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累死你们也带不走!(1 / 1)

加入書籤

陈露阳一边走,一边顺手拍了拍其中一块满是油泥的件头:

“这些都有使用记录,有里程,有拆解时间。”

当看到那一整排锈斑累累、裂纹清晰可辨的大型连杆、控制臂、破损减震柱时,几个人眼神都疯狂了!“小陈,这些我们都能带走吗?”林启明充满期待的问道。

“能啊!必须能啊!”陈露阳敞亮开口。

“只要你们能拿走就行~”

陈露阳说这话的时候,嘴角微不可察的轻轻一歪!露出了一种“累死你们也拿不走”的笑容。

果然,这话一出,几个人沉默了。

如果是火花塞、小连接件这些东西也就算了。

他们人多力量大,扛一扛总能扛回去。

但是这里面的东西不是断裂减震柱,就是大型车桥组件,要么就是整整齐齐摆着的十几公斤一个的老型连杆。

别说人多力量大了,

丫就算愚公老爷子带着子子孙孙来扛,也不一定得扛几年。

这可怎么办……

瞧着众人那种混合着默、思考和一点点难得露出的兴奋的模样!!始终站在旁边偷眼打量的陈露阳,终于露出了和善温和的笑容。

时机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这东西不少,问题是太多、太重,也拿不过去。每次你们来一趟,车又不好叫,浪费不说,还顾不上细看。”

“我这地方也算大,楼上还有好几间空屋子。”

“要不要不……您考虑考虑,把这边设成北大力学系的一个实验点?”

嗯????

张殿才诧异的看向陈露阳:“在你这设点??”

“对!”陈露阳坚定认真的开口。

“您那边定研究方向,我们这边开样本、提供现场;学生们来这儿实地测量、画图、写报告,课题也能落地。”

“而且,”他顿了顿。

“您来做项目指导,成果挂在课题组名下,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这句话说的太过突然。

不仅是张殿才、林启明、张楠他们,就连陆局和张国强等人都诧异的瞪大了眼睛。

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冒昧!

怎么陈露阳想一出是一出的!

陈露阳笑呵呵道:“张老师,咱也不着急答应,您可以先上楼看看。”

“……行。”张殿才沉思着点点头,跟着陈露阳走上了楼。

这一次,张殿才的神情可就带着一丝审视了。

虽然修理厂里住的是一群老爷们儿,但是各顶各的都是利索人。

一群人把屋子楼上楼下的都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总体走下来,还真的能开辟出两个屋子当实验室。

张殿才微微心动了……

可惜。

修理厂的样本虽然多,可设备却不行。

虽然修理厂的设备也不少。

但是像什么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修理厂是没有的。

况且就单论实验室那台高频疲劳试验机,整机重三吨,运行时震动极强,需要加装独立混凝土基座与防震垫层。

而修理厂二楼的结构,最大承重也就每平方米五百公斤。

根本连试机的门槛都过不了。

可修理厂的条件又太优秀了!!!眼前的这些实物样本、损伤数据、拆解记录,还有整套维修工艺文档不仅能弥补试验室的“实验空心化”问题。

如果好好利用的话,是能干出些事情的!另一边,陈露阳也没闲着。

张国强、谭仁松和刘康文三个老师傅正在认真看改进后的图纸。

虽然这次的图纸跟上次比起来要细致和改进不少。

但是从来画图的工程师与加工生产的工人从来都不是割裂存在的。

两者需要不断沟通,才能把一个机器和设备弄好。

趁着张殿才领着一堆学生还在楼上转悠,张国强轻轻一拽,把陈露阳拉到一边小声道:

“主任,能不能把画图的那个小兄弟带来工厂去一趟?让他们现场合一下,别回头做出来再返工。”

陈露阳也是车间出身,一听这话就明白啥意思了。

“行!我去跟他唠唠!”

说完,陈露阳蹭到张楠的身边,低声道:“师兄,我这有个不情之请。你能不能跟我们去一趟加工厂,把你画的图,跟一线的师傅们当面对一下?”

“去加工厂?”张楠愣了一下。

“是啊。”陈露阳诚恳道。

“你这次画的图纸特清楚,但再细的图也得落地才算数。”

“咱们不如现场走一圈,看看实际加工条件,有啥问题能当场说清,省得咱这边画得挺好,那边做得挺歪,一来一回折腾工夫。”

“这……?”张楠语气有点迟疑。这有啥可讲的?

