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惊险降落,下飞机就有活儿(二合一章)(1 / 1)

加入書籤

上面的信息正是方言他们的产品。

还没有上市之前就开始打广告了。

这种产品没有上市,但是广告已经提前打了一个多月的砸钱行为,在不少人脑子里估计都是脑子有问题的。

但是事实证明,搞点花活儿不管是在什么年代,都能够吸引很多人的注意的。

在老胡朝阳东坝的车间生产好了之后,立马就从天津走水路运到了香江,在香江同仁堂接货后开始了销售。

一上市就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成果。

已经打了这么久广告,大家好奇心已经到了极点了。

加上价格合适,而且都是针对香江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痛点的产品,所以不少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购买了。

健骨膏成了中老人新宠。

解酒丸成了中年人酒场保命符。

还有安神醒脑丸,也是同样受到欢迎。

从资料上来看,第一批登陆香江的试水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说明方言弄出来的配方还是相当有搞头的。

这基本上是有了个非常完美的开头了。

接下来就是继续扩大宣传,然后往东亚,东南亚辐射。

接下来方言又看了一些其他舆情简报。

比如日本津村制药,紧急调整汉方解酒药包装,新增“特含葛花黄酮“标识。

邵氏电影计划拍一部《黄飞鸿之南北宗师》。

还有外事部门写的那一通针对大冢敬节的稿子,引起反响。

霍家长子要结婚的事儿,也在里面占了不少的篇幅。

等到看完过后,方言再次看向舷窗外,这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

飞机平稳飞行,方言透过舷窗望向远方,云朵被朝霞染成金色,越是往香江飞外边的云越来越少。

看来今天是个好天气。

这时候方言又发现飞机上还有一张香江地图。

他拿起看了起来。

地图上方印着“香江九龙地图”的繁体标题,右下角标注着“1976年修订版”字样,左下角印有“香江市政局”的徽章。

1978年的香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地图上的维港两岸尚未被密集高楼覆盖,尖沙咀一侧仅有寥寥几栋高层建筑(如半岛酒店),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等地标尚未诞生,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商铺和码头设施。

地图上的金钟、湾仔部分区域仍标注为“填海计划区”,上辈子这些地方已成为繁华商业区,但在1978年仍是待开发的海岸线。

大屿山中部大片区域标为“郊野公园”,仅有梅窝、东涌等少数村落;南丫岛则以“渔民聚居地”为主,没有如今的旅游码头标识。

地图上仅有“观塘线”和“荃湾线”两条规划中的地铁线路,这里实际要到1979年才部分通车,大部分交通标识集中在巴士路线和轮渡码头,如“天星小轮航线图”用红色虚线标注。

弥敦道、轩尼诗道等主干道已成型,但“西九龙公路”“东区走廊”等快速路尚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狭窄的沿海公路。

这次目的地启德机场,在地图上用醒目的红色五角星标注,跑道直接延伸至维多利亚港,旁边注有“飞机起降时请勿靠近海岸线”的警告,这正是启德机场以“危险起降”闻名的地方。

不过这次的机长也不是一般人,方言相信自己没那么点背。

此外还有,商业区,中环标注为“银行区”,集中了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总部。

旺角、油麻地则以“市集”“工厂大厦”为主,是这会儿的工业城市特征。

地图上用蓝色圆圈标出多个“徙置区”(政府廉租屋),太平山顶则标有“总督别墅”,这就是殖民时代的印记。

另外迪士尼乐园、星光大道等后世景点在地图上完全空白。

地图边缘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钢笔写着“中药堂集中地:上环文咸西街”这正是方言即将去的香江同仁堂所在地。

晨光中,香江岛的轮廓逐渐清晰,维多利亚港如一道银链横亘其间,尖沙咀的钟楼与中环的高楼群错落有致,虽不及后世繁华,却已显露出国际都市的雏形。

方言脑海中闪过“亚洲四小龙”的称呼。

这个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响彻全球的经济术语。

此刻的香江尚处于起步阶段。

依托廉价劳动力与政策优势,承接欧美产业转移,以玩具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悄然崛起。

与此同时,台湾的电子代工、韩国的纺织造船、新加坡的电子零部件生产,也正各自踏上经济腾飞的初始轨道,等待着八十年代高速增长期的全面爆发。

算起时间来,也就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这时候飞机开始缓缓下降,引擎的轰鸣逐渐变得厚重,机身微微震颤。

方言将地图迭好放回小桌板,目光再次投向舷窗。

此刻的维多利亚港已清晰可见,海水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渔船和货轮如玩具般点缀其间,启德机场的跑道像一把锋利的刀,斜斜切入海面。

第一次来香江的老爷子们,也看着外边的景色发出了感慨。

只不过他们的感慨有些特别:

“当初部队到了广州,差点就把这里打下来了!”

