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迪伦说(1 / 1)
再说回迪伦,尽管那次华夏之行国内观众比例超过了老外,还有些超女快男晚会歌手都会纷纷扎堆去蹭名牌,但迪伦在华夏内地,不管是对乐迷还是对乐坛,似乎都谈不上多大影响。
这跟对岸大不相同,湾湾一直是“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拍六十年代初湾湾,中学生乐团在唱猫王,而彼时内地还在唱红歌。
七十年代湾湾文化更为开放,对于罗大佑、李宗盛、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乃至陈升那一代来说,迪伦吉他加口琴的民谣形式以及诗化歌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是的,歌词当然是理解迪伦一大关键,湾湾歌手相对来说语言障碍少得多,罗大佑挪用迪伦个别歌词或诗意,胡德夫七十年代有一阵差不多以翻唱迪伦的歌为生。
而对于内地样板戏一代来说,听过西方摇滚的,顶多是个别像lb之子林立果那样的太少,但即使他们真的有,估计也是猫王和虫团而不是迪伦。
而在国内,迪伦最早是以文字而不是音乐的方式出现的,就是wg之后出版的那两部大名鼎鼎的启蒙大作——威廉曼彻斯特四卷本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米国实录》和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
可敬的老翻译家们刚从wg噩梦中醒来,压根不知摇滚乐为何物,以为是一种舞蹈,《光荣与梦想》活活把rockroll译成”摇滚舞“,直到八十年代初公安局印的以整治风化为目的的小册子还把迪斯科解释为”一种资产阶级舞蹈“,又称”扭屁股舞“。
《光荣与梦想》写到了迪伦,也就是说:迪伦第一次被介绍到国内是在1978年。1980年翻译出版的《伊甸园之门》有整整一章专讲迪伦,看得嗷嗷待哺的华夏青年干着急,因为听不到歌,只能加倍把他想象成一个六十年代革命尤物。
终于听到而不仅仅是读到迪伦,要等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通过英语教材有声读物,一代有为青年好不容易听到那首被翻译为《答案在空中飘扬》的《blon' in the wind》。
迪伦在华夏的最初乃至最大的贡献,其实是通过这首他二十五岁之后就差不多不再唱的成名作普及了英语,并且普及了这个后来臭了大街的中译句式——直到后来皮裤还把专辑命名为《信仰在空中飘扬》。
迪伦真正较为全面的传播要等到打口时代来临,九十年代初,整部摇滚史突然在我们面前决堤,但是市面上的迪伦绝大部分是他八十年代的专辑。
国内最早接触的迪伦唱片不是六十年代那几张经典专辑,而是八九十年代的几张,比如《 under the red sky》,每张都有最后一两首歌被打口打到,听不了,那差不多都属于他平庸的专辑,没给人留下太深印象。
一个叨逼唠的布鲁斯乡谣老炮怎么可能跟披头士比动听,跟平克弗洛伊德比发烧,跟枪花比煽情,跟涅槃比生猛?
于是迪伦一下子就被汹涌澎湃的打口洪流淹没。
直到1997年那张东山再起的《time out of mind》,这才见识到迪伦的厉害。
但1997年是一个打口文化海啸的年份,并且崔健的《无能的力量》无疑远比迪伦更令人感同身受,世人还是没来得及深入那个在《今日米国》上面无表情地和克林顿并肩站在阳台上的老男人的世界。
崔健可以讲英语也翻唱过英文歌,但没有迹象表明他在音乐和歌词上受过迪伦的具体影响,除了那句著名的“like a rolling egg“。
作为一个曾经的打口贩子,左小祖咒当年可以把大门的打口带卖出一百块的黑心价,但迪伦能卖二三十就算天价了,他对迪伦的感觉远远不如对大门和地下丝绒。
他几乎就没怎么正经听过迪伦,尽管他后来和迪伦一样喜欢在歌中叨逼叨说事儿,但作为一个连hello都说不好的土人,他对迪伦本能地敬而远之。
边浪记得某次杂志上提及张培仁说王磊是”华夏的鲍勃迪伦“,问题是当时王磊压根就没听过哪怕半首迪伦。
又有一次看到杂志上说艾敬是”华夏的鲍勃迪伦式民谣歌手“,这就更搞笑,即使要吹捧艾敬,也该对标joan baez而不是迪伦吧?