图咋画的,你咋干不就完事了?再说了,自己的图纸全都是按照学术上的设计标准走的。

三视图、剖面、标注、公差、对刀图,全都画得明明白白,他想讲也讲不出啥。

而且他这次是奔着课题来的,又不是奔着零件加工来的。

他想推辞,但是陈露阳那张嘴实在太特么能白话了。

左一句:“拜托了师兄。”

右一句:“你去一次,我们就能少报废一批。”

再加上张国强、陆局也在一旁笑着劝,直接给张楠说的都不好意思了。

半推半就之下,

张楠带着装好图纸的图筒,和张国强、谭仁松一起出了门。

他没说什么,但从脸色就能看出些许不情愿。

他是力学系的图论第一,画图水平就算比不上张殿才,也自认为……

昨天他已经根据陈露阳送来的零件,将图纸重新进行了绘制。

按理说这次就不会再出错了,工人们照着图纸打磨就行。

可哪想到陈露阳还要让他来车间。

可就是这么一个“我来干嘛”的心理,走进车间的那一瞬间,就被狠狠打碎了。

踏进这家“散装式”车间,一股浓烈的、混杂着机油、铁屑和高温空气的气味向他迎面扑来,轰锯齿状的皮带在传动轮上飞快转动着,车床轰鸣不休,刀头切削着冒热气的金属,发出“吱~哐”的刺耳响动。

半空漂浮着细碎的铁屑,落在鼻子上,脸上,火辣辣地疼。

张楠下意识往后缩了一步,双眼透过眼镜去观察整个车间。

从他来到北大上学,跟着张殿才学习画图纸以来,

他去过校办工厂的试验车间,也陪老师去过外单位的机加厂出差,但像这种“家族厂”,他还是头一回见。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原始、粗粝、不规整,

车床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c616型号,电源是老式插刀闸,传动皮带叽哩哇啦响个不停。

师傅们围着工件转,一只脚踩在操作踏板上,一只手扶着刀架,油渍浸湿了袖口,汗水顺着鬓角往下流。

瞧见张国强他们,一个老师傅走了过来。

“来了?”

“来了!”张国强客气的介绍道:“王师傅,这位是张工,之前的图纸就是他画的。”

“你好。”老师傅擦了擦手,伸出在半空。

“您好您好。”张楠赶紧握过手,脸却红了。

虽然说工厂里都是这么叫吧,但自己一个学生被叫成“张工”,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图纸带了吗?”

张楠回过神来,连忙从图筒里抽出新画的图纸和对刀图,递了过去。

“这是根据旧件优化过的结构,槽壁厚度我调到了0.8……”

他话音未落,那老师傅已经皱起了眉头。

“你这槽壁0.8?”

“对,”张楠点头,语气认真。

“这个零件是减重件,受力面不大,0.8是最优设计。再厚会浪费材料,还可能卡装配。”

“做不了。”老师傅干脆的摇了摇头。

“你这图上写的槽壁厚度0.8,咱这设备做不了这么薄。”

做不了?张楠脸上的神色僵住了。

老师傅解释道:“咱这不是数控机床,是六十年代的老家伙。车到这个厚度刀都飘了,最多能给你做到1.2,再薄就等着崩刀吧。”

张楠皱眉:“那如果一定要0.8……”

“那你得先给我们换一台新机床。”

老师傅语气倒不冲,却一句话就给张楠干没电了。

那条0.8mm的槽线,是他查了三种进口件、比对力学模型后慎重画下的。

他还以为越轻巧越先进,越贴近国际标准越好。

哪知道工厂却做不了!不过张楠反应也快,既然这个厚度工厂做不了,那他干脆问道:“那如果我把这段结构改一下,槽壁不要了,换成一个台阶槽,你们这机器能干不?”

老师傅思索:“你要是做台阶结构,我们就换成成型刀走一遍,留1.5厚的肩面,这就能做了!”

一听这个方案可行,张楠当即蹲下身,把图纸铺在车间旁的长凳上,翻出包里的铅笔和量尺,边改边问:

“师傅,那这个台阶你建议多深?刀能下到哪?”

老师傅道:“这刀头最稳是留1.5,肩宽别低于5,车床这边你别设倒角了,我手动收尾就行。”

“明白了。”

张楠答完,立马就在结构上找到替代位置,而且立刻补上加工余量、结构应力的分布调整点,甚至还主动取消倒角、调了刀具进给角度的标注。

“有两把刷子啊!”

张国强和谭仁松站在他身后,眼眉轻轻一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