“那可不,当年听说四野的先头部队都到了深圳河边,望远镜里能看见对岸的英军岗哨。”说话的是曾在粤赣苏区打游击的周老爷子,他望着启德机场方向,目光灼灼:“要不是上头下令暂缓解放,这会儿地图上哪还有什么‘总督别墅’?”

另一位戴老花镜的老者扶了扶眼镜,接过话茬:“来之前我看了报告,说这启德机场的跑道,当年可是日本鬼子逼老百姓填海修的。”

他指了指窗外鳞次栉比的低矮建筑:“现在倒成了英国人嘴里的‘东方明珠’,世事难料啊。”

这时候有人说道:“不过没打也好,要是打了对外的窗口就没了,划不来!”

“那确实……”众人纷纷点头。

接着飞机逐渐下降,越来愈低,方言已经能够看清楚下面好些商铺的招牌了。

启德机场的跑道越来越近,跑道两侧的建筑物也愈发清晰。

左侧是密集的红顶民居,右侧则是正在施工的集装箱码头,起重机的吊臂在晨风中缓缓转动。

“大家坐稳!”空乘人员提高声音提醒,语气里带着几分职业性的谨慎。

她们快步走到舱壁旁,在折迭座椅上坐定,双手紧紧攥住安全带,启德机场的“危险起降”名声在外,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机组人员,也不敢有丝毫大意。

看到她们都这样,大家也是都赶紧有样学样。

飞机引擎的轰鸣陡然加剧,机身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向下拽去,方言他下意识攥紧座椅扶手,目光扫过舷窗海面的波纹已清晰可见,启德机场跑道上的白色标线正快速逼近。

后排传来餐具碰撞的轻响,不知哪位老爷子的搪瓷缸滑落在地,滚出一连串清脆的声响。

接着飞机猛的一震,落在了地上,方言的后脑勺几乎撞上座椅靠背。

安全带瞬间绷直勒住肩膀,震得他胸口发闷。

然后飞机快速的减速,引擎声渐渐小了。

随着反推引擎的轰鸣渐弱,飞机终于在跑道尽头缓缓停下,舱内气压骤降,耳膜一阵刺痛。

空乘人员解开安全带,仍保持着职业微笑,接着广播里传来机长的声音:

“诸位领导,欢迎抵达香江启德机场,目前温度28摄氏度……”

方言松开攥得发白的扶手,这才发现掌心已满是冷汗。

早就听过这里的恶名,没想到亲身体验后感觉这么具体,不过今天天气明明不错啊?

难不成是因为机长本来就是只喜欢这么降落?方言有些不明白。

他望向窗外,看到跑道尽头的防波堤上,几个穿着工装的工人正在干活。

再看向另外一边,停机坪方向有十几辆黑色的轿车。

“走了,该去会会霍家的人了。”廖主任解开安全带站了起来,周秘书早已将地图和文件袋收进公文包。

方言定了定神,同样解开安全带,然后起身拿起了自己的包。

等到舷梯到位,舱门缓缓打开。

廖主任率先走出机舱。

方言先让老爷子们出去,他则是走在最后面。

出了舱门,一股子海风的味道吹来。

接着他目光被停机坪边缘的景象吸引,两名身着卡其色制服的港英警察正站在铁丝网旁。

他们身后的公告牌上,“no unauthorized access”(禁止未经许可进入)的英文标识与繁体中文并列,殖民的气息扑面而来。

霍家管事快步迎上,在舷梯下微微鞠躬,身后两名随从立即展开红地毯。

“廖主任,诸位首长,”他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谦卑,“老爷本想亲自来接,无奈总督府临时有约……”

老爷这个词在内地已经消失好多年了,听到后大家都微微愣了一下神。

廖主任说道:“哦,没事,我们今天来得早,正好也能到处逛逛。”

霍家管事笑得很谦卑,对着廖主任说道:“我们已经准备好诸位下榻的酒店了,诸位首长还请上车,一会儿就到目的地。”

廖主任点点头,然后转过身对着众人说道:

“那咱们走吧!”

这时候霍家管事问道:“对了,哪位是方大夫?”

方言在队伍后面回应:“我。”

霍家管事对着他点头道:

“您好!”

