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大结局(1 / 1)

加入書籤

地底传来的阴寒暴戾之气骤然加剧,碎石簌簌落下。那守墓人的声音已是气若游丝:“快…以《九阴》…合《玉女》…镇它…”

再无犹豫时机。杨过强提最后一口真气,九阴真经的阴柔内力艰难流转;小龙女立即握住他手,精纯的玉女心经功力毫无保留地渡去。两股同源内力交融,化作一道淡金与素白交织的光晕,却明显力有未逮。

郭靖沉喝一声,双掌分别按在二人后心。他雄浑无匹的九阳神功,此刻却极为精妙地化为中正平和的桥梁,非但不冲突,反而将杨过与小龙女的内力数倍放大、融会贯通!三人内力前所未有地联结一体,一个凝实而玄妙的真气符印骤然成型,带着至阴与微阳的平衡之力,狠狠压向坑洞深处!

“轰——”

无形冲击荡开,那苏醒的凶戾存在发出一声不甘的嘶鸣,终被重新压回黑暗。弥漫的阴冷气息如潮水般退去。

洞穴死寂,只余三人粗重的喘息。

良久,那守墓人的声音带着无尽疲惫传来:“…暂安矣…此魔乃林朝英祖师与王重阳真人毕生功力所封之‘心镜魔’,映照人心恶念,破印则天下乱…唯古墓、全真功法合璧,方可加固…”

他声音渐低:“东南七尺…石壁有隙…乃生路…速去…”

言罢,声息永绝。

郭靖寻迹而去,果见隐蔽裂缝。他扩开通道,搀起杨过。小龙女最后回望那幽深坑洞,眼中已明了一切重担,终转身步入狭道。

……

大胜关。

李铮身着龙袍,倚靠在太师椅上,目光平静地扫过面前跪伏一地的义军首领,身旁的李戡按刀而立,战甲上凝结的暗红血迹昭示着方才与蒙古铁骑厮杀的惨烈。

“你们要加入大唐?”李铮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一名身着残破铠甲的将领向前膝行一步,拱手道:“末将赵远,拜见皇帝陛下!愿率赵家庄义军归附大唐,只求陛下出兵收复赵家村!”

“赵家村?”李铮的手指轻轻敲击扶手。这个名字勾起他深藏的记忆——二百年前,那个世代镇守边疆的赵氏家族,那些为大宋戍守边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赵家儿郎。

“你们有多少人?”李铮收回思绪,目光如电。

“现有精锐八百,皆能以一当十!”赵远抬头,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蒙古鞑子半月前攻破赵家村,屠我百姓三百余口。末将拼死杀出,收拢残部,只为等一个报仇的机会!”

李铮缓缓起身,龙袍在风中猎猎作响。他走到赵远面前,突然问道:“赵守疆是你什么人?”

赵远浑身一震:“正是末将曾祖!”

“果然。”李铮长叹一声,“二百年前,朕曾与赵守疆并肩作战,共御金兵。你赵家满门忠烈,不该落得如此下场。”

他转身望向远方,声音陡然提高:“李戡!”

“末将在!”“点兵三万,即日发兵赵家村!”“得令!”

赵远热泪盈眶,重重叩首:“陛下隆恩,赵远愿肝脑涂地!”

三日后,大唐铁骑抵达赵家村外。蒙古军队在村中筑起堡垒,俨然已将这里作为南下的前哨。

李铮登高望远,只见村中炊烟袅袅,却不见半个百姓身影,心中已然明了。他沉声道:“鞑子以村为垒,挟民为质。此战不仅要胜,更要救出幸存百姓。”

夜幕降临,李戡率精锐夜袭西门,故意制造动静吸引守军。果然,蒙古主力纷纷赶往西门增援。

就在此时,赵远率八百义军从东面密道潜入——这条秘道还是当年赵守疆为防万一所建,世代口耳相传。

村内顿时杀声四起。就在蒙古军阵脚大乱之际,李铮亲率主力从正面强攻。三面夹击之下,蒙古军溃不成军。

黎明时分,战事已定。唐军从地窖中救出百余被囚百姓,个个骨瘦如柴,可见遭受何等折磨。

赵远押着一个蒙古千户长来到李铮面前:“陛下,此人是此地守将。”

那千户长兀自叫嚣:“你们这些南蛮子,待我大军一到,必将你们碎尸万段!”

李铮冷笑:“告诉你家大汗,中原大地不再是他可以随意践踏之地。大唐既立,必复河山!”说罢挥手,“拖下去,斩首示众!”

正当此时,一骑快马疾驰而来:“报!襄阳急件!”

李铮展开军报,脸色渐沉。良久,他抬头望向众将:“蒙古大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已破襄阳外城。郭靖将军困守内城,求援甚急。”

众将哗然。赵远立即跪地:“陛下!赵家村已复,末将愿随陛下驰援襄阳!”

李铮扶起赵远,目光扫过在场将士:“大唐初立,此战关乎国运。但朕发誓,必不让任何一寸土地再沦陷敌手!”

十日后,襄阳城外。蒙古大军连营百里,气势汹汹。

李铮站在战车上,遥望襄阳城头仍在飘扬的宋旗,心中感慨。他转身对全军道:“二百年前,大唐失去这片江山;二百年后,我们回来了!今日不为大唐,不为大宋,只为中原百姓不再受鞑虏蹂躏!”

战鼓擂响,大唐军队如潮水般冲向蒙古大阵。李戡一马当先,直取中军;赵远率义军侧翼迂回,直捣蒙古炮兵阵地。

最惨烈的厮杀在襄阳城下展开。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襄阳城门突然大开,郭靖率守军冲出,与唐军里应外合。

血战持续整整一日。夜幕降临时,蒙古大军终于溃败。大唐龙旗插上襄阳城头,与残破的宋旗并肩飘扬。

城头上,郭靖对李铮深深一揖:“多谢陛下驰援。襄阳若能保住,全赖陛下之力。”

李铮还礼:“郭将军坚守襄阳十余年,才是真英雄。如今国难当头,何必分唐分宋?”

两人相视而笑,尽释前嫌。

三个月后,大唐皇宫。

李铮册封郭靖为镇国公,赵远为安西将军,李戡为羽林大将军,并下诏第一道圣旨:“大唐既复,必承华夏正统,凡我汉家儿女,当共御外侮,光复河山!”

是夜,长安城万家灯火。

李铮独自站在宫墙上,遥望北方。他知道,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但这一次,中原大地不再是无主之地。

大唐龙旗,必将插遍曾经的每一寸山河。

(全文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