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6章 成长过程(1 / 1)
蝴蝶效应。平行时空。
对此,安森一直有着清晰认知,现在的世界和自己曾经熟悉的时空已经截然不同,并且不一样的事情还会越来越多,最后彻底偏离自己的认知,演变为一个全新世界,开启一段全新的陌生的冒险。
然而,理论层面的认知是一回事,真实发生则是另一回事。
而且,这次不是发生在安森自己身上,而是迪士尼——
安森发誓,他没有试探鲍勃的意思,明明是鲍勃找上门来,他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鲍勃为什么提前发动篡位,对安森来说也是一个谜题。
在安森熟悉的时空里,迈克尔-艾斯纳一直挣扎到2005年一月,在内部斗争败下阵来,才被扫地出门。
但现在,事件提前到了2004年十一月,一阵疾风骤雨过后,鲍勃-艾格尔成为迪士尼新任首席执行官。
并且,具体情况也稍稍不一样。
鲍勃走马上任之后,和前世不一样,他显得束手束脚、拘束紧张,以至于人人都相信鲍勃是一个傀儡。
董事会的罗伊-迪士尼才是真正的木偶大师。
迈克尔-艾斯纳在迪士尼留下的嫡系亲信全部放下心来:
因为鲍勃容易操控,并且他一直以来跟在迈克尔屁股后面,鲍勃需要他们这些亲信在迪士尼站稳脚跟,这意味着他们不会被抛弃。
三个月。仅仅只是三个月,鲍勃不仅站稳脚跟,并且悄无声息地完成权力交接,彻底架空迈克尔-艾斯纳曾经的亲信,然后雷霆万钧地将他们全部开除,一鼓作气地割掉毒瘤以及腐烂变质的伤口腐肉。
这一次清扫,鲍勃足足开除超过七百人,迪士尼失血严重,但公司自上而下却展现新气象新姿态。
此时,人们才意识到鲍勃的真面目:扮猪吃老虎,能够爬到一家上市公司顶端的人物都没有那么简单。
一直到此时,鲍勃才能够放松下来,安森没有走漏风声,所以这是否意味着,安森选择了他这一边?安森:???安森对于迪士尼内部的权力斗争一无所知,没有渠道没有切入口也没有人脉,自然无法掌控情况。
“公主日记2”首映式那天,安森的话语纯粹是基于“纳尼亚传奇”的。
首先,“纳尼亚传奇”和“彼得-潘”、“哈利-波特”等等作品一样,主角是孩子,未成年的儿童,除非剧组像后来“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改编,把孩子改成大人,否则显而易见地,安森不适合出演这部作品——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改编,展现的是鲍勃-艾格尔担任首席执行官之后对迪士尼的一些冒险,黑暗童话、成人童话渐渐开始冒头,尽管骨子里依旧是迪士尼信奉的家庭观念,却在形式上作出大胆尝试。
但同时也正如迪士尼的一贯风格,一直到其他人已经尝试了并且成功了,迪士尼才姗姗来迟地跟上。
所以,在眼前,迪士尼是不可能把“纳尼亚传奇”大刀阔斧改编的。
其次,暂时撇开年龄限制不说,安森的那些话语也不是无的放矢的——
迪士尼真的想清楚准备如何改编这些作品了吗?如何定位,什么风格,如何呈现?
“哈利-波特”的成功不在于奇幻故事,而在于一个奇幻外壳里的成长故事;“指环王”的成功则在于正邪之争的信仰,站在欲望深渊边缘凝视黑暗之后的抉择。
那么,“纳尼亚传奇”呢?
于是,才有了安森的那个提问,“纳尼亚传奇”的改编,仅仅只是准备跟风,还是迪士尼真的想清楚了?从前世来看,显然迪士尼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纳尼亚传奇”系列电影一部比一部糟糕,票房如是,口碑亦如是。系列第一部,制作成本一亿八千万美元,北美票房两亿九千万美元,全球票房七亿四千五百万美元。
成绩不俗,尽管没有大赚特赚,但还是让迪士尼信心大振,同时,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mcavoy)凭借这部作品横空出世,为市场带来一股清风,以至于迪士尼一鼓作气预定了一系列奇幻童话改编项目:
“魔法师的学徒”、“爱丽丝梦游仙境”、“龙骑士”等等等等。
不仅迪士尼,华纳兄弟的“黄金罗盘”、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波西-杰克逊”系列、派拉蒙的“最后的风之子”,全部都加入这股浪潮。
但这一切都是假象,迪士尼根本没有想明白“纳尼亚传奇”吸引市场的亮点在哪里。
系列第二部,制作成本两亿两千五百万美元,结果北美票房一亿四千万美元,全球票房四亿两千万美元。
血本无归,迪士尼直接亏到吐血,却没有想到,这才是灾难的开始。
系列第三部,制作成本回落到一亿五千五百万美元,但北美票房只有一亿美元,全球票房也只有四亿一千五百万美元。
一跌再跌,没有底线。
不止“纳尼亚传奇”,迪士尼的其他奇幻文学改编电影电影也陆陆续续遭遇撞墙,除了“爱丽丝梦游仙境”异军突起引爆票房之外,其他全部扑街。
事实,不会说谎,显然迪士尼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所以,安森才说了那些话——
和权力斗争毫无关系,但鲍勃脑补了那么多,安森也是完全没有预料到。
本来安森想,现在已经是平行时空,作品成败可能截然不同,他应该开放可能性,如果迪士尼对如何改编如何定位拥有想法的话,他们可以坐下来讨论一下剧本,结果试探一下,却发现只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已。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的。
安森忍不住想,从鲍勃的思路来看,他依旧专注在“纳尼亚传奇”这样的类型电影上,并且没有整理清楚思绪,这意味着现在的鲍勃还不是未来站在金字塔顶尖呼风唤雨的人物,他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
可想而知,鲍勃暂时没有那份杀伐果决的魄力。
经历“纳尼亚传奇”的失败之后,迪士尼才清醒过来,姗姗来迟地加入超级英雄类型电影的争夺之中。
然后,“钢铁侠”诞生。
经历犯错、试错、调整,经过累积、经历、体验,鲍勃和迪士尼才成长为好莱坞顶天立地的超级巨人。
但现在,鲍勃率领的迪士尼依旧只是一个新生儿。
安森不由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现在迪士尼还没有意识到宝藏所在,那么森林影业是否可以提前截胡?
不止是一部“钢铁侠”而已,而是整个漫威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