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朗读者的人选】(求订阅)(1 / 1)
京城,兴华胡同。
对于陈皑鸽这边的《霸王别姬》这部戏,林有成并没有觉得这部电影有可能拿金棕榈就非要参与其中,毕竟他现在的作家和编剧地位根本就不需要这部戏增加他的履历。
不说《赎罪》这部戏给他拿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像后面侯晓贤拍摄的那部《爱》可能都会比这部《霸王别姬》更快在三大电影节上惊艳亮相,毕竟《爱》这部戏可没有《霸王别姬》那么长的前期筹备,也不需要演员去花时间学半年的京剧。
更别说,还有在好莱坞那边上映的《每一天》,以及派拉蒙影业拍摄的那部《楚门的世界》,这些都是他这位国际金牌编剧的证明。
当然,陈皑鸽这边有问林有成一些看法,他这边也还是会给出一些看法,毕竟他也很清楚《霸王别姬》这部戏。
“这和你聊过之后,我现在觉得对《霸王别姬》这部戏更有想法了,回头我得和陆苇说一下。”
很显然,林有成这边给出的一些结果,其实也都是最后《霸王别姬》成片故事,在某种程度上陆苇这边也都会写成剧本,每一幕都会出现打,现在林有成也不过是提前给出了一些讨论后的答案而已,当然会不会这么选择,也还是要看陈皑鸽和陆苇那边。
“林哥,谢谢你了!”
陈皑鸽这边自然是十分感谢林有成,又提到了李少虹的那部《朗读者》,不禁问道:“少虹那边的《朗读者》还在和姜闻谈,不过我觉得姜闻那边会答应,他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还没有开始拍摄,这还想要拍摄《朗读者》,不知道得到什么时候去。”
林有成本人自然是不着急,说道:“你也知道,之前《赎罪》给了你,还有姜闻之前也想拍那部《天狗》,后面又和我说了《朗读者》,我这边肯定是不好饶过他,给李少虹。”
陈皑鸽也是知道这一点,他心里也很庆幸之前林有成将《赎罪》让他来拍,要不然也不会在戛纳电影节拿两项大奖,虽然没有拿金棕榈,但是就像现在《赎罪》国内上映之后,那些影评人的称赞也都让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拍了一部好片子,更不用说这部电影在国外同样也很受欢迎,还要送审奥斯卡和金球奖。
“少虹那边应该会谈下来的。”
林有成听见陈皑鸽这话,也没有说什么,反正他不着急,即便是现在不拍,这搁在以后《朗读者》这个本子拍成电影的影响力也丝毫不会弱。
林有成不着急,但是很显然李少虹那边是十分着急,这边也是亲自找了姜闻几次。
姜闻和刘晓箐自然也知道李少虹想要拍摄《朗读者》这部电影,只不过都是电影工作者,自然也都非常清楚《朗读者》这个故事非常适合拍成电影冲击三大电影节,像这样的人性与爱情极致撕扯,还有为了尊严宁可死都不透露自己是一个文盲的故事非常具有艺术冲击力,要不然当初姜闻也不会动心想要拍摄《朗读者》。
只是很显然姜闻作为一个演员,想要转型导演没有那么容易,要不然也不会在拿到《动物凶猛》的小说版权之后,一直到1993年才真正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戏给拍出来。
刘晓箐望着姜闻,问道:“你要不给李少虹算了,你现在还要准备《阳光灿烂的日子》,她这边给你牵线,也让燕京电影制片厂出资,也是不错。”
姜闻自然明白这一点,不过他心里多少还是觉得可惜,因为他也很清楚《朗读者》这个故事不一般,当然他也知道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边就挺让他头疼的,除了剧本,还有演员,尤其是这部电影里面还有不少年轻的演员都需要找,姜闻也都想好了,等这一群小演员定下来,后面也都有封闭训练,不许他们给家里打电话,一天到晚听苏.联歌曲。
“后面再找机会和林有成合作。”
姜闻听见刘晓箐这话,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再重新和林有成合作,虽然说前面错过了《天狗》,但好歹还是林有成推荐他演得里天狗这个角色,后面错过《赎罪》这部电影,他是真的觉得不服气。
当然他也看了陈皑鸽拍的那部《赎罪》,的确是不错,但他觉得自己拍,也绝对不会差,不过现在他的精力自然还是得放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上面。
李少虹这边也来了几次,很显然也是真的想要拍《朗读者》这个故事,林有成这边让她过来和自己谈,很显然也是让他决定。
“我后面不拍《朗读者》,你还演这部戏不?”
