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靖远书院(1 / 1)

加入書籤

萧牧站在废弃宗祠前,望着那片破败却仍有几分庄重的旧址,

“王爷真要在这种地方办学堂?”卫青皱眉道,“虽说能省些修缮费用,但总归……有些寒酸。”

“寒酸?不。”萧牧微微一笑,“这正是一块洗净尘垢、重塑根基的好地。我们要做的,不是建一座华贵书院,而是一座真正能培养人才的地方。”

一旁的诸葛亮轻摇羽扇,点头道:“主公所言极是。所谓书院,不在庙宇之高,而在其志之远。靖远二字,寓意深远——既为守边将士之后备,亦为安定百姓之基石。”

“就叫‘靖远书院’。”萧牧目光坚定。

说干就干,桑弘羊立刻着手物资调配,将原本用于修建军械库的木料、砖瓦优先拨给书院建设。

他亲自监督施工进度,每日巡查三次,连李秀娘都被请来协助组织工匠与义工。

李秀娘原是个寡妇,因在流民中颇具威望,被推举为民间代言人。

她虽出身贫寒,却识字知理,见萧牧如此重视教育,心中感动不已。

“老少爷们儿听好了!”她在城门口大声呼喊,“只要愿意出力,书院里就有你们的一口饭吃!”

人群欢呼如潮,不少壮年汉子当场报名加入书院建设队伍。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此事。

张文远,北疆本地一名乡绅子弟,仗着祖上几代为官,在地方小有声望。

他见书院开建,心中大为不满。

“哼,草莽学堂也敢称书院?”他在私塾中煽动同窗,“不过一群泥腿子凑热闹罢了,哪配与我们共学?”

一时间,几位士族子弟纷纷附和,甚至有人扬言要上门闹事。

风声传到萧牧耳中,他没有发怒,反而露出一抹冷笑。

次日清晨,他亲率随从,登门拜访几位当地老儒生。

“诸位先生,学生萧牧拜见。”他在院门前恭敬行礼。

几名老儒面面相觑,他们本以为这位定北王只是个年轻气盛的皇子,没想到竟亲自来访。

“老朽不敢当。”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拱手回礼,“王爷此来何意?”

“我想请教诸位前辈,《春秋》可解否?《孙子兵法》可读否?《盐铁论》可通否?”

三问出口,老儒们神色一凛。

“自然……可读。”

“若我书院讲授此等典籍,诸位可愿前来授课?”

老儒们对视一眼,终于有一人开口道:“若王爷真有心振兴文教,老朽愿效犬马之劳。”

萧牧嘴角微扬,抱拳深深一揖:“多谢先生指点,书院必不负众望。”

消息传出后,不少士族子弟开始动摇,部分家族甚至主动送来子弟名册,希望进入书院学习。

最令人惊讶的是,首批录取名单公布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赫然在列——陈四海之子,陈阿满!

“他是工地上的小工头,识几个字而已,凭什么进书院?”有人质疑。

“因为他识得账簿,懂得算术,符合‘凡能识字者皆可入学’的条件。”桑弘羊淡淡回应。

这一决定引发轩然大波,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连泥腿子也能进书院!”

“这是真的啊!我也识几个字,能不能去试试?”

“我家孩子也会背几句《论语》,王爷会不会收?”

很快,更多寒门子弟踊跃报名,书院还未正式开学,已隐隐成为北疆之地最具人气之所。

夜色降临,萧牧站在书院旧址之上,望着灯火渐熄的工地,耳边传来远处孩童兴奋的笑声。

“这才刚刚开始。”他低声自语。

身后,诸葛亮缓步走来,羽扇轻摇,眼中带着几分欣慰。

“主公,书院课程该如何安排?”

萧牧回头,眼神锐利而深沉。

“一切才刚开始,但既然我们要建,就要建成北疆第一书院。你来负责拟定大纲。”

诸葛亮微微一笑,羽扇一挥,仿佛已有成竹在胸。

“诺。”

靖远书院正式挂牌开学之日,晨光未露,城中百姓便扶老携幼,将学堂门前围了个水泄不通。

寒门子弟、戍边将士的子女、流民家的孩子们个个衣衫简朴却神采奕奕。

他们手中捧着用旧布包着的书卷,或由父母牵着,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兴奋地低声议论着即将到来的第一堂课。

“听说第一节课是《春秋》,主讲人竟是那位羽扇纶巾的诸葛先生!”

“我听陈阿满说,早上还要练体能,学的是‘岳家军操练法’。”

“你懂啥?那叫晨操,强身健体,为读书养精神!”

人群之中,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儒生站在门前,望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不禁感慨:“昔日只闻庙堂设馆授徒,哪曾想今日在北疆苦寒之地,竟也能见此盛景……”

他正是昨日被萧牧亲自登门请来的授课先生之一——张子衡。

而此时,靖远书院正厅之内,诸葛亮已端坐案前,手中羽扇轻摇,面前摊开着一卷刚刚拟定完毕的课程大纲。

经史:主修《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节选》等典籍,以明历史兴衰之道;

兵略:授《孙子兵法》《吴子》《六韬》《武经总要》等内容,并辅以地形沙盘演练;

算术:教授基础加减乘除、丈量换算、赋税计算等实务技能,为未来从政理财经商打下根基。

每日清晨,所有学员须列队操练半个时辰,仿效“岳家军操练法”,强健体魄,磨炼意志。

卫青受邀担任名誉教习,亲自前来传授阵法入门,首课便是“八门金锁阵”的基本布局与攻防节奏。

消息传出后,士绅子弟的态度悄然转变,原本抵制入学的部分家族也开始主动送子弟入院,甚至有几家愿意出资赞助书籍和纸墨。

这一切,都被萧牧默默看在眼里。

“不是他们变了,是大势所趋。”他在心底暗忖,“当知识不再是特权阶层的专属,而是成为所有人改变命运的阶梯时,谁也挡不住它燎原之势。”

早课钟声响起,孩子们整队列于操场之上,整齐划一地做着体能训练,喊声震天。

诸葛亮立于高台之上,缓缓展开手中竹简,声音清朗而坚定:“诸位学子,自今日起,你们所学非止于识字作文,更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愿你们不负韶华,不负靖远之名。”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孩童欢呼,老人落泪。

远处,站在书院最高处的观阁之上,萧牧静静注视这一切,眼中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感知到体内一阵微弱但清晰的能量波动。

系统提示:

【信仰值突破3000点,达到3300!】

【可召唤文臣星将两名: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或范仲淹(北宋名臣),请选择是否召唤?】

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抬眼望向那座仍在夜色中闪烁星光的星将阁。

“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低声道,语气平静却透出一丝克制。

而他需要的不只是文臣贤相。

他需要,一场足以撼动整个大乾格局的变局。

此刻,远方雁回城方向,一道黑影悄然疾驰而来。

探报已在路上——

雁回城守军开始换防。

一个信号,悄然拉开了战局的序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