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顺水推舟(1 / 1)

加入書籤

克难坡阎锡山的个人书房

书房内的陈设很简单,一张榆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sx省地图。

与前线和太原的紧张忙碌截然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深沉而压抑的静谧。

第二战区上将副司令长官兼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脚步匆匆地推门而入,他身姿笔挺,向着正坐在桌前的那位枯瘦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阎长官,您找我?”

阎锡山,这位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盘踞了数十年的枭雄,缓缓地抬起头。他穿着一身灰布棉袍,留着标志性的仁丹胡,眼神浑浊,却又时而闪过一丝精明的光。

他刚刚放下手中的毛笔,桌上的宣纸上,一个墨迹未干的“忍”字,力透纸背。

“啊……星如你来了。”

阎锡山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动作略显迟缓。

他用手指了指旁边的沙发,那是一张样式老旧、蒙着粗布的沙发,「坐吧。」

等杨爱源依言坐下后,阎锡山并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端起桌上的茶杯,慢悠悠地吹了吹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仿佛在组织着自己的思绪。窑洞外的风声,衬得此处的寂静愈发深沉。

“忻县那边的事,你听说了吧?”阎锡山终于开口,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杨爱源立刻挺直了腰板,回答道:“是,长官。刚刚接到情报,苏耀阳的山西民团,对日军第24师团发动了总攻,规模空前,据说已经突破了日军的主阵地。”

“嗯。”

阎锡山点了点头,将茶杯放下,发出“嗒”的一声轻响。他转过身,背着手,踱步到那张巨大的地图前,目光落在忻县和太原之间的那片区域,久久不语。

忽然,他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星如啊!”他转过头,看着自己的心腹爱将,眼神里充满了忧虑,“这场仗,无论是日本人胜了,还是那个苏耀阳赢了,对我们晋绥军,可都没有半点好处啊。”

听到这里,杨爱源脸上露出了明显的错愕之色。在他看来,同为中国人,痛击日寇理应是好事,为何长官会有如此消极的看法?“长官,此言何意?苏耀阳部重创日寇,于我山西抗战大局,终归是有利的……”

阎锡山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的笑容。

“利?利在何处?”

他反问道,“若是日本人胜了,他们必然会变本加厉,我晋绥军的生存空间,只会被挤压得更小。

可若是那苏耀阳胜了……你想想看,他如今已是兵强马壮,麾下尽是虎狼之师,再经此大胜,声望将如日中天。到那时,这山西,究竟是他姓苏,还是姓阎,可就不好说了!”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杨爱源的心头。他瞬间明白了阎锡山的深层忧虑。

阎锡山重新坐回椅子上,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缓缓说道:“所以,这场仗,最好是能以一个平局收场。他们斗个两败俱伤,我们才有喘息的机会。如果可以,我想派人去斡旋一番,希望双方能够罢手言和……”

杨爱源闻言,立刻摇头道:“长官,这恐怕不可能。现在双方都已经打出了真火,血海深仇结下了,没有彻底分出胜负之前,他们是绝不可能罢手的。我们的斡旋,两边都不会理睬。”

“唉……”阎锡山再次叹了口气,似乎也知道这个想法不切实际。窑洞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片刻之后,阎锡山又开口了,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问道:“星如,你说,等这场仗打完之后,我们有没有办法,将他苏耀阳的山西民团,从山西调走一部分?”

杨爱源皱着眉头,仔细思索了片刻,还是摇了摇头:“恐怕很难。山西民团是苏耀阳的根基,他绝不会轻易离开山西。

而且,从名义上,他也归我们第二战区节制,我们没有理由把他往外调。”

就在杨爱源认为此事无解之时,阎锡山的脸上,却突然露出了一丝狡狯的、如同老狐狸般的笑容。

“不,星如,并非不可能。”

他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不紧不慢地说道:“你忘了,那苏耀阳,可不单单是我第二战区的人。”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点了点,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根据我们最新的情报,日本人对湖北的宜昌,志在必克,近期肯定会有大动作。而宜昌,隶属何人管辖?”

“第五战区,李宗仁司令长官。”杨爱源下意识地回答。

“这就对了!”阎锡山的眼中精光一闪,“那苏耀阳和李德邻以及那白建生的私交,那是全天下出了名的!就连他结婚,主婚人都是李、白二公!这份情面,大不大?”

