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开始怀疑人生了(1 / 1)

加入書籤

“谢邀,我的观察角度和各位的都不一样,你们没有注意到一件事吗?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一本nature期刊上,从头到尾全部都只有华国名字,名字也许是英文,像伦道夫这种,但姓那肯定清一色中文姓,这也算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了。

你只能在编辑校对栏看到英文名,拿诺奖是以后的事情,我当然相信凭借着这个成果肯定能拿到诺奖,但现在进行时,光是这个我觉得就足够爽了。

换之前,谁能想到cns里的nature能被中文名给霸榜啊,这不比棒子吹的bts霸榜牛逼多了啊?棒子的常温超导到现在都还没有验证,我们的新光伏那可是实打实得到了认可啊!”

知乎上关于这件事的吹捧实在太多,网友们选择了各种各样的角度,这是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角度。

在简中互联网上,无疑就是燃神牛逼,各式各样关于燃神的吹捧。

而在学术界,在太平洋的彼岸,学术的旋风才刚刚开始。

哈佛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虽说在全美的学术版图里不能算第一,但那也要看和谁比啊。

比不过斯坦福和mit,还比不过其他常春藤吗?

凯文教授是该系的资深教授,算是钙钛矿材料最早的一批研究者,选对了材料,近十年来也算是踏上了行业发展的东风,从头衔到来自企业的项目那是应有尽有。

他的办公室里,墙壁上挂满了世界各地的能源科研奖项和前沿科学突破图表。

今天凯文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聚集在一起,为的是刚刚从《nature》期刊邮寄来的特刊,对此展开讨论。

华国的这次特刊不仅从论文本身来说有着石破天惊的意义在,而且还是少有的先在资本市场引起剧震,然后才在学术领域引发强烈反响的论文。

“这篇论文,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过去对光伏电池的认知。”凯文教授率先说道:“过去我们一直思考的逻辑都是,通过光伏组件的堆迭,来突破原有限制,让不同的涂层去吸收不同的光,来突破肖克利-奎伊瑟极限,而华国方面通过其研究告诉了我们,不需要靠多层堆迭,靠精妙的结构设计也能做到这一点。”

凯文教授翻开论文,眼中充满了震惊与兴奋。

“50%的光电转化率,突破了所有人的预期,但问题在于它的数学部分太复杂了,很多地方我看不懂,为了精读这篇文章,我特意邀请了数学系的马哈德万教授来为我们讲解其中和数学有关的部分。”

马哈德万是哈佛应用数学领域的主席、马瑟学院的院长,主攻方向是数学建模物理,和光伏组件有一定的关联度,但关联度有限。

不过以其数学功底,看懂并且做讲解还是能做到的。

马哈德万拿起论文,说道:“我和凯文教授是多年相识的好友,我们过去也有一些合作的课题,像是说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和理解物质的集体行为、相变。

但我们从来没有做的如此深入过,来自伦道夫之手的模型,某种意义上是对现有量子光电理论的颠覆。”

论文中的公式密密麻麻。

在特刊的整个前半部分,充满了数学符号,复杂的微分方程、张量计算和量子力学的符号交织在一起。

这些数学公式,对材料专业的博士来说和天书的区别不大。

凯文接过话来:“好了,接下来主要由马哈德万教授为我们解读论文中一些格外难的部分。”

马哈德万起身,走到白板边说道:“好,我们首先来讲解能量依赖的自洽方程,这个理论模型很抽象,它是非平衡玻尔兹曼方程的扩展,涉及了量子态密度、声子谱的耦合,还有复杂的激子复合速率的非线性优化。

这些即便是我都在第一次理解都显得有些吃力,就更不是在座各位做应用端研究平时能够接触到的研究内容了。”

如果不是凯文教授求到他这来,马哈德万才不想来讲解呢,在他看来,中世纪炼丹的麻瓜们有必要学占星术吗?

“整个模型最关键的是这部分,它通过自洽方程解决了多激子生成的动力学,这部分是张量积与量子迭加”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博士们屏气凝神,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

中午休息的时候,凯文教授端着餐盘,和马哈德万并肩走着:“你觉得在座博士里有多少人能真的听懂?”

马哈德万回答道:“根据我多年教书的经验来看,一个懂的都没有。

他们缺乏数学基础,想要理解几乎不可能。

伦道夫的论文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突破,它更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巨大跨越。

以你对博士的数学水平要求,是不足以让他们听懂其中的高深数学的。

这不是他们的错,是过去常年以来,材料学领域重实验轻理论产生的结果。

也许现在正是改变的时候。”

同样,在申海交大的校园内,在论文发表后,林燃回申海交大开讲座,讲解他最新的成果:

“.让我们从这个公式的物理背景开始,我们知道激子复合速率的优化是多么重要,它涉及到如何最小化热化损失,同时最大化电子-空穴对的生成效率。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数学优化的方法有效地控制这个过程,那么理论上光伏电池的效率就可以突破过去的肖克利–奎瑟极限。

这就是整个思考过程的核心!大家很多时候只有理解了原理,在研究过程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通过原理去推导实验应该要怎么设计,才能让它表现出你想要的特性。”

林燃的声音逐渐提高,“我们必须理解的核心问题是,激子生成与电子-声子耦合的关系。

论文中的方程通过引入新的多体交互模型,让我们看到了更高效的电子输运路径,这些都是过去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台下密密麻麻全是申海交大的学生,在他们看来,这是独属于交大的福利。

简中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上,围绕此事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析,有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说,这个成果绝对是诺奖级的成果。

作为该研究的主导者,林燃百分百值得一个诺奖。

这也意味着,林燃会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科学家。

当然,这个殊荣林燃在1960时空早就达成过,只是那次拿的是诺贝尔和平奖。

但你不能说诺贝尔和平奖不是诺贝尔。

“我知道大家会有疑问,在这个过程中,量子力学效应如何从微观尺度扩展到宏观电池设计?

