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帮忙(1 / 1)
9
“京茹,这东西沉不沉?需要帮忙吗?”
“哥,一点都不重。”
“京茹啊,我就喜欢你勤快。”
秦京茹笑得眉开眼笑。
“哥,我最喜欢干活了!”
汽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颠簸前行。
秦京茹的脸蛋红扑扑的,格外好看。想到李建设即将上门提亲,她既兴奋又紧张。
秦京茹的老家在昌平,位于四九城北边六十多公里外。
两人乘坐大巴车,一路摇晃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
下车后,从车站到秦家屯村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过白茫茫的雪地,李建设远远看到冒着袅袅炊烟的村庄。
“京茹,你晕车了吗?”
李建设发现秦京茹一动不动,感到疑惑。
“哥,我紧张。你不紧张吗?”
紧张?
李建设上辈子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什么世面没见过?
秦京茹表情有些怪异,总觉得李建设背后藏着故事。
特别是床上那些新奇的花样,让她羞得无地自容。很多动作她从未听说过,更没见过,有些甚至不好意思尝试。
\"哥,你是不是第一次结婚?\"
李建设轻轻敲了下她的脑袋,无奈地说:\"别乱猜,我还没结过婚呢。\"
\"那你刚才说的那个...69什么的,是从哪学的?\"
\"书上学的。\"
寒风刺骨的小路上,两人嬉戏打闹。走到村口时,李建设看到一群妇女正围在一棵果树下闲聊。
正值农闲,大家无所事事,就喜欢聚在一起晒太阳、唠家常。
\"这不是秦京茹嘛!这是谁家的小伙子?\"
\"翠花婶,这是我男朋友,李建设。\"
\"京茹,这是你男朋友给你买的衣服吧?看起来真时髦,应该花了不少钱吧?\"
秦京茹笑得灿烂。
李建设不仅人精神,还很有经济实力,在村里绝对算得上门当户对的好选择。
秦京茹开心地回应着。
李建设注意到几位大婶抽旱烟的样子,觉得她们都很随性。他把烟分给了现场的大妈们,不管她们抽不抽。
\"京茹,你们村的人还挺多啊。\"
消息迅速传开,村民们纷纷跑出来围观这个被秦京茹带回来的男人。
李建设朝几个年轻媳妇微笑,她们立刻害羞地捂脸跑掉。
\"京茹,你们村的姑娘可真害羞。\"
\"哥,你小心点。有些寡妇和小媳妇跟你一样,名声不太好。可别被她们缠上了,谁知道她们之前跟过多少人。\"
秦京茹警觉地看着他。
李建设笑着想,来趟秦家屯倒也有趣。
这里环境很好,一路上遇到好几个长相不输秦京茹的年轻媳妇和姑娘。农村姑娘其实挺好。
刚到单位时,易中海介绍了自己的车间工友的女儿。那姑娘体型壮硕,长相普通。
即便父母都是工人,女儿有份工作又怎样?
贫穷只是暂时的。
一辈子丑下去。
李建设得到系统后,决定追求极致的美丽。
“大哥,吃饭了吗?”
秦京茹兴冲冲地跑过来,轻轻拍了下汉子的肩膀。
只见一个肤色偏黑的汉子,正蹲在墙角,咬着干硬的饼子。
秦京茹的大哥看到焕然一新的妹妹,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小妹?”
“大哥!”
“哎呀,这身大衣、皮鞋,可真时髦!我还以为是仙女下凡,一下没认出你呢。”
“大哥,这是我的男朋友,李建设。”
李建设笑盈盈递过去一根香烟,大舅哥手忙脚乱地将饼渣擦掉,傻呵呵地接过。
秦京茹的大哥仔细打量李建设。
小伙子穿着皮鞋,中山装,外面还裹着一件黑色皮大衣,一看就是富裕家庭出身。
连那散烟都是中华牌的!
小妹可真挑了个好人家。
“爸,妈!小妹回来啦,还带着未来的女婿!”