但是当年国内狂迷齐豫,却不太知道joan baez。
迪伦来华夏时,云蓬哥让人帮他订票,开玩笑说最好让他们几个帮他暖场,这样就不用买票啦。
他指的是左小祖咒,张玮玮,小河和他这些人,但实际上他们对迪伦并不太了解,只是迪伦来访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华夏内地很长时间里只是作为一个空洞模糊的神话符号存在,只被当作一个弹吉他吹口琴的老派民谣标签。
那年头布鲁斯对绝大部分华夏乐迷乐手来说都堪称难听,加上唱腔艰涩歌词费解,迪伦差不多就像贴着封条的一扇大门,里头暗藏珍玩却鬼影重重。
直到鲍家街四十三号和沙子这样的乐队,才真正把布鲁斯的激情带入华夏摇滚。九十年代好几个歌手或乐队翻玩《敲击天堂大门》,有的是迪伦版有的是枪炮玫瑰版。
在华夏乐坛,翻唱迪伦最多的应该是曾长期在华夏美术馆门口卖唱的杨一,他基本不会说英语。
然而迪伦最有名的几首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blong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like a rolling stone》他都唱得很地道。
这个粤北人自己的歌除了陕北民歌路子,也有几首受迪伦影响的布鲁斯民谣。
在九十年代末的bj,迪伦的翻唱者还有pk14乐队主唱杨海崧,pk14是“冒着bob dylan的大雨在后朋克的窄道上狂奔”,有pk14粉丝骂”跟bob dylan有屁关系“,音乐上当然没什么关系,但歌词上显然有。
另一个喜欢翻唱迪伦的是顶楼的马戏团乐队的陆晨,不过那只是k歌式的业余爱好,和顶马的创作没什么关联。
陆晨唱迪伦就像他唱张国荣一样,属于以假乱真的模仿秀,他拿手的是难度更高的《desolation ro。
一网打尽的网络下载时代有损于音乐家的钱包,却有助于骨灰级乐迷的升级,迪伦歌词中译的论坛应运而生,大家因此可以也轻易可以买到迪伦的打口或圆盘cd乃至黑胶唱片,以及迪伦的影碟。
演唱会现场,他出演的故事片,马丁斯科塞斯拍的纪录片。江苏人民出版社和金陵大学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了迪伦的自传和格雷尔马库斯的《老米国志异》。
假如说迪伦自传撕下了一个个世人贴在他头上的标签,那么格雷尔马库斯的书就令人认识了迪伦通过歌曲轮番戴上的各种面具,以及面具背后的米国幽灵。
对于不熟悉甚至不了解迪伦的人来说,即便你看过迪伦演唱会可能也跟没看差不多,迪伦始终是一个让人难以接近的陌生人。而对于只熟悉年轻时的迪伦的人来说,即便迪伦重新唱某些老歌,你可能也会因为它们的面目全非而不知所措,迪伦善于让自己不断成为一个新的陌生人。
他始终是盛大的怀旧派对上走失的主人。
尽管他的音乐生涯已经跨越半个世纪,尽管在格雷尔马库斯看来,二十五岁时的迪伦已经是一个老人,但对于华夏来说,迪伦是一个七十岁的陌生的年轻人。
这个论调对于现在水蓝星的边浪来说同样适用。
等到了后面《好声音》、《好歌曲》,各出一个号称“华夏的鲍勃迪伦”的歌手,周三、帕尔哈提,引起颇多话题。那时候迪伦在华夏的故事,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就像此时水蓝星的边浪一样,这个传奇的故事,在这个星球上才刚刚开始!放下口琴,边浪重新拿起了电吉他,走回麦克风架前说道:“好了,让你们过渡了一下,接下来滚石会让你们摇滚起来!”
今天的演出嘉宾不是hatter,所以没有撞曲可能的滚石直接就上了《enter sandman》。虽然对一些上年纪的乐迷来说,相对不那么友好。
但是年轻乐迷,这就今晚最好的春药!