“有事?”方言问道。

“太太说了,等您到了,想请您先去帮她看个病人。”霍家管事对着方言说道。

“哦?”方言一怔,没想到一下飞机就来活儿了。

他看了一眼廖主任,对方略微迟疑,然后微微点了下头,表示了同意。

方言这才问道:

“病人在什么地方?”

霍家管事说道:

“就在霍家的医院里。”

方言想了想,说道:

“那……既然有病人就先去看病人吧。”

霍家管事有些高兴的说道:“好,感谢方大夫!实在是麻烦您了!”

接着他开始安排众人上车,等到方言刚要单独上车的时候,突然他们队伍里面来了三个老爷子的助理。一过来就对着车上另外三个戴墨镜的保镖说道:

“我们是保证方大夫安全的。”

“你们下车,我们上。”

这三个霍家的保镖有些懵逼。

纷纷看向霍家的管事。

最后霍家管事还是点点头同意了,他们这才离开了车辆,把位置让给了三个助理。

“啥情况?”方言小声问道。

其中一个笑着说道:

“廖主任说您听不懂粤语,还是我们京城过来的交流方便。”

另外一个也说道:

“我们现在都听您的安排。”

“对对。”坐在副驾驶的那位更是瓮声瓮气的连连点头。

方言和他们都是一路从京城过来的,这些人都是专门负责首长安保的军人,廖主任当时说了到了香江自己的安全有霍家负责,结果这会儿他突然把人叫了过来替换了霍家的安保。

方言感觉事情好像有点不简单。

难道是廖主任发现什么不妥?那也不对,他发现不妥应该直接让自己不要去才对。

难道是别的原因?就是单纯感觉还是自己人更安全?

这时候车门已经被关上,车上只有一个负责开车的司机是香江这边的,其他人都是和方言一起来的。

接着车队发动,车朝着机场外行驶而去。

车队驶出启德机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晨光下的九龙城寨。

它斑驳的外墙看起来颇有一种赛博朋克的感觉,这片被称为“三不管”的区域此刻正腾起袅袅炊烟,蜂窝煤的气味混着海风钻进车窗。

街道两旁是密集的唐楼,骑楼下的摊铺已经开张,卖鱼蛋的小贩敲着铜碗,“叮叮”声此起彼伏,与不远处的电车铃声交织。

廖主任的主车带着车队朝半岛酒店方向驶去。

方言的车则在另外一辆车的指引下转向西营盘。

透过车窗,方言看见弥敦道上的双层巴士喷着黑烟驶过,车身广告还贴着邵氏电影《楚留香》的海报,郑少秋的扮相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路边的报摊上,《明报》《星岛日报》的头版标题大多围绕霍家长子婚礼与中英贸易洽谈。

坐在方言一旁的同志,正在看着手里袖珍的地图,确认现在的位置。

车队经过上环时,石板路的颠簸让车厢轻轻摇晃。

方言注意到,这里的建筑大多保留着岭南风格的雕花门窗,“永吉街”“太平山街”的路牌旁,中药铺的幌子在风中摇曳。

路上没有出现任何意外。

霍家医院位于半山腰间,外墙是殖民地常见的米黄色涂料,大门两侧的石柱上刻着“霍氏慈善医院”的字样。

方言看到门廊下挂着两盏青铜灯笼,灯笼面上“悬壶济世”的字样出自霍先生的手笔。

与主车队分开后,方言的车独自驶入医院后门。

车里的三位顿时警惕起来。

方言透过车窗,他看见住院部楼顶飘扬的国旗,一时间有些错愕,这在1978年的香江实属罕见。

难道是知道今天方言他们要来,专门特意挂上去的?“上面的国旗是怎么回事?”方言对着司机问道。

对方笑着说道:

“方生,我不常来的。”

好吧,看来是不知道。

接着车在楼下面停了下来,众人纷纷下车。

三个人里面,有人给方言提着包裹。

另外两人站在方言两边。

三个人都一脸警惕的大量四周。

趁着这会儿人还没来,方言对着他们问道:

“什么情况?是有人对我不利?”

他们摇摇头,一个人一句:“不知道啊,刚才领导商量了一下,然后就让我们过来保护您的安全了。”

“可能是他们认为您可能有危险……”

“反正我们来都来了,人生地不熟的还是小心点的好。”

方言对着他们问道:

“你们都叫什么名字?或者……代号?”

