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闪耀柏林(1 / 1)
“电影是梦想的镜子。”
“今天,这面镜子照见了柏林的星光,也照见了安阳老城区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
“他们或许听不懂德语,但一定能看懂银幕上那个骑着自行车的姑娘。”
“她不是在追逐降落伞,而是在追逐每个生命都该拥有的,飞翔的,自由的权利。”
“谢谢大家!”
随着顾常伟再次鞠躬,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沈良也是鼓掌中的一员,《孔雀》的票房虽然惨了一点,但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每一代人都曾经有过青春,每一代人也都会,也终将老去。
孔雀描绘的便是六七十年代人的青春。
在时代的面前,个人,乃至家庭都是渺小的,或主动,或被迫的被时代所裹挟。
姐姐一家的经历,如同千千万万个小城普通家庭的缩影。
压抑。
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的生活,任何出格的行为都被视作异类。
电影的内核注定这是一部叙事平淡,透着一种压抑、绝望感的电影。
就像最后开屏的孔雀一样,孔雀不是没有开屏,只是哥哥、姐姐、弟弟没能看到,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好时代。
然而,大多数下一代人都不会关心上一代人的青春。
所以。
票房不佳,也是注定的事。
不一会,最佳男女主角、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等重磅奖项,陆续颁发。
获奖人再一次出现了偏差。
宝岛导演蔡铭亮那部《天边一朵云》与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失之交臂。
这部电影的题材很大胆。
男主角小康是a片演员,遇到前女友湘琪之后,小康千方百计地向她隐瞒自己的职业。
尺度很大。
拍的很猛,很大胆。
但,这一次,他只拿到最佳艺术贡献奖(剧本),以及费比西奖,少了一座银熊。
阿尔弗雷德·鲍尔是柏林电影节首任主席,86年离世,87年,柏林专门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
专门奖励那些具备开创性的电影。
原本属于《天边一朵云》的奖颁给了德国裔导演马克·罗斯曼执导的《希望与反抗》。
颁奖典礼进行到这里,沈良愈发的淡定。
应该稳了吧?稳不稳就看评审团大奖颁给谁!很快。
本次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登场,一阵常规的流程结束,只见他缓缓打开信封。
“哇哦,获得此次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是……”
“卡雅利沙的卡门!”
“马克·唐福特·梅,恭喜!”
此话一出,马克难以置信的看着颁奖台。
评审团大奖?他?这……这可真是意外的惊喜。
等对方登台之际,沈良笑眯眯的献上掌声。
该颁的大奖,几乎都颁发了,只剩下一座最具份量的金熊奖。
而《寄生虫》剧组,迄今为止,一无所获。
作为本届柏林电影节热度最高,好评最多的电影,总不可能空手而归吧?是以。
当马克登台之际,不少人都看向了《寄生虫》剧组。
同时。
他们也在暗自嘀咕。
塔喵的。
不是说好今年是非洲主题,非洲年吗?
怎么华语片拿了那么多奖?这到底是非洲年,还是华语年?……
新琅总部。
凌晨时分,新琅总部依旧灯火通明,娱乐板块的小编,新琅总编都在加班。
新琅娱乐版块主编张寒低头看了眼时间。
“现在还有几个奖没有颁?”
“还有最佳电影音乐,儿童单元最佳青年电影,荣誉金熊奖,以及金熊奖。”
“好。”张寒点了点头。
“跟技术部的同事说一声,把横幅,还有链接准备好,一旦金熊奖的结果出来,立刻上线。”
“明白。”
小编向泽比划了一个ok的手势。
今年的华语片运势不错。
《天边一朵云》、《孔雀》两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片子,都有所斩获。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寄生虫》大概也能擒熊?擒的还是金熊!
什么《寄生虫》不是华语片?
就问你导演是不是华夏人,有没有中资?是不是中韩合拍?主演中有没有华夏人?这不是华语片,什么是华语片?“出来了!”
“出来了!”
片刻后,一道划破办公室天花板的大叫令人一振。
“金熊奖出了!”
“寄生虫拿了金熊!”
“哈哈!”
“椰丝!”
“我就知道,沈导的片子肯定能拿奖!”
“还得是沈良啊,拿完金棕榈,再拿金熊,这回他的影史地位要比凯子哥高了吧?”
“拼奖项,肯定是,拼商业成绩,那也是,不过,两人不是一个时代的,真不好比。”
这边,新琅网运营部门满是活泼的氛围,那边,小西八中央日报社,同样掌声雷动。
“寄生虫拿奖了!”
“韩国题材第一部三大最高奖!”
“快,快,通知印刷厂,头版换了!赶紧换!”
千禧年后,小西八电影虽然频频亮相国际影坛,林权泽、李沧东、金基德三位导演,也分别斩获过欧洲三大最佳导演。
但欧洲三大最高奖,却一部都没有。
现在?
有了一部韩国题材的电影拿下柏林最高奖项!哪怕导演不是韩国人。
不对。
沈良说不定有一点点韩国血统。
查!回头必须查一查!不管沈良祖上是否有韩国血统,《寄生虫》都是一部讲述韩国故事的电影。
投资方、主演、编剧都有韩国人。
就问你是不是韩国电影?
……
柏林。
领奖台上,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笑眯眯的抱了一下沈良。
“恭喜。”
“谢谢。”
接过象征着最佳影片的金熊,沈良挪动几步,站到了发言台面前,望着台下来自全球的上千位同行、记者们。
即使沈良不停地告诫自己要淡定,淡定,嘴角还是止不住地向后咧开。
深吸一口气后,沈良手握金熊道。
“就在一个小时前,顾常伟导演说道,电影是梦想的镜子,我和顾常伟导演一样,也是毕业于北电摄影系。”
“他是78级,我是97级。”
“借用他的这句话,我想说,电影也是一面照见现实,照见时代的镜子。”
“《寄生虫》虽然讲述的是韩国故事,但贫与富的对立,却是全世界共通的现象。”
“就像电影里的故事那样,电影也不再被语言和地域分割,而是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
“一个华夏人,拍摄韩国故事,最终在柏林拿了奖,并且得到世界各地电影同行的认可,我想,这既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最高的赞誉。”
“感谢《寄生虫》剧组的所有人员!”
“感谢评审团的评委们。”
“感谢柏林影展组委会。”
“感谢这个开放、包容,生机勃勃的时代!”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