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两场戏!两个亿!(1 / 1)

加入書籤

三天后。

沈良生龙活虎的回到了燕京,一回国,他就看到最新一期的《财经》杂志。

然后。

看到杂志封面那行字,他顿时脸一黑。

【深光影视赴港上市背后:民营影视的资本突围与文化产业困局】

翻开一看,他的脸更黑了!

【深光与阿狸集团的股权置换计划被业内称为‘文化与资本的跨界联姻’,实则是民营影视公司在政策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的缩影】

‘我没说过!!!’

……

【《疯狂的石头》意外爆红反而凸显行业‘以小博大’的困境,高成本影片风险集中,低成本作品依赖偶然性】

……

【沈良对此并不避讳:“艺术价值需要商业支撑,否则只是空中楼阁。”但,这种平衡难以持久,2005年《无极》等大片的口碑滑铁卢,暴露出资本催生下的创作浮躁】

泥煤!

前面那句艺术需要商业支撑是他提的,但他没提《无极》啊!

凯子哥要是看到这篇报道,指定以为沈良在内涵他。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业属性的冲突……“戴着镣铐跳舞”是民营影视公司的共同生存法则……沈良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既要讲好故事,也要讲对故事。”】

前面那段不是他说的!!

淦!虽然戴着镣铐跳舞是事实,但他从来没在公开场合说过。

【深光影视的上市计划,既是民营影视的阶段性胜利,也是行业转型的风向标,若其成功登陆港股,可能带动华艺兄弟、博纳、光线等同行跟进,加速行业资本化进程。

……

沈良在访谈最后强调。

“内容生产就像阳光之于草木,是影视公司的立身之本。”

“狂欢背后需警惕资本异化,当票房、收视率、估值成为唯一标准,内容创作者可能会迷失初心。”】

看到最后这一段,光线传媒的老板王常田忍不住叫好。

这话说的好!内容创作者最重要的是初心!

这也是华艺、博纳纷纷喊出冲击上市,启动股份制改造时,光线却迟迟没有跟进的原因。

投资人的钱哪有那么好拿?03年之前,《华夏娱乐报道》(娱乐现场)被誉为‘娱乐界的新闻连播’。

巅峰时期,几百家电视台都在播《娱乐报道》。

彼时,不少投资人找上门,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面对这些目的各异的资金,王常田一概拒绝。

时移世易。

短短三年时间,光线传媒已经大不如前。

如今,光线旗下王牌节目《娱乐现场》被迫从燕京、东方电视台撤出,去了教育电视台之类的边缘频道。

以东方卫视为代表的《娱乐星天地》等电视台自制节目迅速抢占市场。

难啊。

跟占据强势地位的电视台比,他们这些民营节目制作公司,难啊。

低成本的小制作容易被电视台复刻。

像《超女》、《加油好男儿》之类动辄几千万的高成本真人秀,他们又没钱。

而今,央视、smg、湘南卫视三分天下,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越来越高。

人家可以失败无数次,他们只能失败一次。

《财经》的这篇文章真是写进了他的心坎里。

与此同时,华艺兄弟、博纳、海润、金英马、鑫宝源、巨星影业、荣信达、欢瑞等等民营影视公司掌门人都看到了这篇文章。

在他们那里,这篇文章是好评如潮!而沈良,他在骂骂咧咧。

也就私下骂骂。

放在06年,这些都不算什么,比这更出格的言论,一抓一大把。

稍微休息一天,沈良驱车赶至易县。

易县,古称易州,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名,搁在古代,它是穷山恶水,到了现代,它叫小桂林,有山有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到易县县城西南30公里的安各庄水库,放眼望去,这里已经变成一个大工地。

经过数月的建设,水军大寨、楼船、箭塔、大帐等建筑已经初现端倪。

“老板,这边的空地是校场。”

接到沈良,阙晓泽带着沈良从里到外的逛了一大圈,一边走,一边介绍。

“那边就是吴军的水军营地。”

“……”

“这是一比一打造的战船,老板,当心,昨天刚下过雨,舷板有点滑。”

“船体目前只刷了一层清漆,这里面是空的,那边正在打造的大楼船里面会有功能结构。”

“岸边的那个仓库堆的是木料,还有一批没到。”

……

里里外外逛了一圈,阙晓泽又带着沈良去看了另外一处营地。

水战地点!