杨爱源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明白了阎锡山的意思。

阎锡山靠回椅背,脸上露出了计谋得逞的微笑,慢条斯理地总结道:“只要我们把日军即将猛攻宜昌的情报,‘不经意’地透露给重庆,再通过我们在五战区的关系,稍加推动……

到时候,李德邻亲自开口向苏耀阳求援,以苏耀阳和他的交情以及欠下的人情,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拒绝的。

到时候,就算他不想走,也得从他那宝贝的山西民团里,抽调最精锐的部队去湖北参战。

如此一来,他苏耀阳在山西的实力,不就被大大削弱了吗?“这也行?”杨爱源还是觉得这计策有些过于异想天开,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他转念一想,仔细琢磨其中的关节,又觉得阎锡山的这个法子,虽然阴损,但逻辑上……好像又无懈可击。

利用舆论造势,将苏耀阳捧上一个道德高地,再利用他与李宗仁的私交进行道德绑架,逼其出兵援助……这环环相扣的计谋,确实是这位老上司能想出来的手笔。

“怎么不行?”阎锡山捋了捋他那标志性的仁丹胡,得意一笑,眼中闪烁着老谋深算的光芒,“你看着吧,我已经让人给他添了把火,帮他好好地扬扬名……”

阎锡山确实是说到做到。

就在他和杨爱源在克难坡的窑洞里密谋的这短短一两个小时里,一股由他暗中推动的舆论风暴,已经席卷了整个国统区。

从陪都重庆,到春城昆明,再到桂林、西安……所有还未沦陷的大城市,各大报纸的号外,如同雪片般飞散到了大街小巷。

《大公报》头版头条,用触目惊心的黑体大字写着:“国军大捷!晋省民团发起惊天反攻,全线击溃日寇王牌师团!”

《中央日报》则更为直接:“山西雄狮怒吼,炮火洗地,忻县日军尸横遍野!”

《青年报》也罕见的发出了赞扬的声音:“捷报!我山西抗日武装力量主动出击,予日寇第24师团以歼灭性打击!”

短短半天时间,这个消息就彻底引爆了全国!尤其让民众热血沸腾、不敢置信的,是报纸上不知从何处弄来的、清晰得令人发指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显然是从高空俯拍的。照片上,无数炮弹爆炸的烟柱,在日军的阵地上连成了一片死亡的森林,那曾经坚固的工事和战壕,在照片上变得如同被巨兽啃噬过的饼干,残破不堪。整个画面充满了毁灭性的、令人震撼的力量感!一时间,全国沸腾!在日寇铁蹄下压抑了太久的民众,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茶馆里,街道上,无数人挥舞着报纸,奔走相告,激动地高呼着“中华民族万岁”,许多人甚至喜极而泣。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波冲击。

紧接着,第二波、也是更具爆炸性的消息,被其他媒体迅速跟进刊登了出来。

一张更为震撼的照片,出现在了各大报纸的版面上——那是一张某个机场的全景图。照片上,一架架涂着青天白日徽记、外形流畅而充满力量感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跑道和停机坪上排得密密麻麻,粗略一数,竟有上百架之多!其规模和先进程度,可以说连中央军都从未有过这般规模的空军。

照片下方,还配有详细的文字报道,详细罗列了山西民团下属的“山西飞行大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与日军航空兵的空战记录,击落了日军多少架飞机,取得了何等辉煌的战果,以至于日军陆军航空兵在山西上空几乎被打成了“虚设”!这一下,舆论彻底哗然!

如果说之前的炮击照片是“震惊”,那么这张空军基地的照片,就是“惊骇”!谁也想不到,一支名义上的地方武装部队,竟然在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悄无声息地发展出了一支规模如此庞大、战绩如此辉煌的现代化空军!这下,被惊动的,就不仅仅是普通的民众了。

就在阎锡山那张无形的大网,通过电波与报纸撒向全国之时,在千里之外的湖北,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内,两位中国军界的顶尖棋手,正对着这盘棋局,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

李宗仁与白崇禧,桂系的两大巨头,相对而坐。他们面前的桌子上,同样摊着一份刚刚从重庆空运过来的、墨迹未干的《大公报》。那张山西民团空军基地的照片,占据了整个版面的核心。

“健生!”李宗仁率先开口,他用手指点了点那张照片,语气中满是感慨与惊讶,“没想到啊,这一年多来,明曦这小子,居然不声不响地,就给我们闹出了这般大的动静!连空军都有了这般规模,我们还真是小瞧他了。”

被誉为“小诸葛”的白崇禧,拿起桌上的报纸,凑近了仔细端详那张照片。

片刻后,他也感慨道:“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还不到两年呢,这小子就发展成了这般的规模,确实是后生可畏啊。”

然而,感慨过后,两位老辣的战略家,眼神中都流露出了一丝凝重。

李宗仁放下报纸,叹了口气:“只可惜啊,出头的椽子先烂。现在的他风头太盛,已是遭人嫉妒了。”

“谁说不是呢。”白崇禧轻哼一声,嘴角勾起一抹洞察世事的冷笑,“这么大规模的一支空军,还打出了这么漂亮的战绩,换做是谁,能不眼红?”