“滚石!这就是滚石的摇滚!”
听着乐迷们的欢呼,依沃都有点羡慕了:“我们来过威尔士演出么?”
吉他手摇摇头道:“没有,一般都是在伦敦演了就不会过威尔士来了。说实话,hatter的这行程我看着也觉得挺奇怪的,当时可能是因为有磁铁乐队这个朋友在,才会选择这一站吧。”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次看了滚石的这个现场效果,作为嘉宾乐队的他们,以后巡演肯定是要安排上的。这次宣传等于是又给他们打了一次乐迷的群众基础,后面不续一波的话,就太说不过去了。
“加油,把wave给我们的歌演好,别像菲莫斯那么丢人!当着边浪的面还弹错了!”
“那是不可能发生的!”
被说坏坏的菲莫斯现在和bob他们一起在观众席站着呢,他们也没听滚石正式演过这首歌,所以也很期待想看看滚石的版本是个什么样子。
和他们的版本比起来到底有什么不同?毕竟他们之前听的只是滚石为了给他们做示范的排练,他们也不知道滚石真正的现场演这首歌会是个什么样的感觉。
只听见砥砺混响开到最大的电吉他声和大勇的镲声同时响起,边浪就是背着一把琴在台前游走,充满了侵略感,等到施特劳斯的过载音色如机车引擎一般开始轰炸全场。
边浪也跟着节奏带着全场甩起了头发……
这一动起来,和前面安静弹唱的边浪形成了一个绝对的反差。迪伦秒变詹姆斯,这个转场要是出现在原地球,估计这两位的粉丝都会觉得脑仁疼!等边浪那金属嗓唱出:“say your prayers little one,don''t forget, my son……”
台下的甩头人墙也建了起来,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在支持着台上的边浪,身处在人群中的菲莫斯此刻只感觉边浪就是那个主宰这场演出的摇滚之王。
就算是他这个在欧洲数一数二的摇滚主唱,也免不了心中会有这种感觉。
直到整首歌结束,滚石的演出给菲莫斯的感觉就是边浪唱这歌,就跟唱了几百遍那样熟悉且纵容,但依旧能保持有兴奋感。
如果换作是他一首歌演上几百遍,只会感觉唱到想吐!很难做到像边浪这种常唱常新!
这种感觉他没办法用具体的某一个点,或者是量化的标准来形容,但就主唱的直觉告诉他是那么一回事……
bob跟着甩完头之后,也是感慨道:“真不科学,明明砥砺和施特劳斯练得都不可能有我们那么熟,可偏偏为什么就……”
“继续练吧,这张专辑一定把它打磨到完美,否则到时候wave随便一唱,对比太明显的话我们就成笑话了……”
这次前半场,英文歌和华语歌各占了一半,滚石以《花火》结尾之后,就轮到了panama上场。
cigar听完这涵盖大半摇滚风格的半场,只感觉自己应该是落伍太久了:“现在的摇滚乐队都玩那么多风格的么?”
巴金斯也跟着摇头:“我们都已经老了!”
依沃在后台等着的时候就像运动员热身一样,不停活动着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力求让自己的身体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这在他们成名后的这些年里面,这个事情是还是比较罕见的。而且关键这还不是他们的正式演出,只是一场别人演出的嘉宾而已,足见依沃这次是有多重视了。
等边浪喊到panama的名字,依沃就和乐队的小伙伴们一起上了舞台。
面对场下的欢呼声,依沃更是罕见的紧张了:“谢谢大家,我们是hatter……噢!不……我们panama乐队,感谢滚石感谢wave,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威尔士乐迷们的热情!”
台下的菲莫斯差点就笑岔气了,直接就在台下喊了起来:“依沃,我不介意你们下来换我们上去!”
依沃根本没理会菲莫斯的嘲讽,调整了下状态之后继续道:“更要感谢边浪为我们乐队创作了一首同名作品,所以你们准备好了么?”
等台下的欢呼声起,《panama》那标志的失真前奏就开始带着全场乐迷的身体一起扭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