这是整个前面部分,各位需要理解的核心。”

“这个部分数学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多维张量的耦合系统,通过这些张量,大家可以看到量子态的演化路径被最小化到了最大效率。

每一个光子的能量,都通过精准的数学计算控制进入了电子-空穴对的生成,而不是热化或者透射。

所以,所有的优化都在非平衡态中进行,而不是传统的平衡态假设下,正是这种优化使得光子能量在非热化的条件下得到最大利用!

这也是成功的关键。”

林燃的讲座持续了三天时间,有摄像头对着,可以在线上看,但架不住同学们的热情。

线上看,怎么能和线下看一样呢?

虽说99%的学生都听不懂林燃在说什么。

中午的时候,林燃则被请到校长办公室休息。

林中清看着林燃内心感慨万千,他很快要赴任地方了,也算是完成了学而优则仕最重要的一步,从高校体系到地方,这是无数高校官僚们梦寐以求的事,也是最难的一步。

自己本来以为都要没希望了,结果居然还能天降鸿运,自己人在家中坐,政绩天上来。

每次教育系统开会,复旦的校长金利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这种嫉妒在得知他即将外放地方的时候来到了顶峰。

“林教授,我很快就要离职了。”林中清说。

林燃笑了笑:“校长,恭喜退休。”

刚才还在微笑的林中清笑容马上就僵硬住了:“什么退休啊!我是要去地方任职了!”

林燃大笑:“我这是在开玩笑,校长,我当然知道,你调之前燕京方面还问过我的意见。”

林中清了然,申海交大校长这个位置需要和林燃配合,加上马上要成立的前沿科技中心,更是需要校长的支持配合。

虽然说林燃在级别上无法和他相提并论,但在燕京看来,无论是价值还是影响力,自己都远不能和林燃比。

燕京会问林燃意见很正常,甚至他觉得没有林燃的点头,他的调任也不会这么顺利。

“马上新调任的校长是复旦的金校长,对方,”林中清本来想吐槽两句,旋即想起这二位指不定要配合工作多久呢,一起共事个几年,可能关系比他和林燃相处的还要更融洽,自己在这种时候又何必多嘴呢。

“对方可是个秒人,是个会为学生老师着想的好校长。”林中清说道。

可不是嘛,在为复旦学生争取福利这件事上,金利确实算尽心尽力了。

林燃点头道:“嗯,好,明白了。”

闻弦而知雅意。

林中清这话的潜台词是,我走之后,新的校长仍然会为你着想,会为你寻求便利。

林燃想的则是,无论换谁,还敢给自己穿小鞋不成?对方看着林中清的轨迹,还不得仰仗自己,在任期内帮忙做出点成绩来,让燕京看到啊?

双方利益决定了,对方不可能会得罪自己。

“哦对了,教授,还有一件事,就是燕京方面预批准在申海交大成立一个前沿科学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这个位置非你莫属。”林中清说道:“燕京方面是这样和我说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除了你之外,我实在想不到谁配担任这个位置了。”

林燃了然,这相当于是另外的好处了。

从级别上来说,他一个两院院士,出任交大旗下直属机构的一把手绰绰有余。

林中清接着说道:“燕京方面的意思是,你工作任务太重,副主任更大概率会是中心的实际管理人选。

考虑到对方要和你搭班子,在人选上如果有什么考虑,也可以反馈给他们,他们会充分考虑你的意见。

我这边有一些,交大适合教授和学者的资料,到时候我发你学校邮箱,你也可以看看,有个大致了解。”

林燃问道:“充分考虑?”

林中清思索片刻后斩钉截铁道:“对,充分考虑!”

林燃点了点头:“好,麻烦您这边帮我和燕京反馈,我提议副主任的位置由我父亲来担任会比较合适。

您应该知道我父亲是谁吧?”

林中清当然知道,大家都是高校体系,林燃的父亲林太行简直不要太出名好吗?

如果说金利羡慕他,那他就羡慕林燃父亲能有这样一个儿子,同样姓林,自己的儿子怎么连林燃十分之一都赶不上呢。

“知道,太行履历够倒是够,只是,你这样做不怕引人嫌隙吗?”林中清提醒道。

林燃幽幽道:“校长,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我当然知道这样不好,任人唯亲,把自己父亲安排在这样的位置上,这样做会引起非议。

但你没有弱点,名声一尘不染,成就一眼让别人高山仰止,你想干嘛?想当圣人吗?

没有人会想要亲近没有弱点的圣人,恰恰相反,大家只会相信有弱点的人。”

林中清已经麻木了,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厉害的吗?高校行政体系也是行政序列,自己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在这方面居然思考的不如一个不满三十岁的年轻人?

林中清越想越觉得对方围绕这件事的思考令人生畏。

首先,这番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燕京说的,林燃和林中清说,等于是在和燕京喊话。

其次,燕京知道,但外界舆论不知道,相当于在舆论层面林燃是有七情六欲、会任人唯亲、会为父母谋好处的凡人,在燕京视角里,林燃是思考面面俱到的圣人。

林中清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我是不是不适合做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