吴白鸽版本的《赤壁》最受诟病的是那个异想天开的‘八阵图’。

周瑜都踏马亲自上战场了!还给人挡箭!虽然影视化不需要一比一还原,但一军之主将亲自上阵,还是跟曹操的骑兵对抗。

太夸张了。沈良拍的这一版更偏史实。

孙刘联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正好与渡江的曹军相遇,周瑜率领水军轻松击败不善水战的曹军,以及新降的荆州水军。

然后。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上演一场痛打落水狗,直到遭遇曹军陆军主力,损失不小这才撤军。

水战、陆战,他都要!这一战,最大的场面是曹军先锋骑兵铺天盖地,横压而来。

万马奔腾!

当然。

一万匹马、一万骑军,那不可能完全实拍。

谁都没有那个牛逼!因为成本太贵、太贵。

贵出血的那种!影视剧里出现的马和常规的马不一样,它们都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特训马。

好在沈良不需要从无到有的训练。

他靠租!《指环王》三部曲里有大规模马战场景,为了拍摄马战,《指环王》剧组专门训练了250匹特训马。

单单训马、养马、运输、保险等费用,《指环王》剧组就耗资1400多万美金。

《指环王》第三部中骑兵冲锋的画面就是特效+250匹特训马实拍。

由维塔特效工作室进行动态捕捉,然后将这250匹马扩展为6000骑兵冲锋的特效。

如果沈良不租,而是跟《指环王》剧组一样训马+马战特效,至少需要2-3000万刀。

塔喵的!这么多钱,《赤壁之战》花不起!

租的话就便宜多了,租赁+保险+运输+饲养+特效,综合成本差不多1000万刀。

8000万拍一场马战,贵吗?

贵!值吗?

值!什么是史诗片?大场面才叫史诗片!

不过。

真正的大场面还是下部的赤壁水战,这一块,沈良交给老朋友fuel vfx特效公司和中影华龙。

预算1500万美金!1.2亿!两场戏,两个亿!虽然两场戏的精华部分最终时长只有两三分钟,但它们分别是上下部的点睛之笔。

什么是点睛之笔?

一眼震撼!何况,两三分钟精华片段,再配上局部战场交战,轻轻松松拉长到十分钟。

至于新西兰的马种和三国时期不一样的问题。

踏马的,谁管那些细节。

如果死扣细节,干脆不要拍电影了!“老板,这边是马战的拍摄地点。”

下午,沈良和阙晓泽已经移师隔壁的涿州影视城。

“那些马什么时候能到?”

望着眼前大片大片的泥土路、草地,沈良随口问道。

“大概11月底,12月初,然后熟悉场地,训练两三月,实拍完全来得及。”

“嗯,对接好,还有骑兵部队的人,也要安顿妥善。”

《赤壁之战》的马术组和电视剧《成吉思汗》是同一批人。

《成吉思汗》的马战基本都是实拍,几千名牧民自发充当群演,这一点,沈良学不来。

他没法调集那么多牧民,最多找来300人的马术组。

其实,《赤壁之战》性价比最高的马战方案是租借《成吉思汗》剧组当初拍戏的那些马。

但那些马是蒙古马,体型偏小。

《指环王》剧组使用的那批马是安达卢西亚马,体型更高大,视觉冲击力更强。

反正大部分普通人不认识两种马的区别。

更帅、更有气势、更恢弘才是商业电影的追求。

“明白。”

听到这话,阙晓泽连连点头。

即使沈良不叮嘱,他也会上心,骑兵部队那是真部队!专门协调来的。

整整借调了100位弓马娴熟的骑兵,然后由他们一拖二,训练招来的群演、主演。

不仅包吃包住,还发额外的工资。

一签就是半年长约。

剧组只借100位蒙省骑兵,不是沈良他们不想多借,而是骑兵部队不给借!骑兵本来就是小兵种,每一位优秀的骑兵都是宝贝疙瘩,都借走了,他们平时的任务怎么完成?

视察完骑战战场,沈良又去了影视基地内部。

各种宫殿也都初具雏形,这些宫殿也不可能一比一复刻。

剧组要求的复刻只是还原外观,真要一比一,全用木质结构,那不是把钱花到了刀把上?

除了一些近景和特写镜头,其他部分全是钢棍框架+仿木工艺。

影视剧的服化道,最核心的规则只有一条——骗过观众的眼睛。

就像那些主播上半身西装革履,下半身穿个大裤衩一样,看不见的地方,能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

尤其是那些拍完就拆掉的临时场景。

该糊弄,绝不多花一毛钱。

好钢全得用在刀刃上,比如主角的服装、战马、配饰等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