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学会自己做(1 / 1)

加入書籤

今年的雨水格外多,荒野上一片荫绿。

回到北安,当晚又下了一夜的雨。

防洪防涝在南方已经被刻在了骨子里,可北安人的意识似乎一直没能立起来,三月底的大雨搞的手忙脚乱,结果过了就忘了,这是习惯性思维。

除了姜宁,没有人觉的北安需要防洪。

那样的大雨多少年才有一次。

防什么洪。

于是一夜过去,县城再一次停摆。

姜宁对老家有感情,在外面见的越多,那种故乡的情节就越发浓厚,可这该死的干旱却让老家的气候环境一直非常糟糕,他准备只要回家,就来几场雨。

防洪工作是必须要做的。

好在这次比上次要好点。

傍晚大雨开始下时,吸取上次的教训,好多人就赶紧把车开到地势高的地方,一些屋里进过水的住户和商户也及时铲土拦水,避免了损失。

别墅。

姜宁一家在吃午饭,很丰盛。

炒羊羔肉、炒兔子、土豆烧牛肉。

冯雪的手艺很稳定,依旧老家的味道。

姜甜甜不喜欢吃面,喜欢吃米饭。

就挺无语。

北方人不喜欢吃面,反而喜欢吃米饭。

该找谁说理去……

没得奈何,全家只能跟着吃米饭。

小家伙动手能力比较强,不让妈妈喂,冯雨用专用的小碗给她装好米饭,小家伙坐在餐椅上拿个勺子自个扒拉着吃,冯雨偶尔给她夹个菜,已经不用太费劲。

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着旅行的事。

手机响起,拿过来一看,老杨打来的。

吃饭的时候打电话……

多半有事。

姜宁放下筷子接了起来:“老杨。”

老杨说:“刚刚县里打电话,叫你下午去一趟。”

姜宁问:“什么事?”

老头说:“二场的事情。”

姜宁想都没想:“你就说我不在,出去了。”

“这……”

老头顿时坐蜡:“人家知道你刚回来。”

姜宁笑道:“你就说我已经走了,刚刚上高速,难道还有人跑农场来确认?”

“好吧!”

老头无奈,也只得应下。

挂了电话继续吃饭。

以前老陆有事,都是直接给他打电话。

朱老板从不给他打电话,都是让下面通传。

冯雨问了一声:“听说最近两边闹的挺不愉快?”

姜宁点头:“二场为了卖木头,抢一场的客户。”

“哎!”

冯雨叹了一下,什么也没说。

县里。

朱老板吃过午饭正在休息室小憩。

秘书走了进来:“老板,杨部长说姜老板已经走了,一个小时前上的高速。”

“这么快?”

“说是早就计划好去西疆自驾的。”

朱老板顿时脸色很难看。

摆了摆手,让秘书退下。

最近焦头烂额,农场的事一团糟。

压力山大。

仙农股份可是北安的经济发动机,现在却出了问题,怎不叫他压力山大,据说已经有养殖大户跑去上面告状了,小养殖户就罢了,可那些养殖大户不是吃素的。

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一个个能量惊人。

上面会怎么看?自己刚来,经济发动机就熄火了?

这玩意儿就很玄幻,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何玄妙。

黑科技多半没有的,不然不可能一场所有职工都不知情。

已经私下调查过了。

难道姜老板真的有什么仙法神通?扯蛋。

朱老板不相信,但现在问题无法解决。

只能找姜老板。

对方躲着自己。

朱老板心情很不好。

农场的事就够闹心,偏偏又来了一场大雨。

搞的焦头烂额,实在是流年不利。

……

翻过一天,姜宁去了趟七泽。

清明过后,七泽搞了一场盛大的植树造林活动。

王老板学习陆经纬,发动全县力量在林场种树,各单位分片包干,加上万包队伍,截止目前,总计植树五百多万棵,要不是挖树机不够用,而且树苗跟不上。

远不止这个数。

大雨过后,林场的土地湿气正重。

正是种树的好时机。

都不用水车跟着浇水了,能省一大笔费用。

姜宁到了林场,发现王老板也在。

“王书记辛苦了。”

“都是工作,有什么辛苦的。”

聊了几句。

王老板问了句:“听说仙农股份的牧场出问题了?”