李建设忍俊不禁。
这位大舅哥实在淳朴,光看外表就让他印象深刻。这套皮大衣是在资源交易中淘来的。
卖家急需物资。
这件皮大衣,李建设用一些粮票换来的。
稳赚不赔。
秦京茹把男朋友带回了家,这可是秦家的大事。
李建设也迅速见到了秦京茹的家人。
秦京茹在家排行最小,上面有两个哥哥,都已经成家立业。两个哥哥与父母一起务农,住在村里,总共三间房子,老大和老二分家另住了。
秦京茹和父母住在中间的一间房,门口搭了张小板床。
李建设看到秦京茹所谓的“闺房”,哭笑不得。终于明白了她为何一心想要进城生活。
秦京茹容貌秀丽,自然不想困守乡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日只能吃两顿的艰苦日子。
刚刚秦京茹的大哥吃的竟是用麦麸、榆树叶、野菜和玉米芯做的饼子。李建设曾在麦香村尝过这种食物。
比起观音土,味道好多了。
李建设注意到秦京茹一家人显得拘谨,尤其是她的父母,手足无措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他笑了笑,意识到自己的气场可能太强,有些压过了场面,让两位长辈都有些迷茫。
秦京茹的父母满脸笑意,显然对他印象不错。
李建设分别递给两位大舅哥和老丈人每人一包中华香烟。
大家都惊喜万分,这种烟价格不菲,通常是用来招待外宾的。
他们只听说过,却从未抽过。
“京茹,你怎么不给我们介绍一下?建设,快坐下,我去给你倒茶。”
秦京茹的母亲回过神来,满心欢喜。
小女儿秦淮茹确实懂事,为姐姐介绍了这么优秀的对象,若秦京茹嫁过去,生活肯定美满。秦京茹身上的衣服就是李建设买给她的,一看就知道很昂贵。
“爸,妈,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李建设性格直爽,没有称呼叔叔婶婶,直接喊爸妈。
“让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家祖上穷困了十八代,大伯是烈士,现在家里只有我在轧钢厂工作,月薪三十三元。我们有两套产权房,还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
一番介绍后,
秦京茹的父母笑得合不拢嘴。
这样的条件,
简直是祖坟冒青烟才找到这么好的女婿!
秦京茹的母亲喜笑颜开,听到李建设叫她妈,心中十分欢喜。
“我这个人很实在,有什么就说什么。我和京茹情投意合,这些礼物算是我的诚意。这两瓶茅台、两台中华香烟、半匹布以及一些肉脯、话梅和点心,都是送给你们的,当作订婚礼物。”
全家人都被秦京茹打开的包袱里的东西惊到了。
这份礼物实在太贵重了!
“这是真的茅台吗?”
秦京茹的父亲拿起一瓶茅台,他曾在村长家见过,但那只是个空瓶子,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秦爸被媳妇踢了一脚,有些尴尬。
秦京茹的妈妈笑逐颜开,对女婿非常满意。“妈,这是李大哥给的彩礼钱。”秦家一家人看到厚厚一沓十元大钞,全都震惊了。秦妈的手都抖了起来。“京茹,这么多钱?”“嘻嘻,一百块!”秦京茹骄傲地说。
在秦家屯村,一般的彩礼只有五六块钱,十块已经算多的了。但李建设直接给了100块,这让全家人都惊讶不已。就算是村里的队长家,嫁女儿也没这么风光。
秦京茹的哥哥嫂子们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一百块啊!他们辛苦一年省下来卖粮的钱也挣不到三四十块。这个妹夫真是出手阔绰!
礼也送了,钱也给了。李建设接着说:“爸,妈,我和京茹真心相爱。今天周末,您二位去公社开介绍信,我们下午就去领证。”“今天回四九城领证,下周摆酒。我在四九城没亲戚,要是你们愿意的话,就在村里办酒席。这三十块钱是酒席费,京茹要嫁的话,咱们就办得体面些。”
一个钟头后,李建设和秦京茹回到了秦家屯村。秦京茹拿着公社开的介绍信,开心极了。有了这张纸,她就能正式成为李建设的妻子了。
“哥,你对我们家真好!”“哈哈,那是自然。我没爹没娘,你爸妈就是我的爸妈。你们村的人真热情,真是人山人海啊。”秦京茹笑得合不拢嘴。
秦爸秦妈同意了这门亲事,秦京茹鼓起勇气拉住李建设的衣角,她想让别的女人明白,李建设是她的,别再打主意了。
中午,李建设在秦家吃了顿饭。
农闲时,秦家和其他村民一样,一日只吃两顿饭,上午十点左右一顿,下午四点左右一顿。那时节,野菜、麦麸之类的相对多些。
到了农忙,依旧两顿饭,但能掺些粗粮进去。
“建设啊,厨房油烟重,你去堂屋陪爸和你哥聊聊天。”
李建设无意间摸到一个布袋。
“妈,这是啥?”
