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2章 飞天(1 / 1)

加入書籤

常浩南嘴上的解释,突出一个轻描淡写。

但就算沈俊荣并不算卫星结构设计领域的专家,但也能想到,这简单的说辞背后,隐藏着何等复杂的计算和精妙的设计。

虽然只是几颗百公斤级别的小卫星,但其中的部分技术,却丝毫不亚于数吨级别的大家伙了。

不过,他也没再细问技术层面上更具体的细节。

一来不是自己的专业范围。

二来……

发射场的指挥控制大厅,说起来好像是很高大上,但其实算是个半公开场合。

虽然不可能随便进出,但包括媒体,甚至一些有组织的参观团队都能进来。

不是深入讨论问题的地方。

“所以……这也是在给以后的中继通信网络做准备?”

沈俊荣一边问了个不太敏感的问题,一边看了看旁边另一块屏幕上显示着的时间。

一时二十分。

就姿态调整而言,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效率了。

“这倒不是。”

常浩南摇头:“就算是完整的、覆盖全球的中继通信网,主力也会是百公斤级别,最大不可能超过一吨的中小型卫星,本身其实不会面临挠性振动过大,影响设备工作状态的问题。”

“那……”

沈俊荣面露好奇。

“有备无患嘛……”

常浩南说着把耳机放下,站起身准备活动一下筋骨。

青鸾星座的四颗卫星技术指标完全相同,02号姿态调整的顺利完成已经验证了整个技术的可行性,后面三颗卫星无论风险还是压力就都要小上很多了。

“眼下,卫星的主流结构还是中心刚体-挠性附件的形式,但随着航天器功能的不断多样化,结构也迟早要发展到全挠性,比如日本计划在2005-2006年发射ets-viii工程试验卫星,就有单边约20米尺寸的可展开天线,几乎已经完全不符合传统构型了。”

“而未来尺寸更大的卫星,则有可能采用像是国际空间站那样的桁架式结构,现在的解决方案是利用黏弹性阻尼杆,实现被动振动抑制,但卫星受制于本身的体量,又不可能有足够大尺寸的中心刚体,单靠被动阻尼器很难满足系统的稳定性需求……”

“……”

总而言之一句话——

以后肯定有用,现在就顺手测试一下,权当是做技术验证。

这个思路,在常浩南搞涡扇10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非常熟练了。

涡扇9a整个型号,几乎就是被这么提前鼓捣出来的。

栾文杰作为科工委时代就当过副主任的领导,对此已经见怪不怪,因此青鸾星座的项目得以照常通过。

但对于较少接触航空口业务的沈俊荣来说,似乎还是显得有些激进了。

老爷子盯着屏幕上已经恢复平稳的两张图看了好一会,才算是接受了常浩南的这个说法。

“也好……如果未来我们的空间站也用到桁架式结构的话,或许也需要这项技术发光发热……”

他心里这样想着。

接着又想说点什么的时候,整个人却突然一颤,猛地咳嗽了起来。

这个时候,常浩南才突然想起,上一世在神舟五号任务成功之后,沈俊荣似乎就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而住了院……

与此同时,位于大厅一角的媒体准备区域,几名工作人员也已经调试好设备,正一边对着指挥大厅内部测试取景效果,一边等待着下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虽然中间还有大概三个小时的功夫,但却没有一个人舍得闭上眼睛休息一会——

很快,第一名华夏人就将离开地球,进入太空。

华夏也将随之成为全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在这种节骨眼上,别说休息,就连眨一下眼睛都会觉得浪费。

很快,就有一名来自c站的记者注意到了正在交流着的常浩南和沈俊荣二人。

“那边的……好像就是常浩南,常教授?”

“谁?”

旁边的同伴显然没反应过来。

“航空动力集团的那个总规划师,之前拿过菲尔兹奖的那位……据说也是今年院士增选最热门的候选人之一……”

第一个人目不转睛地回答道:

“如果能选上的话,应该是最年轻的院士了……”

后者此时也想到了这个名字,但还是有些不解:“可是……他也和神舟五号有关系?”

“谁知道呢……他们这些搞数学的,参与什么项目都不奇怪。”

那名记者说着从大衣口袋里掏出采访计划:

“发射任务结束之后,我准备找个机会去采访一下他……”

……

两小时后,京城时间三时整。

随着最后一颗青鸾01星完成姿态调整,整个中继通信星座终于完成了对载人航天任务的适配准备。

说来也怪,之前常浩南一心定在卫星上,还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但这会星座就绪,闲下来之后,重新看着大屏幕上面蓄势待发的火箭,心头反倒没来由地多了些紧张。这下子,他也算是理解了刚才沈俊荣为何要凑到自己这边来聊上几句天。

不过,作为游离于921工程以外的技术人员,常浩南还是只能耐住性子,等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公开亮相。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

航天员掷地有声的话语响起。

而周围的人群,却是一片寂静。

只是偶尔传出一阵清脆的快门声。

站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清楚。

尽管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在设计时就已经精益求精尽管已经进行了四次成功的无人测试。

尽管已经把船箭组合体的状态调整到了最佳。

尽管……

或许有一万条理由可以保证本次任务的安全。

但不管怎么说,载人航天,都必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尤其是在眼下这个当口。

大家都是搞科学的,自然不至于迷信。

但要说年初哥伦比亚号的事故对众人的心理没有一点影响,那也确实不太可能。

就连位于指挥中心内的常浩南,此时都难免受到气氛影响,而有些手心冒汗。

反倒是航天员本人,显得面色如常。

在简短的问候和采访之后。

6时15分,航天员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入飞船返回舱,并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项舱内检查和准备。

在接下来两个小时里,还需要进行约100项操作。

而在指挥中心的一块屏幕上,显示出他的生理参数一切正常。

就连心跳都维持在平常的每分钟60次上下。

面对这个数字,常浩南除了一声“佩服”以外,再无其它可说……

8时30分。

“各号注意,我是零号,30分钟准备……”

零号指挥员的声音响起。

从此时开始,航天员,飞船,火箭,发射场系统、航区测控通信系统等各大系统均须听其号令。

现场观看发射任务的领导随后陆续进入大厅。

整个现场的空气,逐渐凝固起来。

这个时候,原本紧紧合拢的三组回转塔架也已经全部打开,露出了神舟五号船箭组合体那纤长曼妙的身姿。

发射前20分钟。

包括四艘海上测量船在内的12个测控点,以及檀州、镐京两个遥感中心分别进行了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情况汇报。

一切正常。

发射前15分钟。

加注系统停止工作,火箭解锁,塔架上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

发射前5分钟,总指挥最终确认所有系统、设备都处于良好状态、并最终确认飞行参数。

发射前1.5分钟,火箭供电由地面转入箭上。

这也是发射前的最后一个步骤。

接下来,就是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

90秒,如同90个小时一般。

即便作为旁观者,常浩南都觉得有些恍惚,双眼直盯着返回舱内的画面,但思维却早已经神游天外。

“5、4、3、2、1……”

直到零号指挥员进行最后的倒计时读秒,才把他从思绪中给拽回来。

当“发射”的最终口令被报出的那一刻,常浩南注意到,不远处沈俊荣的双手,猛地攥紧成拳……

随着返回舱画面的轻轻一颤,另外一块屏幕上,火箭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拖着橘红色的烈焰急速飞向太空。

类似的画面,常浩南并不是第一次看到。

但只有这次,他一时间甚至忘记了呼吸。

几秒钟后,耳边又想起了本次发射的准确报时。

“发射时间,09时00分03秒497毫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