“出了一点小问题。”

姜宁点头:“已经移交了管理权,我没怎么过问。”

王老板再没问,心里却寻思。

去年底撤股就闹的沸沸扬扬,现在看来是有问题的。

也是神奇,说出问题就出问题。

不知道里面有什么玄妙。

就挺好奇,但这种事情别人不说,也不好多问。

转了一圈,王老板回了县里。

姜宁去办公室坐班,忙到下午回北安。

再过一天,姜泽和姜伟赶了回来。

在新城酒店订了一桌饭,小聚了一下。

两人意气风发,矿老板的气势都养出来了。

聊了几句金矿的事,说起去西疆。

姜伟问道:“东西准备了没,开啥车?”

姜宁道:“房车加上我的大奔和570。”

姜泽问:“谁开房车?”

姜宁道:“你和伟哥商量,你俩开。”

姜伟不太想开,房车只舒服了坐车的。

但开着一点不舒服。

念头一转:“石头剪刀布,谁输谁开。”

姜泽拉上姜宁:“你也来,可不能欺负哥。”

话都说到这分上了……

姜宁只能答应,于是哥仨石头剪刀布。

“三局两胜还是一战定输赢?”

“一战定输赢。”

“好,来来来,石头剪刀布……”

三人同时出招,姜泽出剪刀,姜伟出石头。

姜宁却慢了0.1秒,在两个堂哥出招的瞬间判断出两人要出什么,瞬间出了石头,速度快的两人都没察觉,姜泽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靠,不算,姜老二出慢了。”

姜伟不干:“扯什么蛋,别输不起让我鄙视你。”“这局不算,重来。”

“滚蛋,房车你开。”

姜宁帮腔:“老大别耍赖,孩子们看着呢!”

姜泽那个郁闷,只得愿赌输服。

女人们看热闹,聊着感兴趣的话题。

姜伟问道:“哪天出发?”

姜宁道:“明天你俩休息一天,后天出发。”

翌日,姜伟到农场开走了570。

冯雨和冯雪收拾好东西,姜宁装在大奔上。

房车里也装了好多东西,这车年后才改装完送过来的,能坐五六个人,有两张床,人多的话,沙发拉开也可以拼一张床,可拓展车厢,空间相当给力。

冯雨看的眼热:“你干嘛让泽哥开房车啊,你自己开不行?”

姜宁说:“这车开着累。”

冯雨说:“我不想坐你的车,我想坐房车。”

冯雪也忙点头比划,她也不想坐姜宁的车。

想坐房车。

姜宁:“……”

长途出行,空间是首要考虑因素。

就算是迈巴赫,也肯定不如房车。

姜宁的大奔更不行,后排坐着非常不舒服。

于是第二天出发时,大奔给了姜泽开。

姜宁开着房车,拉老婆孩子上路。

真可谓苦了他一个,方便了妻女。

其实房车也没那么难开,奔驰的性能还是有保障的,只是不如大奔而已,重新装修的驾驶室非常豪华,除了动力差太多,其他的到也还行。

早上九点,姜泽和姜伟两家过来。

等姜甜甜喝过早奶,才开车出发。

出城上了高速,一路向西。

入目皆是一片荫绿,今年的两场大雨,还有时不时的小雨,让北安大地活了过了,草色青青,原野上再不是死寂的荒芜,变的生机勃勃的。

看的人心情都好了。

“还是要多下雨呐!”

冯雨心情愉快:“多少年没见过野滩上这么绿了。”

姜宁随口扯蛋:“都是我的功劳。”

“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请雨神下的雨。”

“行了吧你!”

冯雨怼他一句,心情却愈发好了。

“妈妈,我们去哪呀?”

“去好地方?”

“什么好地方呀?”