“这些都是榆树叶、野菜、麦麸之类的东西,在农闲时用来节省粮食。你大哥和二哥各自养了五六个孩子,不节省的话,粮食根本不够吃。”
李建设叹了口气,心里满是感慨。这年头,农民的日子真不容易,一代人承受着三代人的艰辛。国家优先发展工业,加上诸多现实考量,从农民到知识分子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心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那些铺路的人功不可没。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妈,我想要买些回来。”
“我在豫省做过农民,深知你们的辛苦,不容易啊,怎么哭啦?”
“妈,您别哭,您说得太感人了。建设的话比书记说的都动听呢。”
李建设啼笑皆非,若不是秦妈年过五十,真怀疑丈母娘是否对他另有所图。
“如今做了工人,生活虽好了,但也得时常回味过去的苦日子,提醒自己努力工作、报效国家,吃忆苦饭也是好事。”
“妈,您为何落泪?”
秦京茹满是不解。
“京茹,你算是找了个好男人啊。”
“建设想吃忆苦饭,你就从大伯、二伯家取些。这些东西不算贵重,带上两包红糖去。”
“建设,京茹若想做忆苦饭时,就让她去做。”
“好的。”
秦京茹哭笑不得。
嫁到四九城后,还得吃这些啊。
待李建设走出厨房,秦京茹拉着母亲,不满地说:
“妈,您刚才不该给二婶钱的。我和李大哥的事,与表姐毫无关系,甚至她还从中阻挠害我。”
秦京茹诉说着。
秦淮茹的事情,李建设那边没提。两家是亲戚,关系尚可,这话实在说不出口。
其余的事,她则一一详述。
“什么?秦淮茹竟是这样的人?”
秦妈大感意外。
“自从她丈夫去世,就很少回娘家了。没想到变化如此之大……算了,要不是你姐姐没带你来四九城,你也遇不到李建设。”
“秦淮茹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和一位老人,也很不容易。罢了罢了。”
秦京茹无奈点头。
“哥也这么觉得,唉。你们兄妹太过善良,容易被表姐蒙骗。”
在堂屋,李建设正与岳父及两位舅哥侃侃而谈,说得众人目瞪口呆。
陆续有秦京茹的亲戚和村里人闻讯赶来围观。听说秦京茹找了个富足人家,看到桌上醒目的茅台、中华烟以及半尺布料,个个艳羡不已。
特别是那些家中有女儿且认为自家姑娘貌美的家庭,纷纷盘算着请秦淮茹帮忙牵线搭桥。
秦淮茹带秦京茹去了四九城两天,便成功觅得如意郎君,引得众人羡慕嫉妒。
听闻秦京茹即将出嫁,不少曾暗恋她的年轻人感到失落。他们前去探望,却发现对方已找到更好的归宿。
李建设不仅仪表堂堂,而且家底殷实,让人难以匹敌。他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女性的目光,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小媳妇、姑娘们,甚至有几位俏寡妇也跟着凑热闹。她们被李建设的笑容迷得脸颊泛红,显得格外娇羞。
李建设笑着感慨乡间的纯朴风气。到了中午,岳母特意杀了一只老母鸡炖煮,又准备了面粉做成白面馒头。这在李建设看来是平常的一餐,却对这家人来说像过年般难得。看到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模样,他决定下次多带些粮食来。
饭后,李建设前往附近的厕所。出来时,看见一个小女孩盯着他。她问是否有糖果交换,手里拿着一个雕刻粗糙的物件。李建设仔细看了看,发现小女孩很是不舍,便询问她父母情况,得知父亲早逝,只剩母女二人与奶奶相依为命。他有些尴尬,随即拿出一把奶糖送给小女孩,并将那物件还给她。临走时,李建设提醒她掉落了一颗糖,小女孩开心地道谢后蹦跳着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