左边长得瘦瘦小小,只有一米六出头的小个子说道:

“我叫李冲。”

另外一个和方言长得差不多高,身材匀称的小伙儿说道:“我叫邓财。”

那个说话瓮声瓮气,起码一米九的,看起来有几分憨厚的小伙说道:“我叫王风。”

方言默默将三人记下,李冲,邓财,王风。

就在这时候,霍家大房吕女士带着人走了出来,看到方言后隔了老远就招呼:“是方大夫来了?”

方言看到这位当即也就放心了。

刚才疑神疑鬼的,就是害怕接机的人是其他谁安排的,现在见到霍太太就放心了。

“霍太太,又见面了!”方言对着她大声回应到。

霍太太听到后,脚步又加快了几分:“哎呀,太好了太好了,你可算是来了!”

方言看着她有些焦急的样子,像是真有什么急症在等着。

她对着方言说道:

“事不宜迟,赶紧跟我进去吧!”

“什么情况?”方言问道。

霍太太说道:“咱们先上楼,我路上跟你说。”

方言点点头,招呼邓财他们三人一起。

接着路上的时候霍太太就说到:“我朋友家的小孙子,今年三岁,拉肚子断断续续的拉了半个月了,怎么治都没效果,一天少就拉六七次,多就拉八九次,现在人都瘦脱相了,再这么下去估计就危险了。”

“我就想着您要到这里来,赶紧请您过来救命。”

方言惊讶道:“就拉个肚子而已,难道是西医不管用?”

这时候霍太太一旁的一个五十来岁穿着华贵的中年女性说道:“有点用,但是用处不大,就像是中邪了似的。”

“昨天晚上才找了先生过来,花了两万块化解了一下,结果昨晚上管了一晚上,今天凌晨又开始了……”

两万?

方言惊呆了,自己一个月才1万块钱呢,先生过来搞一下就是两万?这钱这么好赚吗?方言定了定神,对着那个中年女性问道:“你们不会是给他喝符水了吧?”

对方摇摇头,认真的说道:“那没有,那个是封建迷信!”

“……”方言无语了,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区别的。

几人进了电梯里面,很快电梯升至三楼,打开门后,走廊尽头的病房外站着两名穿白大褂的护士,见到方言一行,立刻用带着广府口音的普通话说道:

“是方大夫来了?”

方言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还说自己用其他身份出行呢,这刚一下飞机到这里就暴露自己的身份了,后面自己出门不得化个妆才行?霍太太回应到:

“来了来了!肯定有救了!”

她对方言现在是无条件的信任,堪称是迷信方言。

自己的病治疗了那么久都没作用。

方言一出手就搞定了。

而且用了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回来检查后,这边的医生直呼不可能。

所以,这就是她信任的源头。

推开门,消毒水的气味混着一丝酸腐味扑面而来。

三床的小孩蜷缩在雪白的床单上,三岁的孩子半裸躺在上面,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肋骨根根可数,皮肤松弛地挂在身上,像是被抽走了所有水分。

他双眼深陷,眼窝周围泛着青黑,嘴唇却反常地通红,干裂起皮,正用微弱的声音呢喃着“喝水”。

床边应该是他母亲的年轻女子,慌忙将汤匙凑近他嘴边,刚喂两口,孩子就剧烈咳嗽起来,嘴角溢出的水珠顺着下巴滴。

方言走到跟前,发现他口腔内布满白色垢状物,星星点点布满口腔黏膜,连脸颊内侧都结着灰白色的痂。

“昨天还能喝半碗粥,今天连水都咽不下……”刚才和方言一起上楼的中年女子红着眼睛凑过来,对着方言说道:

“您看这肚子,从早到晚咕噜咕噜响,拉出来的全是蛋花汤似的……”

她掀开被子一角,带着酸臭气味,这明显又是拉了,护士刚要更换,孩子就发出微弱的哭声,小腿乱蹬却使不上力气。

这时候一个穿白大褂戴着眼镜的中年医生过来,递给方言一个医案记录。

方言接过扫了一眼: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大便培养未见致病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迹象明显,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

先后使用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制霉菌素口服七日……推拿补脾经、补大肠经,艾灸神阙穴……中药予参苓白术散加减……

这是中西医都用上了。

“方大夫,您可得救救我们阿康啊!”

孩子母亲突然抓住方言的手腕:“他们说再不好转就得转去玛丽医院做透析……可他才三岁啊!”

方言看着她这么激动,对着她说道:“您先冷静一下,我来想办法!”

说着方言来到床边,握住了孩子的小手,仔细感受起了他的脉搏来。

ps:截至月底,月票又多了500张,所以再欠一万字,目前一共欠大家字。

今天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晚点还有加更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