“西疆的好地方。”

女儿语言越发丰富,靠在妈妈怀里,好奇的看着窗外。

姜伟开着大奔在前,姜泽开着570在后。

姜宁跟在最后,那俩都没带儿子,还在上学呢。

就两口子出来,儿子丢给了大伯母二伯母。

放了首dj,柏林之声的音效很棒。

强劲的节奏让人血液都仿佛跟着沸腾起来,冯雨还没开始摇呢,姜甜甜已经站在妈妈怀里扭着小屁股摇了起来,一边摇还一边呀呀呀的不知在唱什么。

跑了一个小时,快出市界时,原野上的绿色不见了。

重新变成了望不到头的荒芜。

冯雨看了一阵,觉的没意思。

就不看了。

第一站到了嘉峪关,看了看天下第一雄关。

登上城楼举目四顾,远山近土尽是荒凉的戈壁,没什么风景可看,但领略一下大西北的山河壮美,再想想千年前古人在戈壁滩上筑城……

好像也没什么感觉。

住了一晚,第二天起程上路。

姜伟和孙梅觉的没意思,姜泽和刘芳也觉的没意思。

两口子实在没啥好聊的。

于是姜伟把车丢给孙梅,去了姜泽的车上。

刘芳上了570,妯娌俩自个开车。

冯雨看的羡慕:“哎,早知道开两车就够了,我们女人一辆车,你们男人一辆车。”

姜宁心塞:“咋了,你也看我看厌了?”

冯雨一笑:“那到不是,主要是咱们聊了这一路,也没什么聊的了,女人凑在一起聊的话题就比较多,也不会无聊,不然一直在车上也太无聊了。”

姜宁想想也对:“早知道开两台车了。”

中午到了瓜州,小县城没什么可看的。

吃了个饭继续上路。

到星星峡停了一下,下午到哈密。

都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路上好多卖瓜的,又黄又亮的大甜瓜,目测大的能有十斤左右,小的也有五六斤,也有西瓜和灰不溜丢的青皮瓜。

统称为哈密瓜。

停车买了几个装上,准备路上吃。

姜伟在手机上订了酒店,跟着导航直接去入住。

看了一下房间,孙梅问:“这酒店一晚多少钱?”

“一千多。”

“就两个人你还订套房。”

“陪着大老板出来,不住最贵的不得丢他的人。”

姜宁:“……”

这话说的,他竟是无言以对。

姜泽道:“这边的酒店还是很便宜的,50平米的豪华标间才200多块钱,放到一线城市少说得七八百,一千多块钱只能住个单间,一百平的套房得上万。”

冯雨问:“去哪吃饭?”

孙梅说:“套房有送餐服务,咱们点了让送到房间。”

“别在酒店吃!”

姜宁道:“去外面吃,顺便转转看看。”

大伙都没意见,于是又下楼。

附近转了一圈,满满的西疆特色,除了几家川菜馆的火锅店,全是拉条子烤羊肉,姜伟建议,来了西疆就吃西疆的特色,大伙没意见,于是进了一家看着不错的拌面馆。

进去一问,不只有拌面。

也有炒菜米饭,维族小伙极力推荐馕坑肉。

征求了下意见,女人们都是吃面。

于是要了炒菜米饭,姜宁哥仨要了过油肉拌面。

又点了一些馕坑肉。

等了一阵,拌面先上来。

姜宁拌了一下,先吃了一口:“嗯,这面真有劲道。”

姜泽来过西疆,道:“西疆拌面好多人吃不惯,说吃了不消化。”

冯雨一听,拿筷子从姜宁盘子里夹了半根面条尝了一下。

顿时兴趣全无:“太硬了吧,跟嚼牛板筋一样,还真不好消化。”

姜宁觉的不错:“这面可以,吃了能顶饿,米饭我一个小时就饿了。”

冯雨却道:“我怎么感觉米饭更抗饿,面食不耐饿。”

孙梅顿时笑了:“你这是南方胃,南方人也说面食不耐饿。”

姜宁也道:“你吃这一盘子拌面试试,至少顶三天。”

冯雨又从他盘子里夹了块肉,一边喂女儿,一边道:“才不吃,硬的跟牛筋一样,我嚼的都费劲,吃不去不消化还不得撑死。”

吃没几口,馕坑肉来了。

姜宁尝了一下,忍不住叫好:“这肉不错啊!”

姜泽算是半个熟客:“西疆的馕坑肉是一绝,确实很不错。”

姜宁拿了一串递给冯雨:“你也尝尝,这肉挺好吃。”

冯雨尝了一下,忍不住点头:“确实挺好的,不知道怎么烤的。”

姜泽道:“好像是放炉子里焖熟的,不是烤出来的。”

姜宁道:“一会问一下,跟人家学学,学会了回头我们自己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