。

这玩意您拿回家,清蒸或者清煮都行,也能炒菜,放点儿热油,再放点儿花椒粉炸香了,再扔进去几片姜片,来回那么一翻炒,特别香就是少放点儿盐.”

“呃。”

江弦挠挠下巴。

这年头的人还真是又清澈又愚蠢。

就拿这个考验干部?

哪个干部经不起这样的考验?

不过孙寅贵也不是完全不懂人情世故,一袋子东西给江弦讲完,又掏出个红包,往朱虹那儿塞过去:

“.咳咳,这是我们‘百龙’矿泉壶拿给《编辑部的故事》剧组的感谢费。”

“哎呀。”

朱虹看着里面厚厚一沓钞票,手不由自主的就伸了过去,又马上意识到这么做不对,赶紧缩回去,她没经历过这种场面,不知道该怎么拒绝,立马求助的看向江弦。

不得不说,她这楚楚可怜的模样,很有她姐姐朱琳的神韵,看着分外惹人爱怜。

“咳咳。”

江弦轻咳两声,有意无意的挡在朱虹前面,“孙老板,拿钱就不合适了,我们不能收人民群众一针一线,你这不是让我们犯错误么。”

“怎么会是错误呢?”

孙寅贵摆摆手,“这是我们‘百龙矿泉壶’的一点儿心意,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

在旁边儿看着红包看的眼都快红了的王硕、冯晓刚知道,这对他确实不算什么。

记得这姓孙的第一回来的时候,是带了六七个人,从一辆黄色小面包车里下来的。

刚才冯晓刚可亲眼看着了。

这位矿泉壶的老板,是坐着一辆漆黑的奔驰w123过来感谢剧组的。

冯晓刚就没见过那么大的车。

奔驰w123的车身尺寸也确实国内进口车天花板的存在。

4725mm、1764mm、1435mm,轴距2785mm。

业内向来都把这款w123看作是奔驰的标杆,认为这是20世纪最好的4门汽车之一,无论在设计工艺,还是安全性、实用性和耐用性方面都非常出色。

值得一提,在安全配置方面,这辆w123绝对代表了世界顶级水平,不仅可选装abs刹车防抱死系统,还出现了安全气囊的设计。

此外,还具备更加坚固的乘员舱,以及车头更大的碰撞缓冲区。

这些装备直接符合了30年后的安全设计标准。

同时呢,w123还装备了可溃缩转向柱,这就又提升了车辆在碰撞时对驾驶员的保护。

嗯,说出来可能不信,这辆奔驰还是一汽的。

没错,一汽奔驰!

从进入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汽车工业就进入了合资阶段。

京城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相继问世。

嗯,作为共和国汽车产业的长子,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直接非常高瞻远瞩的把目光投向了奔驰。

奔驰那边儿呢,也已经有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一汽立马和奔驰签署了战略协议。

一汽是这样想的,通过合作呢,学习学习奔驰的先进造车理念,再反哺回红旗轿车的技术升级。

所以奔驰e级其实早在80年代就国产了,是最早国产的豪华轿车。

这会儿还不叫梅赛德斯——奔驰,叫梅塞代斯——奔驰。

只是这批e级轿车产量非常少,统计的数量大概是828台。

这批由一汽组装的828辆奔驰w123系列轿车,出厂后主要卖给了京城的首汽公司,用于外宾接待,也有部分辗转卖到企业作为公车,还有少量被吃到螃蟹的个体户们买下,不过因对车辆级别的限制,这会儿的私人购车者不多。

孙寅贵显然就是买下这批轿车的其中的一位。

王硕和冯晓刚都听人吹过这个牛逼,说过这辆奔驰230e,指导价就在60万,加长的豪华型落地价更是达到了90万。

如此价格高昂的车子,孙寅贵扭头就开上了,可见《编辑部的故事》的播出,让他的“百龙矿泉壶”发达到了什么程度。

“唉,你说咱们这些写电视剧的,怎么就开不上这样的车子呢?”冯晓刚感叹一声。

“怎么开不上啊?”王硕乜他一眼。

“嗯?”

“咱们头儿不是写电视剧的?不是写剧本的?”王硕提醒一句,“你说人家能开不起这个?”

冯晓刚听得两眼锃亮,“.头儿这么有?”

“肯定不少。”

王硕道:“你不写小说,可能不了解,头儿提的那个版税制,我回去仔细琢磨过,吓人,太吓人了,我就这么给你说,就头儿现在这几部作品,加上这个版税制,赚的钱估摸着够我啥都不干从小活到老,从一岁活到九十九岁,嗯,就这么花还能花好几辈子。”

“哎呀。”

冯晓刚抠了抠自己的牙齿,“我可没想到,你说这头儿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我可真没想到这点儿上去。”

“唉,这也就是咱头儿想不想的事儿,奈何人低调啊,还愿意和咱吃一个锅里的饭,我要有他这名气,我早把谱儿摆天上去了,我、我天天上四联理发剃头去。”王硕道。

四联理发店上海四家理发名店的联合,这也是京城首屈一指的高端美发场所。

嗯,后世男人理个发大概也就25块钱一个脑袋。

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四联理发店提供的洗发、剪发以及吹风服务就是咱们常说的一套“洗剪吹”,费用就已达到了25元!

