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路云拿奖的其他竞争者,马一龙的超(1 / 1)

加入書籤

【哇,现在的航天信息是真多,以前怎么就没注意呢?】

【以前除非是超级炸裂的航天任务,要不然就是小圈子消息,现在是因为路云这个自带超级流量的影视航天二合一大明星带起来了很多关注度,新闻报道的多了,所以知道的人就多了。】

【确实,不过路云实力太强了,这么多称号,这……这里站不下这么多人!】

【哈哈哈,没办法,我们路神就是这么强大,封号少了都无法提现他的真正实力!】

【还真是,之前没看过这种称号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路云竟然这么强,感觉他好像什么都会似的。】

【可惜这个是选航天方面的东西,其实路神还有其他方面的巨大影响力,比如动力外骨骼方面,感觉再过几年动力装甲都能造出来。】

【这个没办法反驳,路神真的太强了,航天方面没有一个称号是凑数的……】

“木鸢”级太空穿梭机的总设计师就不说了,这是最无可争议的,因为这玩意真的前无古人!

不管是仅仅部分可用的航天飞机还是没有彻底研发出来的单机入轨第二代航天飞机x-33,它们都无法蹭流量。

路云设计建造的“木鸢”级太空穿梭机不单单是x-33那样靠在发射架上发射起飞的单级入轨航天飞机,它可以直接在跑道上水平起飞。

这样不仅成本更低,也更加的灵活,乘客承受的g力加速度也更小。

而有了“木鸢”级太空穿梭机,那人类载人航天新时代的开创者和商业太空旅游大爆发的主要推手就顺理成章了。

以前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周期都是以“月”为单位的,尤其是去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往往是好几个月才发射一次。

毕竟载人航天的成本太高了。

除了刚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时候会单纯让航天员乘坐狭窄的载人飞船在太空轨道上转几圈,其余的时候都会让他们在空间站里待上一段时间做研究。

当然,前提是有空间站。

但是自从有了“木鸢”级太空穿梭机,尤其是原型机“木鸢号”试飞的时候,载人进入太空的周期都是按“天”或“周”计算的。

比如十天半个月、一两周之类的。

对于载人航天来说就是妥妥的“航班化”。

而从去年夏天到现在差不多十个月的时间,“木鸢号”试飞载人9次,“内部合作商”模式载人4次,“木鸢”级量产初号机“灵机一动号”执行商业太空旅游航班5次,累计往太空运输超过了100人!

与之相同的时间内,老中、老美和毛子三国的官方航天机构联合起来只往太空运了十几个人!

这不是载人航天新时代,什么是载人航天新时代?

至于商业太空旅游……

世纪初的时候仅有几名商业太空游客进入太空,“木鸢”的出现把这个人数直接扩充到了百人,这难道不是“商业太空旅游大爆发”?

更别说下半年“灵机一动号”会开始执行每周一次的商业太空旅游航班,到时候半年时间又会有至少300人进入太空!

要知道从人类首次进入太空到现在整整60年了,不算蓝星航天贡献的话,总共就只有五六百人进入过太空。

当然,这里边包含了重复进入过太空的人,以前的和蓝星航天的都应该算是“人次”。

而说到技术方面的事,现在世界上具备一些航天实力的国家都在发展自己可回收火箭,都要感谢路云“开源”。

所以路云“大技术整合理论”创始人和全球可回收火箭技术大爆发“源神”名号也实至名归。

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称号,这些东西加起来让路云拿到“世界航天奖”个人奖的概率就是板上钉钉。

虽然个人奖其他国家也有推荐,比如老美那边推荐马一龙,说他是可回收火箭的开创者,并且正在以快速迭代的方式研发新型的全回收超级火箭。

不过仅仅这点可撼动不了路云的地位,更别说马一龙超级火箭所谓的“快速迭代”只是四飞四炸,并没有成功首飞。

另外还有比较奇葩的推荐,那就是三哥那边推荐老仙。

理由是没有老仙的支持就没有巴拉特航天的飞快发展,而巴拉特航天是世界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巴拉特航天的世界航天是不完整的。

网友们:“……”

现在网友们讨论的是路云能不能同时作为“木鸢”级太空穿梭机团队的领导者拿到团队奖?

毕竟相对于个人奖的无人能敌,团队奖那边还是有些阻碍的。

小日子的“隼鸟2号”小行星采样返回团队就不说了,还有老美那边的“毅力号”火星车和“机智号”火星无人机团队。

推荐他们的理由是“毅力号”火星车携带到火星表面的“机智号”无人机首飞成功,创造了历史。

另外还有火星车自己的事,它成功利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了氧气,也创下了历史。

那是一个安装在火星车上被称为“moxie”的装置,它利用电和化学方法将二氧化碳分子中的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解。

第一次运行时“moxie”产生了5克氧气,相当于一名从事正常活动的宇航员约10分钟所需的氧气量。

目前该装置每小时可产生10克左右的氧气。

也就是运行1小时可以产生一名宇航员从事正常活动20分钟所需的氧气。

“moxie”的工程师计划进行更多测试,并尝试提高其氧气输出量,为以后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至于其他国家的航天团队……这次“世界航天奖”就可以忽略了,他们的航天成就实在是有点不够格。

这一点三哥都没得蹭,虽然他们去年宣布了很多重磅航天计划,比如载人飞船试飞、月船三号着陆月球南极等。

但是都推迟了。

其实理论上“木鸢”级太空穿梭机研发团队拿奖的几率是大于小日子“隼鸟2号”和“毅力号”火星车与“机智号”无人机团队的,只不过考虑到路云拿个人奖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团体奖真不好说。

四月最后一天,张亿谋的电影《悬崖之上》上映,他力捧的刘皓存演技再次被吐槽。

说是跟其他主演的演技差距过大,演的女特工气质也对不上,与电影整体格调比较割裂。

但张导无所谓,他就是要力捧刘皓存!

而时间进入五月,马一龙接过路云手里的“流量交接棒”,成了世界流量的中心。

因为在这个航天流量越来越大的时代,马一龙四飞四炸的9米直径“超级猎鹰”火箭二级高级原型机要第五次试飞了。

(网友做的第五次试飞梗图)

而这次,高级原型机的试飞终于成功。

三台发动机全部点火成功,顺利飞至10千米高度,然后关闭发动机并完成姿态调整,执行“腹部翻转”机动动作精准对准着陆台。

最后重新点火发动机实现受控着陆!

整个测试持续约6分钟,着陆后底部出现局部起火,数分钟后火势被自动消防系统扑灭,着陆成功!

(网图,黑色一圈是部分用来测试的隔热瓦)

成功之后马一龙开始在推特上发癫,疯狂攻击之前否定他的人,尤其是正在给他的登月舱合同使绊子的蓝色起源老板贝索斯。

【马一龙:@贝索斯,你踏马人呢!说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