李宗仁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脸上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唉……健生,你说,这背后下手的人,是谁啊?”

“还能是谁?”白崇禧对此不屑一顾,语气中带着一丝鄙夷,“除了阎百川那个葛朗台,还能有谁?

这家伙别的本事不行,搞阴谋诡计、背后下绊子这些小动作,都是一把好手!他这是把明曦架在火上烤啊!你看着吧,用不了多久,重庆那边肯定就有人要闹着,把他那支空军‘收归国有’了!”

“他们在想屁吃!”李宗仁对此嗤之以鼻,将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

他毫不客气地说道:“能有这个想法的,都是那些读书读傻了的腐儒!但凡脑子里还有点东西的人,都不会有这种愚蠢的念头!”

李宗仁的话确实没错,一针见血。

表面上看,苏耀阳那支空军威风凛凛,上百架飞机足以让任何势力垂涎三尺。但稍微有点现代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拥有飞机,和长期拥有一支能打仗的空军,完全是两码事。

飞机可不像步枪机枪那样耐摔耐操,扔到地上,枪管磕碰变形了,找个锤子敲敲打打,掰直之后还能勉强用。

空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高科技烧钱兵种!

一架先进的战斗机,由成千上万个精密零件组成,但凡其中有一个出了问题,轻则影响性能,重则机毁人亡。

而且飞机是一种极其娇贵的机械,平日里每天的保养、检修、维护,就需要大量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地勤人员夜以继日地努力。更别提那些发动机、起落架、航电设备等高消耗易损零件的更换和补充了。

一旦没有了稳定可靠的零部件供应渠道和专业的后勤保障体系,那些看起来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飞机,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各种故障,变成一堆动弹不得的废铁。

这一点,前些年中央空军从德国花重金买来的那三架马丁b-10轰炸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后勤和零件跟不上,没飞几次就趴窝了,最后只能无奈地拆解,沦为了历史的笑柄。

白崇禧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德邻兄所言极是。这支空军,只有在明曦手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别人拿去了,也只会糟蹋东西。”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想法。

沉默片刻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眼前的战局上。

白崇禧的表情严肃起来:“德邻兄,根据情报,日军最近在武汉周边动作频繁,兵力调动异常。我判断,他们对宜昌,恐怕是势在必得。我们必须早做准备。”

李宗仁的眉头也紧紧锁起。宜昌是入川的门户,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时,白崇禧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他看着桌上那份报道苏耀阳大捷的报纸,仿佛不经意地提议道:

“德邻兄,你看……既然明曦的部队战斗力如此强悍,又有强大的空中支援。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中央请示一下,借调山西民团一部分兵力,到我们五战区来协防?也好为接下来的宜昌保卫战,增加几分胜算?”

这番话,正中阎锡山计谋的核心。

然而,与阎锡山预想的不同,李宗仁和白崇禧并非被舆论和人情冲昏了头脑的傻瓜。他们一眼就看穿了阎锡山的“阳谋”,但他们非但没有抵触,反而选择顺水推舟,心甘情愿地走进了这个“圈套”。

因为这个“圈套”,恰好符合他们第五战区的最大利益!李宗仁闻言,立刻明白了白崇禧的意思。他沉吟片刻,随即果断地一拍大腿:“此计甚妙!就这么办!

既然阎百川如此好意,我们又怎么会拒绝呢?

况且我估摸着经此一役后,明曦的山西民团肯定会名声大噪,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我们让他借调一部分兵力过来,正好也能堵住一部分人的嘴,何乐而不为?”

两人说到做到,很快就给重庆方面发去了电报,请求调集山西民团一部分兵力和空中力量来五战区。

他们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无法反驳。

重庆方面,既能借此敲打一下苏耀阳,又能加强宜昌的防卫,何乐而不为?而苏耀阳,面对恩师的亲自求援和全国抗战的大义,也断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一封由李宗仁和白崇禧联名签署的电报,立刻从第五战区司令部发出,直抵重庆军政部。

电报的内容,言简意赅,请求借调山西民团主力一部,增援第五战区,共御强敌。

军政部的回复,来得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快。

薄薄的电文纸上,只打印着两个力道十足的铅字:“同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