“我要有钱了。”一旁的梁左抽着烟,“我顿顿上前门吃肯德基去。”

嗯,咱们肯德基风靡全球,前不久,这阵风也刮到了京城。

前门开设了国内第一家肯德基餐厅,这也是国内第一家西式快餐连锁餐厅。

价格还是不太便宜的。

一个“上校精选鸡柳汉堡”八块五,一个香脆鸡腿堡10块钱。

鸡块儿的话6.5元一块儿,两块儿就13元,菜单最多可点15块鸡块儿,但是要多了也不打折,15块儿还是97.5元。

其他的话,薯条大份6.5元,可乐、美年达、七喜这些饮料4元一杯,鸡翅、圣代、玉米棒这些也都在6.5元这个价格。

东西每天都是一个价儿。

没有疯狂星期四!

总之,相对于几十年后,价格倒是也没涨多少。

而梁左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不是因为他吃过,他没吃过,但是看过肯德基的“点膳单”。

要知道,这家肯德基现在是非常流行的旅游观光地,还是非常潮流的结婚场所。

没错,在肯德基结婚!

这属实是这个年代的一大特色。

“我要有钱了”

听梁左说肯德基听得嘴都犯馋,冯晓刚也幻想起来,嘀嘀咕咕,“我要有钱了,我就找一堆儿妞儿,找那些个女明星,天天给咱们哥几个跳舞看。”

“哎呦,真俗。”

王硕忍不住吐槽,“瞧你这点儿追求?”

“就是。”

梁左也忍不住加入批判,“你没看过跳舞啊?”

“嘿嘿。”冯晓刚呲呲牙花子没说话。

江弦那边儿呢,孙寅贵的钱总归是没收下,推脱半天,最后要了孙寅贵这一袋子特产,给《编辑部的故事》剧组发下去了。

而这也不是“海马”的人第一次领发的福利了。

随着《编辑部的故事》一集一集陆续播出,上门来感谢的企业越来越多。

这年头,拍电视剧的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最难的不是找演员、写剧本,而是筹资。

哪怕电视艺术中心这样的国家单位,也只有一部分上面的拨款,除了这笔钱之外,用于拍摄的大部分费用,都需要到社会上四处筹资。

不过他们筹资,找的都是餐馆和一些做服装生意的小个体户。

还从没有人像江弦这样,直接找上企业。

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这办法,更是堪称大开脑洞,在国内电视剧行业首开先例。

显然,他手底下这帮编剧不是吃素的,那叫一个负责,编台词、编情节,还编的非常合情合理,让甲方看的那叫一个满意。

然后广告在电视上一播出,发挥的效果就更让人惊喜。

随着《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到现在,“带的货”基本上都火了!

可以说,这部剧现在就是老百姓们的消费潮流,吃啥、用啥、穿啥.简单,跟李冬宝和戈玲学!

他们使唤啥,咱也使唤啥。

像百龙矿泉壶,这只是这段时间上门企业的一个缩影。

来拜访的企业快给“海马”门槛儿都踏平了。

除了感谢的,更多的是来“送钱”的。

都知道《编辑部的故事》是边拍边播,甭管还剩几集,能让自家产品在电视剧里露个脸就行!

对此,江弦也不是来者不拒。

赞助多,但咱也不能吃相太难看。

塞一俩广告到剧情里,剧情上方便圆,观众们也回味儿不过来。

但要是处处塞满广告。

那不是自毁长城么?

谁能看下去这种剧?

所以把广告筛下去一堆,亲手拒绝掉了拢共有小几百万的赞助。

江弦也心痛。

但是他明白,这是没办法的事儿,拍电视剧是个长久的计划,“海马”也是个长久运营的地方,总不能捞这么一把就撤。

《编辑部的故事》最后不多不少,拍摄24集,刚好是央视和江弦谈好花钱买断的集数,没亏,也不用再多补钱。

而随着《编辑部的故事》第24集大结局在电视上的播出,社会上对这部剧的反馈也达到了一个极夸张的程度。

嗯,播大结局的当天,汉有个区正好停电,《编辑部的故事》第24集看不着了,当天晚上,市领导的电话都被群众打爆了。

另外,电视播送结束以后,基于电视剧播出造成的“万人空巷”现象,公安bu特地做了个统计,发现《编辑部的故事》的播出,社会犯罪率都下降了。

为此,公安bu专门举行了一次庆功会,把《编辑部的故事》全剧组,也就是“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请去进行了表彰。

这么一来,“海马”算是“扬名天下”了。

再有就是,这年头不知怎么的,忽然一夜之间就流行起了一件儿无领无袖的白色t恤。

这件儿白色t恤与一般的t恤有一点点不同,就是这些t恤上写着一些口号。

倒也不是什么政治口号,也不严肃,就是些反叛的、调侃的、消解崇高的发泄型口号。

大伙儿管这个叫文化衫。

几乎是一夜之间,几乎走到哪儿人身上都是白花花的文化衫。

而随着《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一时间文化衫上的口号,都成了电视剧里的名句: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裸体一旦成为艺术,便是最圣洁的。道德一旦沦为虚伪,便是最下流的。”

“饿了吧,没精神头,吃饱了吧,更打不起精神来。”

“翻身是让你自个儿站起来,不是骑到人家身上。”

“哥啊,这人生的路,怎么就这么难走啊!”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