刘晓箐听见姜闻这话,不禁愣了一下,她现在做自己的公司做得挺好的,再去拍戏倒也是有想过,就像《朗读者》里面的杨菊这个角色,她是觉得很有挑战性的,这一点当初她和林有成也说过,不过要是姜闻不拍这部电影,她自己倒也没有那么想拍,之前也是因为姜闻要拍这部电影,她这边也算是给姜闻站台。
毕竟现在她的实业发展总公司正是需要她的时候,没有那么精力去拍戏。
刘晓箐摇了摇头。
姜闻看见刘晓箐摇头,也明白刘晓箐的想法,想着自己还要准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戏,也是需要他全身心地去拍,仔细思考了一番,也就说道:“那就等拍完《阳光灿烂的日子》,再找机会和林有成合作吧。”
李少虹这边得到姜闻的消息,毫无疑问是非常兴奋的,急急地就赶到了兴华胡同,要和林有成谈《朗读者》的电影改编一事。
毫无疑问,李少虹是非常尊重林有成这位作者兼编剧的,毕竟相比起她自己,林有成这位编剧大佬可能比她在电影圈更有地位,这合作导演都是拿了金棕榈的侯晓贤,还有好莱坞那边的公司,更别说林有成还是《朗读者》原著作者,自然也是要听林有成的意见。
“有成,刘晓箐那边不打算演杨菊,你之前推荐的司琴高娃和潘红,我觉得潘红可能会更合适,就是不知道她愿不愿意。”
说起来,《朗读者》这部电影也是比较敏感的一部戏,毕竟小说故事里面也就是三十六岁的中年女人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上床学习,这样的戏份即便搁在以后也都会有些敏.感,更不用说现在,这即便是女演员拒绝出演这样的戏份也并不可能,当然这还要看导演怎么拍,要是换了一位导演非要女演员为了所谓的艺术而在镜头前做出一些大尺度的牺牲,只怕女演员也很难答应。
李少虹是非常清楚潘红的演技,而且潘红年初就有一部电影《独身女人》上映,讲的就是一位离婚女人带着自己五岁的儿子,这位独身女人也是相当有个性,三十多岁仍独身的她,有着很鲜明的个性,直爽、百折不挠,她的话语犀利、一针见血,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憎恶这个世界上的谎言,不愿委屈自己。谈恋爱的次数不少,可是没有找到她的“对先生”。也许,是否找得到“对先生”不是由恋爱次数的多寡来决定的。
这其中的个性态度就相当尖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潘红的整个形象和气质都让李少虹觉得合适杨菊。
林有成对于李少虹认为潘红更合适,他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毕竟潘红的演技自然也是不用说,而且和他也是熟人,说道:“这就要看你怎么拍了,对于剧本里面那些镜头,看你怎么处理。”
剧本里面林有成自然也很清楚国内现在的尺度,他也没有想着要特别玩床上学习的这一个噱头,当然床上学习之前朗读,然后再开始床上学习动作,这个情节是不可能删减的。
李少虹点了点头,说道:“我后面亲自找她谈谈,这个角色的挑战性很大,希望能够打动她。”
在李少虹看来,杨菊这个中年的文盲女人毫无疑问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人性深度的角色,尤其是这个角色还要从中年一直演到后面的老年时期,这样的角色对于一些非常希望挑战演技的女演员而言也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机会,就是不知道演员愿不愿意来挑战这个角色。
“有成,就是你觉得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江夏让谁来演合适,年轻时候的江夏这个角色份量也不低。”
对于李少虹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林有成知道其实这才是最难的问题,像之前张诒谋拍摄的那部《菊豆》也都是因为找了几个年轻的演员去演杨天青这个角色,但是一个个根本就都接不住龚俐的戏,而且这还是张诒谋早就把小说里面杨天青的年龄给改成了二十岁的小伙子,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行,后面还是又改了设定,改成了四十岁的中年人,找了李葆田演得。
当然,也是因为多方面原因,张国师的这部《菊豆》没能躲过审查的大刀,没有在国内上映。
林有成想了一下,说道:“可以先定下结婚以后中年的江夏这个角色的演员,再根据演员的人选去找相像的小演员。”
李少虹听见林有成的话,连连点头,说道:“你说得对,你觉得谁适合演中年江夏这个角色?”
中年江夏这个角色合适的人选就很多了,毕竟相较于杨菊这个角色,中年江夏的戏份虽然也很重要,但能够挑战这个角色的演员也不少,林有成下意识地就想到了和潘红有过合作的那位千面影帝梁嘉辉,不禁说道:“梁嘉辉如何?”
“他的演技非常好!”
李少虹自然知道这位香江的影帝,之前还演了林有成担任编剧的《风声》里面的白小年,还拿了金鸡奖的最佳男配角,演技是绝对好,要不然也不会拿香江金像奖的影帝。
李少虹点了点头,觉得梁嘉辉的演技是绝对没有问题,不过相较于梁家辉极具辨识度的长相,李少虹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和梁嘉辉相似的年轻演员,另外对于这个角色自然也需要讨论其他的人选,毕竟万一梁嘉辉不接这个戏,那么自然也就还要找别的演员。
“除了梁嘉辉,像张丰益也可以。”
李少虹听见林有成推荐张丰益,不禁说道:“会不会年轻了一些?”
很显然,李少虹并不是担心张丰益的演技,毕竟她也是知道这位演员的演技,1981年就参演《骆驼祥子》而声名鹊起,后面凭借《鸽子迷的奇遇》,获得首届国内电影表演协会优秀男演员奖,去年主演电影《龙年警官》,再度获得电影表演协会优秀男演员奖,这都足以可见其演技非常不错。
只是在李少虹觉得张丰益稍年轻了一些。
林有成明白李少虹的意思,又仔细想了一下圈子里面合适的男演员,忽地想到两个相像的男演员,不禁觉得很有意思,忍不住笑了,说道:“要不你去问一下,姜闻要不要来演江夏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对他而言也不是问题。”
姜闻来演?
这真的就让李少虹愣住了,真的十分意外!
李少虹没想到林有成会说这样的话,很是惊讶,看着林有成脸上的笑容,又不像是开玩笑,不禁说道:“找姜闻来演,不知道他会不会答应啊?”
李少虹觉得姜闻不一定会答应,这不说姜闻自己都要忙着准备自己电影拍摄的事,前面姜闻自己都有想拍这部《朗读者》,这再掉转头再去找姜闻演这部戏里面的中年男主应该很难答应。
林有成听见李少虹的话,也只是笑了笑,说道:“我也只是提议一下。”
在林有成看来,这要是《朗读者》的中年男主找了姜闻,这少年时期的江夏也就可以找那位夏宇,不过只怕姜闻那边看了夏宇,只怕会立马想着让这位下雨去演《阳光灿烂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